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中香: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详解【4-7章】

副标题: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详解【4-7章】

时间:2024-02-08 05:4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考# 导语】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海洋召唤你扬帆启航,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缰……出发吧,愿你前程无量,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详解》 供您查阅。

【第四章】

4.1.实践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它是(ACE)。

  A.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B.人类的纯思维活动

  C.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动物的本能活动

  E.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2.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ADE)。

  A.农民种地

  B.医生诊病

  C.学生读书

  D.司法人员办案

  E.科学家做实验

  4.3.关于认识主体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BCE)。

  A.认识的主体必须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B.认识的主体必须是社会的存在物

  C.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

  D.认识的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事物

  E.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集团和类三种形式

  4.4.对于研究者来说下列现象属于认识的客体(ABCDE)。

  A.自然现象

  B.社会现象

  C.现实的人

  D.主观精神

  E.客观化精神

  4.5.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BCD)。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E.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4.6.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CD)。

  A.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过程

  B.认识是人脑中固有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认识能够与被认识对象相一致

  E.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

  4.7.不可知论的代表是(BE)。

  A.柏拉图

  B.康德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E.休谟
4.8.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ABCDE)。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B.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世界是可知的

  E.实践与认识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4.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DE)。

  A.不坚持从物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B.不坚持可知论

  C.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4.10.必须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因为(AE)。

  A.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可靠

  D.理性认识不可靠,感性认识才可靠

  E.要反映事物本质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4.11.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DE)。

  A.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

  C.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1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在于使理性认识(ABCD)。

  A.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B.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

  C.接受实践的检验

  D.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E.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4.13.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BCD)。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E.人的认识能力往往是不可靠的
 4.14.每一个具体真理都具有(ABDE)。

  A.同其对象的符合性

  B.客观性

  C.阶级性

  D.正确性

  E.绝对性和相对性

  4.15.“有用就是真理”这种真理观是(ADE)。

  A.主观真理观

  B.客观真理观

  C.唯物主义真理观

  D.唯心主义真理观

  E.实用主义真理观

  4.16.真理与谬误之间(ABCDE)。

  A.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

  B.二者又是统一的

  C.相比较而存在

  D.相斗争而发展

  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17.下列论断错误的有(CDE)。

  A.凡真理必有用

  B.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公认的看法就是真理

  D.真理因人而异

  E.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4.18.真理的绝对性表明(ABD)。

  A.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

  C.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有限性

  D.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

  E.真理的主观性和近似性

  4.19.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BDE)。

  A.相对真理

  B.真理的近似性

  C.真理包含谬误

  D.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

  E.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4.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现在(ABCDE)。

  A.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

  B.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C.真理的相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

  D.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E.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4.21.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ABDE)。

  A.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B.主观主义的片面性

  C.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D.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E.否认真理的具体性

  4.2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它(ABCD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C.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

  D.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的对象相符合

  E.能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并把原先的理论与之相对照,从而判定理论是否正确

  4.23.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DE)。

  A.实践能对人们的一切认识作出确定的检验

  B.有些认识是实践根本无法检验的

  C.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D.实践活动的具体性、历史性

  E.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近似的正确性,仍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第五章】

 5.1.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在(ABCDE)。

  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使猿的手变成了人的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E.劳动形成了社会关系

  5.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ABDE)。

  A.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B.劳动创造人本身

  C.劳动具有社会性,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D.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E.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5.3.人类不同于动物主要在于(ABCD)。

  A.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B.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C.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能够改变自然支配自然

  E.人类活动的经验和技能主要通过先天本能的方式继承

  5.4.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BCDE)。

  A.生产者 B.消费者 C.还原者 D.分解者 E.非生物环境

  5.5.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E)。

  A.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源危机

  C.森林惨遭毁灭 D.物种不断减少

  E.臭氧层变薄

  5.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BE)。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国家政权 D.科学知识 E.生产方式

  5.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ABC)。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C.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社会发展

  D.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E.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5.8.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D)。

  A.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

  B.人口生产始终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

  C.人口生产只是在一定阶段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

  D.生育后代是人口生产的必要环节

  E.人口生产较少重复性和渐进性

  5.9.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ABE)。

  A.它不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不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D.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E.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5.10.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因为(ABCDE)。

  A.人口生产受物质生产制约

  B.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状况

  D.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E.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

  5.1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AE)。

  A.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也就越大

  B.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就越合理

  C.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就越不合理

  D.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

  E.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就越广泛

  5.1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E)。

  A.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六章】

 6.1.社会的基本结构是(ABC)。

  A.社会的经济结构

  B.社会的政治结构

  C.社会的意识结构

  D.生产力系统结构

  E.生产关系体系结构

  6.2.依据生产关系性质划分的五种社会形态包括(AB)。

  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C.自然经济社会

  D.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E.信息社会

  6.3.技术社会形态包括(CDE)。

  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

  C.渔猎社会、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6.4.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四类因素是(ABCD)。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E.生产资料因素

  6.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ABC)。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交换以及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人与自然的关系

  E.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
6.6.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包括(BD)。

  A.纳入生产过程的劳动资料

  B.纳入生产过程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物

  C.进入生产过程从事劳动实践的劳动者

  D.经过加工的原材料

  E.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实体

  6.7.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有(AB)。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B.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C.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E.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6.8.国家的职能是由(BE)。

  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

  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

  D.文化传统决定的

  E.国体决定的

  6.9.社会心理是(ABDE)。

  A.初级形式的社会意识

  B.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C.无阶级性的社会意识

  D.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E.表现在人们情感、习俗中的社会意识

  6.10.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关系表现为(CDE)。

  A.群体意识具有社会性、个人意识不具有社会性

  B.群体意识不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

  C.个人意识是意识的个性特征,群体意识是意识的共性特征

  D.个人意识受着群体意识的制约

  E.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6.11.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结构,主要包括(ACE)。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阶级意识和非阶级意识

  C.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D.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

  E.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
6.12.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CD)。

  A.逻辑学

  B.哲学和宗教

  C.自然科学

  D.语言学

  E.政治学和法学

  6.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B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1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AB)。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E.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性

  6.15.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差别在于(CE)。

  A.社会心理是高层次的,思想体系是低层次的

  B.社会心理是复杂的,思想体系是简单山

  C.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思想体系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D.社会心理无阶级性,思想体系有阶级性

  E.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情绪、习俗等等,思想体系表现为理论体系

  6.16.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上超过欧洲其他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这表明(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6.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

  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它的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E.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6.18.社会意识只能(CDE)。

  A.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B.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时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

  C.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

  D.在社会规律的支配下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

  E.通过人的实践创造出在社会存在中有根基的东西

  6.19.生产关系是一种(AB)。

  A.社会关系

  B.物质关系

  C.思想关系

  D.政治关系

  E.文化关系

  6.20.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BC)。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

  B.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因素

  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E.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6.2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BCD)。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6.2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CE)。

  A.是任何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B.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基本标志

  C.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和环节

  D.决定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

  E.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

  6.23.国家的实质是(BC)。

  A.调和阶级矛盾

  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以军队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器

  D.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

  E.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6.24.国家按其类型来说,可包括(AB)。

  A.剥削阶级的国家

  B.无产阶级的国家

  C.君主专制的国家

  D.民主共和制国家

  E.君主立宪制国家

  6.25.划分技术社会形态的标准是(DE)。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E.与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6.26.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BCD)。

  A.纯粹的偶然性

  B.客观规律性

  C.必然性

  D.因果制约性

  E.非本质联系

  6.27.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ABCD)。

  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D.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E.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

  6.28.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CDE)。

  A.统一性中没有多样性

  B.多样性中没有统一性

  C.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

  D.多样性是统一性中的多样性

  E.社会形态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第七章】

7.1.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表现在(AE)。

  A.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显著破坏

  B.使生产发展完全陷入停滞状态

  C.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

  D.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E.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可能有的规模和速度

  7.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A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7.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CD)。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

  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

  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

  7.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是(AB)。

  A.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C.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

  D.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E.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详解【4-7章】.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qM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