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副标题: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时间:2021-08-14 08:40: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导语】中国的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教案# 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

  (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⑵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⑷想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2、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

  (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景)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结拓展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

  2、写一篇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歌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方法。

  六、齐诵结束(或背诵结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五)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2、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六)合作学习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 心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好友被贬官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7、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七)小结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因为作者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点拨:通过九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景物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3、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点拨: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子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4、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点拨: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5、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教师小结:作者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两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六、课外延伸:(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举例)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一、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二、文学常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者”。

  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翻译与理解

  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3.《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次北固山下》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夕阳西下,(夕阳早已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一、《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④、“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必须掌握的内容: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②、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③、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④、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⑤、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⑥、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四、《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qS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