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端午节的民谚诗歌知识

副标题:端午节的民谚诗歌知识

时间:2024-10-11 18:43: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端午节# 导语】在我国各地,像这样的民谣谚语非常多。这些描写端午节的民谣谚语,语言通俗洗练,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深长。端午又至,诵读吟唱这些民谣谚语,能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独有的魅力。下面随®文档大全网来看看吧。



  —01—

  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流传最广的一首民谣: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粽子飘香、艾叶清香、桃枝辟邪、小麦成熟,到处充满着端午节的气息,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极大地满足,所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都抛向了九霄云外……

  描写的就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的情景。

  —02—

  第一类民谣谚语描写的是端午节前后的时令特征: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

  端午节和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在相邻三两天的时间,古时候也有二者一起过的习俗。过了端午节或夏至,就要进入伏天了。天气越来越热,棉衣就该收起来束之高阁了。

  还有一句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晴

  形象地概括了端午时节多雨,晴天罕见的时令现象。人们更希望端午节是个晴朗的好天气,才能享受更多端午节日的快乐,要是下雨天,就没那么方便了。

  五月节,天气热,

  放下锄头歇一歇;

  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

  背个竹篓入山谷;

  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写出了端午时节清风吹、杨梅熟透的景色;人们进山采药,特别是菖蒲最重要,因为它是端午习俗的重要用品,而且是古人当相当于现在香水的香料,当然,香气扑鼻,会平添几分愉悦的。

  与之相关的是另一类民谣谚语,

  端阳晴天,农家喜欢

  另有:

  过了端午节,锄地不用歇

  另有:

  掏钱难买五月冷,一颗豆子打一捧

  另有:

  五月初五过端阳,吃粽插秧忙

  另有:

  五月单五南风扬,麦子黄梢要上场

  另有:

  麦子熟,日头毒

  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端午前后,农事繁忙的景象。都不敢歇下来,因为熟透的农作物果实会自己掉落,插秧也是赶时间的农活,过了这几天,就来不及了。



  —03—

  数量最多的还要数表现端午习俗的民谣谚语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这些习俗也在民谣和谚语中体现出来。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一首民谣写出了插艾草、吃粽子、赛龙舟三个习俗。端午节的每一项仪式或习俗,除了具备客观的养生保健功能外,人们内心都渴望祈求平安。

  —04—

  这几句民谣,描写的是端午挂香囊和喝雄黄酒的习俗。

  五月端午日头红,

  做个香袋巧玲珑。

  五月五日续命缕,

  雄黄烧酒过端午。

  香袋,既可作为配饰,也可杀菌保健康,会有看不见的巨大功效,就是香气使人愉悦,年轻男女用它示爱,是个不错的选择;旧时端午节有用五色线编成玉镯样的饰物拴系在手足腕部,称为“长命缕”;雄黄用于解毒杀虫,外用,饮用很少量就行了,毕竟有毒哈。

  —05—

  近代河南荥阳市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五毒鞋,五毒衣,

  五毒肚兜都备齐。

  五月节孩子穿身上

  五虫见了忙逃光。

  绣蝎子,绣蜈蚣,

  绣*,绣长虫,

  五虫绣到人身上,

  五虫见了都跑净。

  打粽叶、筏米的,

  端午清晨等不得!

  坠荷包、穿火蒜,

  端着蒸米满街转!

  点雄黄、喝黄酒,

  掂上敬的到处走!

  (敬的,粽子敬人礼)

  语言质朴清新,形象地描述了端午节驱五毒的民间传统习俗。天气渐热,雨水增多,瘟疫易起,疾病易生。尤其是百虫开始大量活动,四处觅食。被农家称为“五毒”的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极易伤人,因此,民间称五月为恶月,五日又是恶日。此时,在乡村人们最担心虫子,尤其是“五毒”伤害不懂事的小孩。为了解决这一困扰,老人们就给家里的小孩做五毒鞋穿,意思是让虫子尤其是这五种毒物远离孩子,使其免受伤害。


  —06—

  还有一类被广泛传诵的民谣和谚语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端午节的美好祝愿。

  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

  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薄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

  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五毒化灰尘,妖邪归地府!

  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五毒化灰尘,妖邪归地府!

  希望可以消灾辟邪。张天师即张道陵,天师道创立者,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艾虎”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着,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



  —07—

  民谣《五丝线》:

  五色线,戴脖上,

  一年到头保安康。

  五色线,样样全,

  五福临门保平安。

  更是借助民谣的形式,表达出老百姓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

  五月五,过端午,

  挂香包,插艾草,

  家家户户要祭祖。

  五月五,过端午,

  画个王,喝雄黄,

  一年四季保吉祥。

  五月五,过端午,

  吃香粽,骑艾虎,

  龙腾虎跃赶竞渡。

  这算是把端午习俗说的的民谣,比之前的多了“画王”和“赛龙舟”。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因以代虎)以镇邪。

  艾虎指的是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五月端五的上午,要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龙舟赛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东周末期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含恨投江*。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投身于岳阳汨罗江),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据考赛龙舟其实远早于屈原所在年代,不过也没关系,赛龙舟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哈~

  —08—

  流传温州一带的:

  《重五谣》

  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

  重五吃大蒜,读书做*。

  草头汤,大概也是指一些中草药熬的汤,“卵”就是蛋喽,鸡蛋鸭蛋都算,打算也是有杀菌、保健作用的食品。

  —09—

  还有一些现代版的,也都传承了历史习俗:

  五月五,过端午,

  赛龙舟,敲锣鼓,

  端午习俗传千古。

  雄黄酒,洒庭户,

  小孩头上画老虎。

  一二三四五,

  家家户户过端午。

  桃儿红,杏儿黄;

  五月五,是端阳;

  粽叶香,裹五粮;

  剥个粽子沾上糖;

  幸福生活万年长。

  五月五,是端阳;

  龙船双双闹长江;

  两边坐着划船手;

  中间坐着打鼓郎;

  咚咚锵,咚咚锵;

  咚咚咚咚咚咚锵。

  —10—

  还有一些提醒、警示语气的,都是为了图个平安,或者未雨绸缪地预防疾病:

  五月端午端粽子,九月重阳重镜子,

  五月编下艾腰子,九月用来熏蚊子。

  金锁子、银锁子,

  不如戴个百锁子。

  初一不戴柳,死喽变成大黄狗!

  初二不戴艾,死喽变成老太太!

  初三不戴锁,死喽变成黑骡骡!

端午节的民谚诗歌知识.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oG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