论文的工作计划_论文工作计划简述

副标题:论文工作计划简述

时间:2023-04-29 15:4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本论文课题国内外概况和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对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总结与反思,在教育界中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渐渐回归到关注人的发展上来。作为学校教育最终落脚点——学生,这个无论作为单独个体的“人”还是作为整体的“人”,也成为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研究者重新思考的焦点。具体到学校管理过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也成为了学校管理者无法绕开的一个管理话题。而班干部作为学生管理中的一个重中之重,就尤显关键了。令人遗憾的是,从笔者任教过的学校及接触过的中小学校所了解、掌握的情况看,对学生班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现状,多停留在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师的助手”这一定位,主要就是为了帮老师做班级管理的事务工作。因而在学校管理者心目中,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其使用和培训上,以便达成更好地帮助学校或者班主任做事的管理目标。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和研究,作为班干部角色的这一群体自身的心理需要。尤其当任班干部后对其学业成绩是否有影响等情况。因而在学校实际管理过程中就呈现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群体特点,来改善学生管理策略的现象。
笔者在查找“学生班干部”有关历史研究资料过程,发现极少有对学生担任班干部后对其学业成绩方面有何影响的相关资料。我在中国期刊网上所查找到的真正涉及过此问题的仅有: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谢宜鹏、王静、宗琴珍所写的一篇论文《大学生担任班干部情况及其影响作用的调查分析》,其论文是从大学生班干部的角度来进行对其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其研究是从对大学生的心理及学业成绩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该研究仅是对10名曾经担任班干部大学生3年来的追踪研究,而且只是做了比较初步的研究分析,没有深入去展开及论述。而所搜索到的其他关于班干部方面的研究中,对于中小学班干部角色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情况,却鲜有人涉及。
在中国期刊网上用全名搜查“学生班干部角色对学生本人学业成绩的影响”没有相关资料,使用关键词方式查找“学生班干部角色”也没有相关研究条目,再用“班干部”搜寻,则约有4500多条相关信息。笔者对其中约850条相关条目进行查询,发现大多数文献资料属于经验性文章,而且所涉及班干部的情况多只是从班级组织架构建设,班主任的视角或者如何培训、管理、使用班干部的角度来谈论或研究的。而有些学位论文则是从学生的自主管理方面提及对班干部问题。极少有研究是从担任班干部角色对学生本人学习方面影响的探讨和研究。从搜集到的资料看,尤其是中小学方面,更加侧重的是班干部使用和培养,极少关注到学生班干部本人内心的心理需要及其可能碰到的学业问题。
在思考论文选题过程中,对学生担任班干部后是否会对学生本人学业成绩造成影响,开始引起了笔者研究兴趣。在随后进行的搜寻和查找资料过程中也发现,这一问题其实是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经常会碰见的教育问题。本研究是从中小学这个层次来调查学生担任学生班干部角色后,是否会对学生本人的学业成绩造成影响的角度进行。笔者在对此思考中觉得: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相对其他层次学生更弱一些,而其所担任班干部工作也更加琐碎,相对来讲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这也是为何要选择中小学这一层面的原因。因此,本研究是个真实教育问题的研究。

(二)选题的由来
在思考选题方向时,我原来的构想不是本选题的。先期考虑的是学生评语分析,原因是觉得现在评语虽有改善,但是现实中由于网络的发展,很多班主任是采用网上下载评语后参考写成的。我就想了解这样写成的评语的真实状况,考虑进行调查研究。但是本学期教学过程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想法:开学初某一位班干部悄悄地找到我,然后低声向我提出不想当科代表的想法和要求。当时我觉得惊讶,因为这是我教学生涯所没有经历过的。在我心目中学生能够当班干部是一种荣誉和优势,尤其在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家长都以自己的孩子能当上班干部为荣的。于是我就与该名学生详细交谈,从中得知原来她当了科代表2周后,发现每天很多杂务要做,比其他同学少了做作业和学习的时间,因而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会受影响,而且她的父母也有这样的想法。
了解情况后,在安抚学生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这是个很真实的教育问题:究竟当了班干部后,学生本人的学业成绩有没有受到影响呢?这引起了我好奇心和研究的兴趣。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对学校班干部的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有不少的班主任也曾经遇到过我这样的情况。她们做法一般不是另外重选,就是通过口头安抚、鼓励学生继续当班干部。可是没有人会特意去关注班干部角色是否会对学生本人学业成绩造成影响。
在调查中,我感到以往对学生的简单教育并不能够持久地消除学生班干部对个人学业成绩影响的焦虑。如果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不但能够找到实证数据,而且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还可以为班级管理者提供另一个角度来做好班干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引起其他教育工作者对此类教育现象的关注。因此,我选择了“班干部角色对学生本人学业成绩的影响”作为本人的学位论文

(三)国内外概况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我们日常所说的班干部,其实际上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者为更好地建立班级组织,形成班集体的建设目标,通过指定或学生选举等方式产生了班委会,以协助学校或者老师进行班级管理,参与并行使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部分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职能。而班干部就是所组建的班委会中承担这些职能的具体成员。从查找中,笔者发现在国外并没有“班干部”这个专门的称呼。但在国外,关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问题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具体体现为学校管理中学生自治的思想。林砺儒在《 关于自治》 一文中谈到了学生自治的正式起源:1531 年,宗教革命领袖路得的好朋友Trazendorf 在德国Golblerg 中学校创行学生自治制,令学生们选出委员,担任维持校规,砒砺品行及补助课业等事;又选出裁判员十数人处理同学间争执事件.这是学生自治之始.18 世纪末叶,大教育家Salzmaun的泛爱学校,其训练方法也采用自治主义。不过因为时期过早,未得一般人赞同采用.至1897年,美国人W . Gill用学生自治制改良纽约一个校风极劣的学校,博得一般人惊叹,此制便流行起来了。
贺德芬在《大学中学生自治的涵义和实践——兼论台湾的实况》 中也提到学生自治在近代德国的发展:19 世纪初,德国“学生联盟”(Burschenchaft ) 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德国学生自治的历史发展。然而,就立法论而言,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前西德若干邦才于宪法中规定学生得参与大学自治,使“学生自治团体”( Studentenschaft )得以与大学中之其他团体或机构一般,在一定之经济、社会与文化任务上,获有独立性的法律地位。
关于学生的自治,张雪蓉在其博士论文《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 ) 》中有如下介绍:现代大学的学生自治制度渊源于英国,发达于美国。作为一个民主共和国家,美国社会制度和政治组织无不发挥自治的精神,教育也是如此.美国学校中,学生自治制是其教育上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为了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和训练共和国民的生活,训练民主自治的能力和观念,美国学校往往模拟社会的方式,将学校视作一个小型的共和国,从学生中选出种种职员,按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度设立管理机构,或把一个学校视作一个市,配置各种职务,有所谓学生州、学生市等市政机关和商店、农庄、新闻机构、工厂等社会部门,让学生自己来治理,参与各种公民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熟悉社会,训练学生做公民的职责和培养勤勉节俭、自治独立的良好习惯。可见,美国的学生自治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形式上仿照政治制度来设置、操作,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和训练共和国民的生活,形成民主自治的能力和观念。这种形式也体现在美国的中小学学生管理过程中。如薛涌在《美国孩子们的“班干部”怎样产生》一文中,以其小孩在美国上学为例,提到从学前班到小学,从来没有听说过班干部这个词。而其对女儿在美国小学上学过程中发现了在美国并没有学生干部说法。而学生要成为班里的“小领袖”就必须通过自己组建各种俱乐部的形式,吸引同学的参与,获得同学认可而获得权力,其实这种做法也是学生自治的一种体现。
而关于学生自治的享项方面,学生自治的事项与学生自治的实现有关。已有文献对此虽无系统性的论述,但也有原则性的规定或简略的概括。如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一文中指出:学生自治应以学生应该负责的事体为限;事体之愈要观察周到的,愈宜学生共同负责,愈宜学生共同自治;事体参与的人愈宜普及的,愈宜学生共同负责,愈宜学生共同自治等。
概括来讲,国外是从学生自治的角度来实行学生的自我管理,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操作方法。

2.国内研究概况
从笔者查找资料中发现,我国早期学校教育其实也是没有班干部这个称呼的。学校的班级管理最初也是学习和借鉴国外关于学生自治管理的思想来进行的。就我国而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然而,几千年的封建“臣民”社会也造成了我们“被动”的民族病。直至近代,随着“洋务运动”、“欧美留学”、“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出现,社会风气才逐渐开化.西方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人我国,在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自治也于此时在我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陶行知先生可谓我国系统研究学生自治问题并付诸实践的先行者之一。早在1919 年10 月他就在《新教育》上发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较系统地谈到了学生自治的定义、需要、规定学生自治范围的标准、学生自治与学校的关系、施行学生自治应该注意的要点等问题。随后,他积极地将这一理论付诸应用。正如伍德勤在《陶行知关于学生自治的思想与实践》 一文中所言:“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事乡村教育时,在乡村学校里就始终贯彻‘自立,自治,自卫’的方针,在三十年代创办工学团时,则以‘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为宗旨,这更体现了他的学生自治的思想.尤其是1940 年他亲自制订的《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生自治的理论.《公约草案》共十四章七十一条,并由此来组织育才学校的生活,将他的学生自治的思想全面地付诸实践。”与此同时,还有蔡元培、蒋梦鳞、陈鹤琴、郑晓沧、廖世承、林砺儒等学者、教授也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学生自治经验、问题的文章或演说。
教育大辞典》中关于学生自治有这样的概括说明:我国自1919 年五四运动以来,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成立的学生自治会对进步的学生运动起过积极作用。特别是陶行知先生总结出一套学生自治理论并付诸实践,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学校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学校行政组织指导下,学校的学生会以及学生的共青团、少先队、班委会等组织,都贯彻了自治精神,其内部事务的处理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均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他们自己研究决定.目的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之具有民主管理、自我教育和独立工作能力.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学生自治在我国的正式开端是五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学生自治会改称学生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改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由于50年代的政治氛围及环境,中国只能偏向当时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在全面学习苏联老大哥当时的建设经验同时,也把其教育制度及经验照搬过来。依此,笔者在这大胆猜想,现行班干部名称的产生和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班干部也就在那时而产生并形成制度的。
陈桂生主编的《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谈到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制度目的,是旨在使孩子们从小学会过民主生活,培养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我管理。其中对班干部问题的研究是针对班级管理及班干部学生存在的“干部作风”思想问题的角度,开展了“班级小主人行动”课题研究方案。其研究是针对班级民主制度和班干部作风的改进开展讨论的。也有一些研究是从当前的班干部轮换制度方面来思考班干部问题,其做法是学生轮流当班干部。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自觉参与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有些研究也有触及到班干部内心需要的问题,如王爱兵的《班干部工作倦怠现象心理分析及对策》,是从班干部工作倦怠的表现入手,来分析其心理因素。其研究着重于从理论方面来分析,并没有进行相关实证方面的研究。也有研究者是从班干部角色教育方面来进行一些反思的,但多是一些经验性的反思。
跟本研究的论题班干部角色对学生本人学业成绩的影响方面比较接近的研究有,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谢宜鹏、王静、宗琴珍所写的一篇论文《大学生担任班干部情况及其影响作用的调查分析》,其论文中是从大学生班干部的角度来对其影响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研究是从对大学生的心理及学业成绩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该研究仅是对10名曾经担任班干部大学生3年来的追踪研究,而且只是做了比较初步的研究分析,没有深入去展开及论述。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罗雯瑶在其《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一文中,是从班干部对自身在班级的地位、担任班干部的优缺点、对班干部特征的认知及班干部与非班干部的比较这四方面来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是为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学生干部观的教育和改进选拔培养班干部措施方面来提供一些参考的。
总的看来,当前对于班干部现状的研究以及由此开展对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虽然研究的人很多,文章也不少,但多数是一些个人的经验总结与主观分析。从笔者查阅到的相关研究文献看,多数分析的层面不够具体,也缺少系统性、全面性;而且当前许多研究,对班干部角色分析角度大多是从对其作用、管理和使用、培训上进行,忽略了作为整体的“人”这个角度来分析班干部的心理需求及其学业方面的需要。对其角色对学生本人学业成绩影响方面的研究更少,尤其是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因此有待研究者对此开展研究与讨论,引起学校管理者及研究者的关注。
3.研究的假设
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笔者对此作出假设,即学生担任班干部后,生班干部角色会对学生本人的学业成绩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成绩提高很大。

4.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调查研究,主要是对搜集到的学生班干部学业成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其角色会对学生本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包括适当的观察、访谈,并辅之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论文工作计划简述.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n8M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