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 导语】只有收获,才能检验耕耘的意义;只有贡献,方可衡量人生的价值。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前模拟试题【六篇】》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上海育才学校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创造的教学方法是( )
A.导学式教学法B.读议讲练法 C.六步教学法D.合作学习法
答案:B
第2题 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是( )
A.合作式学习B.研究性学习C.接受性学习D.网络化学习
答案:B
A.《教育过程》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 D.《教学与发展》
答案:B
第4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A.广延性B.创造性C.长期性 D.示范性
答案:C
第5题 班主任在课余和学生聊天以了解学生的方法是( )
A.观察法B.问卷法C.访问法D.作品分析法
答案:A
第6题 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可以加快人的发展。反映了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 )
A.稳定性 B.不平衡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
答案:B
第7题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了解和研究学生 D.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答案:B
第8题 以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发展性教学五大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
A.布鲁纳B.赞科夫C.凯洛夫D.布卢姆
答案:B
第9题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 )
A.1984年B.1983年C.1982年 D.1985年
答案:D
第10题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下列哪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
A.课堂教学以外B.课堂教学和学校以外C.学校以外D.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
答案:D
第11题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 )
答案:A
第12题 当代国外课程改革,在学科类型上趋于( )
A.职业化B.现代化C.理论化 D.综合化
答案:D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第13题 课外校外就与课内教育没有共同处。
答案:错误。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有共同之处。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第14题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的状况和水平的评价。
答案:错误。教学评价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全面了解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对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鉴别;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来状况、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智能潜力,为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只强调教学评价对教师教的情况与水平的评价,显然有失偏颇,故而是不正确的。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第15题 简述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答案:(1)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2)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发展过程。
(3)影响因素不同。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
第16题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17题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案:(1)学校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2)采取走出去,请近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第18题 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条件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9题 在目的冲突中,个人在回避两个有害无利的目标时引起的冲突是(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答案:B
第20题 信息在人脑中贮存1分钟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是( )
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语义记忆
答案:B
第21题 当游览黄山后,头脑里留下“迎客松”印象的记忆是( )
A.情绪记忆B.形象记忆C.动作记忆D.语义记忆
答案:B
第22题 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 )
A.感觉的分化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适应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B
第23题 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时快时慢B.先快后慢C.先慢后快D.均匀递减
答案:B
第24题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A.整合阶段B.认知和定向阶段C.模仿和联系阶段D.协调和完善阶段
答案:B
第25题 “足智多谋、随机应变”主要是体现了思维的( )
A.逻辑性B.独立性C.灵活性D.广阔性
答案:C
第26题 学生解答问题时,能做到“一题多解”,说明其下列哪种思维能力强( )。
A.抽象逻辑思维B.辐合思维C.创造性思维D.发散思维
答案:D
第27题 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斯普兰格 B.巴甫洛夫 C.希波克拉底 D.霍兰德
答案:B
第28题 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 )
A.干扰性遗忘B.永久性遗忘 C.暂时性遗忘D.逆向性遗忘
答案:B
第29题 在全人口中,智力呈何种状态分布( )
A.常态分布B.正偏态分布C.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答案:A
第30题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
A.观察力B.抽象思维能力C.记忆力 D.创造能力
答案:B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选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第31题 腿长、心脏功能好、肌肉发达都是体育运动所必需的,它们都属于能力范畴。
答案:错误。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完成活动最必需的心理特征。腿长、心脏功能好、肌肉发达等对体育活动任务的完成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它们却不是完成活动最必需的心理特征。因此,它们不属于能力的范畴。
第32题 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一定活动或实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与活动相联系的能力是不存在的。
答案:正确。能力和活动是紧密联系的。个体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活动中得以表现;能力是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是影响活动效率的基本因素。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第33题 简述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答案:(1)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电化教学;(2)特点: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便于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34题 知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知觉有四大基本特征:(1)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们知觉为一个统一体。(2)理解性。人在感知事物时,能依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3)选择性。人所生活的周围环境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人脑不可能同时感知它们,总是先把某一个或某一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4)恒常性。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当知觉的某些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第35题 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答案: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第36题 现代人应树立怎样的健康观念?
答案:现代人应树立以下健康观念:①树立“立体健康观”。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和社会尺度来评价,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②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③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状态;④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促进生理健康;⑤心理健康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工作效率和人格健康发展;⑥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正常;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有责任心;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_⑦及时诊断和调整介于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亚心理健康状态;⑧积极应对各种压力,主动增进心理健康水平;⑨乐于接受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
A.提高国民体质B.提高国民素质 C.提高国民创造力D.提高国民学历水平
答案:B
第2题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运动训练 B.课外体育 C.运动竞赛 D.体育课程
答案:D
第3题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 )
A.奴隶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封建社会
答案:C
第4题 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
A.相对独立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永恒性
答案:B
第5题 通过教育实验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等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B.凯洛夫C.马卡连科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A
第6题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是( )
A.马卡连科的《教育诗》B.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C.克鲁普斯卡姬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答案:C
第7题 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 )
A.演示法B.读书指导法C.讨论法D.实验法
答案:D
第8题 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实践起源论
答案:A
第9题 评定学生操行是班主任工作的( )
A.前提B.中心C.基础D.内容
答案:D
第10题 西方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 )
A.《民主主义与教育》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D.《大教学论》
答案:D
第11题 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学生 B.教师 C.家长 D.校长
答案:B
第12题 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要求的是( )
A.课程内容B.教材 C.学科课程标准D.课程计划
答案:C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第13题 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
答案:错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该观点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化,忽视了其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印象作用。
第14题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同步进行。
答案:错误。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独立性表现之一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可能落后于一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超于一定政治经济水平。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第15题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1)访问法;(2)测量法;(3)考核法;(4)书面材料分析法;(5)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6)问卷法,可分封闭性问卷和开放性问卷两种;(7)谈话法;(8)实验法;(9)调查法。
第16题 课外校外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2)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
(4)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第17题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第18题 德育过程是一个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试论述这一基本规律。
答案:(1)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来自多方面的、广泛的教育影响,既有校内的、正式的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教育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从而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学生的思想是在活动和交往之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
(3)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但并不是任何活动和交往都能形成我们所需要的品德,只有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精心组织、涉及、实施的活动,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的品德健康发展。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9题 在分析问题中,有的人总是“人云亦云”,反映了该人思维缺乏( )
A.灵活性与敏捷性 B.逻辑性与严谨性
C.深刻性与广阔性 D.批判性与独立性
答案:D
第20题 下列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是( )
A.记忆力B.色调感C.节奏感D.曲调感
答案:A
第21题 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时快时慢B.先快后慢C.先慢后快 D.均匀递减
答案:B
第22题 利用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进行的直观教学称为( )
A.言语直观B.模象直观C.实物直观D.动作直观
答案:B
第23题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这一结论来自( )
A.强化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 C.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D.成就动机理论
答案:C
第24题 情绪所反映的是( )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答案:D
第25题 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是( )
A.马斯洛 B.卡尔罗杰斯 C.弗洛伊德 D.艾里斯
答案:D
第26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是( )
A.睹物思人B.谈虎色变C.见风流泪D.望而生畏
答案:B
第27题 下列选项哪种是一般能力( )
A.观察力B.曲调感C.色调感 D.节奏感
答案:A
第28题 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这称之为( )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选择性
答案:C
第29题 教师可以边讲课、边板书,这种注意品质是注意的( )
A.转移B.稳定性C.分配D.范围
答案:C
第30题 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A.广阔性B.间接性C.直接性 D.创造性
答案:B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选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第31题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
答案:错误。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第32题 一般来说,质性与性格都受生理影响大。
答案:错误。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第33题 简述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答案:(1)二者密切联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需要的表现形式。(2)只有需要不一定产生动机,有了需要还必须有诱因才能产生动机。
第34题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
(1)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一般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是较为明显的,特殊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类型差异。
(2)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它主要指智力发展差异。在全人口中,智力分布呈常态分配的曲线形式,绝大多数人属于智力正常范围,智力超常或智力落后的人是极少数。
(3)能力表现早晚差异,有些人在童年期就表现出某方面优异能力,称能力的早期表现,有些人的才能表现较晚,常被称为“大器晚成”。但就多数人来说,中年时期则是成才或出成果的年龄。
第35题 列出对世界心理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十大流派。
答案:对世界心理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十大流派分别是: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日内瓦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第36题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答案:良好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主要做法是:①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②鼓励学生勇敢地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定性;③帮助学生排除犹豫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果断性;④调动学生克服片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制力;⑤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上海育才学校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创造的教学方法是( )
A.导学式教学法
B.读议讲练法
C.合作学习法
D.六步教学法
【答案】:B
第2题 某新学期开始,一个外地来的新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北京大学校园。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这位新生走上去说:“我来办报到手续,行李太多,您能不能帮我照看一下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新生办完手续回来,看到老人还站在那里看护着自己的行李。几天后,在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十分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竟是那天替自己照看行李的老人。这位新生受到了强烈震撼。这则故事中季羡林先生的做法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环境陶冶法
【答案】:B
第3题 以法国利托尔诺为代表的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被称为( )
A.教育生物起源论
B.教育心理起源论
C.教育需要起源论
D.教育劳动起源论
【答案】:A
第4题 俗话说:“上行下效。”与这句话相关的德育方法是( )
A.实际锻炼
B.陶冶教育
C.榜样示范
D.品德评价
【答案】:C
第5题 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第6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于( )
A.1990年
B.1993年
C.1995年
D.2000年
【答案】:B
第7题 学生在参加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时所体现的特点是( )
A.灵活性
B.自愿性
C.实践性
D.全体性
【答案】:B
第8题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社会旧式分工
C.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剥削
【答案】:B
第9题 班主任在课余和学生聊天以了解学生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访问法
C.问卷法
D.作品分析法
【答案】:A
第10题 以跑、走、跳、投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运动是( )
A.田径
B.体操
C.球类
D.武术
【答案】:A
第11题 旧中国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第12题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经常在教室、校园以外进行,目的在于( )
A.实践课堂所学知识
B.扩大学生生活范围
C.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
D.利用课外教育资源
【答案】:B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第13题 集体舆论是班主任倡导的言论。
【答案】:错误。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而不是班主任所倡导的言论。
第14题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答案】:错误。此说法不全面。教育规律既包括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也包括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等。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第15题 简答教师的劳动特点。
【答案】:(针对下面每一个要点,请简要说明)
(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第16题 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答案】:(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17题 如何转化后进学生?
【答案】:(1)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2)弄清情况,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3)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4)抓反复,反复抓。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第18题 在近代教育,曾出现过教学应“以书本为中心”与“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之争。试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加以分析论述。
【答案】:(1)“以书本为中心”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2)一方面,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这些经验是经过前人长期实践概括而来的。学生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学生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
(3)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则忽视了学生对间接经验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9题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 )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答案】:C
第20题 精神分析法的人性观属于( )
A.积极人性观
B.被动人性观
C.消极人性观
D.主动人性观
【答案】:C
第21题 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答案】:B
第22题 对人名、地名、定理等的记忆属于( )
A.内隐记忆
B.情景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答案】:D
第23题 心情舒畅或者闷闷不乐等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答案】:A
第24题 在动机冲突中,个人在回避两个有害无利的目标时引起的冲突是(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答案】:B
第25题 在考场上,飞进的小鸟并没有引起考生的注意,他们仍在奋笔疾书答卷。这体现的注意功能是( )
A.指向
B.选择
C.保持
D.分配
【答案】:C
第26题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引起的动机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A
第27题 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答案】:D
第28题 1937年出版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该书的作者是( )
A.卡特尔
B.塔佩斯
C.奥尔波特
D.霍兰德
【答案】:C
第30题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层次是( )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社交与自尊需要
C.求知与审美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D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选判断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第31题 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
【答案】:错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功能状态。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调节与发展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32题 校内学习竞赛对不同成绩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是相同的。
【答案】:错误。校内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影响不同。竞赛对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名次;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的影响甚微,因为成绩极优者会认为自己无需努力也能成功,而学习落后者可能会认为自己努力也没有成功的希望。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第33题 简要说明能力差异的表现。
【答案】:能力差异的表现包括:(1)能力类型的差异:人的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言语和思维等类型和品质方面。
(2)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第34题 简述意志的定义及其特征。
【答案】:(1)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2)意志的特征:①意志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第35题 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答案】:(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第36题 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答案】:(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第29题 在心理咨询中,厌恶疗法的理论基础是( )
A.行为主义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认知行为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答案】:A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上海育才学校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创造的教学方法是( )
A.导学式教学法
B.读议讲练法
C.合作学习法
D.六步教学法
【答案】:B
第2题 某新学期开始,一个外地来的新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北京大学校园。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这位新生走上去说:“我来办报到手续,行李太多,您能不能帮我照看一下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新生办完手续回来,看到老人还站在那里看护着自己的行李。几天后,在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十分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竟是那天替自己照看行李的老人。这位新生受到了强烈震撼。这则故事中季羡林先生的做法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环境陶冶法
【答案】:B
第3题 以法国利托尔诺为代表的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被称为( )
A.教育生物起源论
B.教育心理起源论
C.教育需要起源论
D.教育劳动起源论
【答案】:A
第4题 俗话说:“上行下效。”与这句话相关的德育方法是( )
A.实际锻炼
B.陶冶教育
C.榜样示范
D.品德评价
【答案】:C
第5题 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第6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于( )
A.1990年
B.1993年
C.1995年
D.2000年
【答案】:B
第7题 学生在参加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时所体现的特点是( )
A.灵活性
B.自愿性
C.实践性
D.全体性
【答案】:B
第8题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社会旧式分工
C.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剥削
【答案】:B
第9题 班主任在课余和学生聊天以了解学生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访问法
C.问卷法
D.作品分析法
【答案】:A
第10题 以跑、走、跳、投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运动是( )
A.田径
B.体操
C.球类
D.武术
【答案】:A
第11题 旧中国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第12题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经常在教室、校园以外进行,目的在于( )
A.实践课堂所学知识
B.扩大学生生活范围
C.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
D.利用课外教育资源
【答案】:B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第13题 集体舆论是班主任倡导的言论。
【答案】:错误。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而不是班主任所倡导的言论。
第14题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答案】:错误。此说法不全面。教育规律既包括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也包括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等。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第15题 简答教师的劳动特点。
【答案】:(针对下面每一个要点,请简要说明)
(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第16题 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答案】:(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17题 如何转化后进学生?
【答案】:(1)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2)弄清情况,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3)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4)抓反复,反复抓。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第18题 在近代教育,曾出现过教学应“以书本为中心”与“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之争。试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加以分析论述。
【答案】:(1)“以书本为中心”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2)一方面,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这些经验是经过前人长期实践概括而来的。学生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学生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
(3)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则忽视了学生对间接经验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9题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 )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答案】:C
第20题 精神分析法的人性观属于( )
A.积极人性观
B.被动人性观
C.消极人性观
D.主动人性观
【答案】:C
第21题 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答案】:B
第22题 对人名、地名、定理等的记忆属于( )
A.内隐记忆
B.情景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答案】:D
第23题 心情舒畅或者闷闷不乐等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答案】:A
第24题 在动机冲突中,个人在回避两个有害无利的目标时引起的冲突是(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答案】:B
第25题 在考场上,飞进的小鸟并没有引起考生的注意,他们仍在奋笔疾书答卷。这体现的注意功能是( )
A.指向
B.选择
C.保持
D.分配
【答案】:C
第26题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引起的动机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A
第27题 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答案】:D
第28题 1937年出版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该书的作者是( )
A.卡特尔
B.塔佩斯
C.奥尔波特
D.霍兰德
【答案】:C
第29题 在心理咨询中,厌恶疗法的理论基础是( )
A.行为主义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认知行为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答案】:A
第30题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层次是( )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社交与自尊需要
C.求知与审美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D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选判断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第31题 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
【答案】:错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功能状态。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调节与发展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32题 校内学习竞赛对不同成绩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是相同的。
【答案】:错误。校内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影响不同。竞赛对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名次;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的影响甚微,因为成绩极优者会认为自己无需努力也能成功,而学习落后者可能会认为自己努力也没有成功的希望。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第33题 简要说明能力差异的表现。
【答案】:能力差异的表现包括:(1)能力类型的差异:人的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言语和思维等类型和品质方面。
(2)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第34题 简述意志的定义及其特征。
【答案】:(1)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2)意志的特征:①意志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第35题 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答案】:(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第36题 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答案】:(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育者创设交往情境,提供社会互动机会,组织多方面交往活动以教育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疏导法
B.交流法
C.对话法
D.心理咨询法
答案:B
2.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A.生物起源论
B.劳动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实践起源论
答案:A
3.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A.直观教具
B.口耳相传
C.文字材料
D.黑板加粉笔
答案:B
4.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家长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答案:B
5.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相对独立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永恒性
答案:B
6.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相对独立性
C.永恒性
D.历史性
答案:A
7.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A.心理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神话起源论
答案:C
8.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外体育锻炼
B.运动竞赛
C.运动队训练
D.体育课
答案:D
9.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B.天文地理教育
D.多方面发展教育
答案:D
10.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可以加快人的发展。反映了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
A.稳定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B
11.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
B.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C.教学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C
12.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答案:A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地方课程主要是由区县开发的课程。
答案:错误。地方课程的管理权应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而不是区县教育行政部门。
14.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
答案:错误。目前我国办学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答案:(1)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2)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4)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16.为什么说教育救国论是错误的?
答案:(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它部能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不能称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2)教育救国论企图在不触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从改造教育人手,实行清明政治,富国强民,实际是行不同的。我国历出现的教育救国论皆以失败而告终。
17.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案:(1)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
(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3)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法。
(4)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试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答案:(1)讲授法是教育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和学校讲演法。
(2)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实践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①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要清晰、准确、精练;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突出重点;③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④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流的速度要适宜。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反射活动
B.意识活动
C.技能活动
D.无意识活动
答案:A
20.学习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效果较差,是由于受到的干扰是()
A.单一抑制
B.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
D.双重抑制
答案:D
21.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
A.抽象
B.概括
C.综合
D.分析
答案:B
22.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保持和联想
C.识记、再认和回忆
D.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答案:D
23.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的提出者是()
A.斯普兰格
B.巴甫洛夫
C.希波克拉底
D.霍兰德
答案:B
2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问题情境
B.原型启发
C.原型
D.问题对象
答案:A
25.情绪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态度
C.动机
D.认识
答案:A
26.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叫()
A.表象
B.做梦
C.理想
D.幻想
答案:D
27.人们在乘车时,观看外面远近不同的物体,结果会发现:“近物反向移动快,稍远物体反向移动慢,非常远的物体是同方向运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明暗阴影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
D.运动视差
答案:D
28.在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
B.兴趣
C.理想
D.气质
答案:A
29.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A.盲目性
B.顽固性
C.散漫性
D.动摇性
答案:A
30.在分析问题中,有的人总是“人云亦云”,反映了该人思维缺乏()
A.深刻性与广阔性
B.逻辑性与严谨性
C.灵活性与敏捷性
D.批判性与独立性
答案:D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和一般的随意运动没区别。
答案:错误。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2.压力对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答案:正确。(1)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人在应付压力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应对压力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适当的压力可以挖掘人的潜力。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人长期处在压力应对状态,尤其是过多、过度的压力,可能造成应接不暇和身心疲惫状态,对健康发生明显的消极作用。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1)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34.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通过研究产生心理现象的客观条件的原因和表现来研究人的心理。切忌根据实验者的主观愿望或猜测来分析人的心理。
(2)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坚持系统、整体的观点,对人的心理进行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分析;也要对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整体的研究。
(3)发展性原则。在研究中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心理现象,不仅要看到其现实特征,而还要看到其发展前景。反对把心理现象看作是凝固的、静止的、孤立的东西。
35.简要说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及它们的特征。
答案:(1)社会促进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努力水平的下降。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答案:良好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主要做法是:①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②鼓励学生勇敢地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定性;③帮助学生排除犹豫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果断性;④调动学生克服片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制力;⑤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l~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课外校外教育是指下列哪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A.课堂教学以外
B.课堂教学和学校以外
C.学校以外
D.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
答案:D
2.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现场对学生进行德育,主要属于()
A.说服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榜样教育法
D.陶冶教育法
答案:D
3.实验法所属的教学方法的类型是()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
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
C.以语言传递为主的
D.以探究活动为主的
答案:B
4.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所遵循的主要教学规律是()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A
5.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
A.演示法
B.读书指导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答案:D
6.在下面的四种教学方法中,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验法
答案:A
7.评定学生操行是班主任工作的()
A.前提
B.中心
C.基础
D.内容
答案:D
8.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永恒性
B.相对独立性
C.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历史性
答案:C
9.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是()
A.马卡连科的《教育诗》
B.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C.克鲁普斯卡姬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答案:C
10.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A
11.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前者决定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就是后者
答案:C
12.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提出:“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B.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答案:C
二、辨析题:l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教师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教育学生,可以拆看学生的信件。
答案:错误。因为教师违法了《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者享有的隐私权。从法律角度说,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的权益受法律的保护。隐私权,包括通信等,收到法律的保护。
14.活动课程是针对分科课程的缺点提出来的。
答案:正确。由于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只关注学科的逻辑体系,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科课程的这些缺点,活动课程强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课程。
三、简答题:l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简述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答案:(1)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2)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发展过程。
(3)影响因素不同。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
16.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案:(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郑和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4)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6)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
1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论述题:l8小题。15分。
18.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答案:美育能促进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促进体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能体验到劳动创造没的喜悦。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l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行为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常用的方法有()
A.领悟疗法
B.交朋友小组
C.宣泄疗法
D.系统脱敏法
答案:D
20.有时人们对某种物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A.顿悟
B.认知风格
C.功能固着
D.知觉的特点
答案:C
21.在一般人群中,智力呈()
A.常态分布
B.正偏态分布
C.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答案:A
2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层次需要是()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与自尊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D
23.在动机冲突中,个人在回避两个有害无利的目标时引起的冲突是()
A.趋避冲突
B.双避冲突
C.双趋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B
24.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卡特尔
B.斯普兰格
C.霍兰德
D.弗洛伊德
答案:
25.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是()
A.马斯洛
B.卡尔·罗杰斯
C.弗洛伊德
D.艾里斯
答案:A
2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式的心理冲突主要属于()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D
27.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
A.表象
B.知觉
C.感觉
D.后像
答案:A
28.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人支配,接受他人指挥的心理现象是()
A.服从
B.从众
C.顺从
D.暗示
答案:B
29.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这属于印象形成的()
A.总和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加法模式
答案:C
30.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记忆力
B.抽象思维能力
C.观察力
D.创造能力
答案:B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记忆的保持是一个静止的过程。
答案:错误。记忆的保持不是一个消极、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对输入的信息加工、编码,旧经验要对新知识主动整合,使识记材料在量与质上,都会产生变化。从保持的量和质上的分析来看,保持这种记忆环节,并不是信息在脑中的被动的,简单的印留,而是主动的、复杂的加工过程。
32.一般来说,质性与性格都受生理影响大。
答案:错误。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
(1)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一般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是较为明显的,特殊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类型差异。
(2)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它主要指智力发展差异。在全人口中,智力分布呈常态分配的曲线形式,绝大多数人属于智力正常范围,智力超常或智力落后的人是极少数。
(3)能力表现早晚差异,有些人在童年期就表现出某方面优异能力,称能力的早期表现,有些人的才能表现较晚,常被称为“大器晚成”。但就多数人来说,中年时期则是成才或出成果的年龄。
34.列出对世界心理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十大流派。
答案:对世界心理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十大流派分别是: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日内瓦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35.简述思维的过程及形式。
答案:(1)思维的过程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2)思维的形式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分析如何促进社会态度的改变。
答案: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在多数情况下对某件事的态度,其认知成分(看法)与对行为成分的认知(行为)是一致的,因此心安理得,态度维持不变。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例如有与原来的认知及行为相反的看法,或偶尔做了一件违背初衷的事,这时人的认知就失去了协调,产生了不舒服或紧张的心理状态。它迫使认知要恢复协调。
一种办法是改变原有的认知及与其一致的行为,即改变态度。另一种办法是维护原先的态度,但必须加上一种辩护的理由,即要引进新的认知成分。
认知不协调理论能说明态度的改变,特别强调个人通过自我调解达到认知平衡而改变态度。认知不协调理论告诉我们,要想引起学生态度的变化,必须给他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或先引导他做出新的行为,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认知不协调的过程中辩护的理由越多,原有的态度越难改变。因此,在认知不协调中,要想使学生改变消极的态度,关键是减少为消极态度辩护的理由,驳倒这些理由,要维护积极的态度则要增加有关的辩护理由,使其立论充分。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前模拟试题【六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