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_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题【13-15】

副标题: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题【13-15】

时间:2024-04-21 20:1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考# 导语】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文章;冷静细心,发挥如鱼得水;心想事成,努力备考,考到理想院校!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 《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题【13-15】》供您查阅。




【第一篇】

安娜之死原文: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看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安娜之死》阅读答案:

  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第二篇】

雨中的猫原文:

  旅馆里,留宿的美国客人只有两个。他们打房间里出出进进,经过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都不认识。他们的房间就在面对海的二楼。房间还面对公园和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绿色的长椅。天气好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们都喜欢棕榈树那种长势,喜欢面对着公园和海的旅馆的那种鲜艳的色彩。意大利人老远赶来望着纪念碑。纪念碑是用青铜铸成的,在雨里闪闪发光。天正在下雨。雨水打棕榈树滴下来。石子路上有一潭潭的积水。海水夹着雨滚滚地冲了过来,又顺着海滩滑回去,再过一会儿,又夹着雨滚滚地冲过来。停在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

  那个美国太太站在窗边眺望,外边,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那只猫拼命要把身子缩紧,不让雨水滴着。

  “我要下去捉那只小猫,”美国太太说。

  “我去捉,”她丈夫从床上说。

  “不,我去捉。外边那只可怜的小猫想躲在桌子底下,不让淋湿。”

  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他枕着垫得高高的两只枕头,躺在床脚那儿。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楼去,她走出办公室时,旅馆主人站起来,向她哈哈腰。主人的写字台就在办公室那一头。他是个老头,个子很高。

  “下雨啦,”太太说。她喜欢这个旅馆老板。

  “是,是,太太,坏天气。天气很不好。”

  他站在昏暗的房间那一头的写字台后面。这个太太喜欢他。

  她喜欢他听到任何怨言时那种非常认真的态度。她喜欢他那庄严的态度。她喜欢他愿意为她效劳的态度。她喜欢他那觉得自己是个旅馆老板的态度。她喜欢他那张苍老而厚实的脸和那一双大手。

  她一面觉得喜欢他,一面打开了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有个披着橡皮披肩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向餐馆走去。那只猫大概就在这附近右边。也许她可以沿着屋檐底下走去。正当她站在门口时,在她背后有一顶伞张开来。原来是那个照料他们房间的侍女。

  “一定不能让你淋湿,”她面呈笑容,操意大利语说。不用说,是那个旅馆老板差她来的。

  她由侍女撑着伞遮住她,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的窗底下。桌子就在那儿,在雨里给淋成鲜绿色,可是,那只猫不见了。她突然感到大失所望。那个侍女抬头望着她。

  “您丢了什么东西啦,太太?”

  “有一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猫。”

  “猫?”侍女哈哈一笑。“在雨里的一只猫?”

  “是呀,”她说,“在这桌子底下。”接着,“啊,我多么想要它。我要那只小猫。”

  她说英语的时候,侍女的脸顿时绷紧起来。

  “来,太太,”她说,“我们必须回到里面去,你要淋湿了。”

  “我想是这样,”她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走回去,进了门。侍女呆在外面,把伞收拢。她经过办公室时,老板在写字台那边向她哈哈腰。她内心感到这是小事,也是麻烦事。这个老板使她觉得自己微不足道,却也很要紧。她突然觉得自己很要紧。她上楼。她打开房门。乔治在床上看自己的书。

  “猫捉到啦?”他放下书本,问道。

  “跑啦。”

  “会跑到哪里去,”他说,不看书了,好休息一下眼睛。

  她在床上坐下。

  “我太想要那只猫了,”她说。“我不知道我干吗那么要那只猫。我要那只可怜的小猫。做一只呆在雨里的可怜的小猫,可不是什么有趣的事儿。”

  乔治又在看书了。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镜子前,拿着手镜照照自己。她端详一下自己的侧影,先看看这一边,又看看另一边。接着,她又端详一下后脑勺和脖子。

  “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吗?”她问道,又看看自己的侧影。

  乔治抬起头来,看她的颈窝,像个男孩子那样,头发剪得很短。

  “我喜欢这样子。”

  “我可对它很厌腻了,”她说。“样子像个男孩子,叫我很厌腻了。”

  乔治在床上换个姿势。打从她开始说话到如今,他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你真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逐渐见黑了。

  “我要把我的头发往后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扎个大结儿,可以让我摸摸,”她说。“我真要有一只小猫来坐在我膝头上,我一抚摩它,它就呜呜叫起来。”

  “是吗?”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要用自己的银器来吃饭,我要点上蜡烛。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件新衣服。”

  “噢,别说了,找点东西来看看吧。”乔治说。他又在看书了。

  他妻子往窗外望。这会儿,天很黑了,雨仍在打着棕榈树。

  “总之,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要一只猫。要是我不能有长头发,也不能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不在听她说话。他在看他的书。他妻子望着窗外,广场上已经上灯了。

  有人在敲门。

  “请进,”乔治说。他从书本上抬起眼来。

  那个侍女站在门口,她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卜笃放了下来。

  “对不起,”她说,“老板要我把这只猫送来给太太。”

  《雨中的猫》阅读答案:

  1、文中多次提及“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有何含义?(4分)

  答案:①强调了他对妻子的轻视、冷漠,表现在丈夫的独断自私。(2分)②从侧面烘托了妻子不被理解的寂寞孤独。

  2、小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屋外是陌生的环境,绵绵的细雨,冷冷的纪念碑,空旷的广场,寂寞孤寂的氛围,沉闷乏味。(1分)这些意象叠加起来,从不同角度体现女主人公的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1分)为下文凭窗眺望和雨中寻猫设置了心理背景。

  3、海明威小说的人物语言简洁有味,隐含着丰富的心理情感,赏析划线句子。(3分)

  答案:如此卑微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体现了妻子生活的不如意;(1分)暗含了她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1分)强调了她想摆脱旧生活的愿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1分)

  4、小说以“雨中的猫”为题,有怎样的用意?(5分)

  答案:①小说以“猫”为线索展开情节:寻猫、失猫、送猫。②“雨”的环境很好地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推动着情节的发展。③“猫”和“雨”都有象征意义:猫的柔顺弱小的形象,在凄风苦雨中孤寂无援的处境,形象地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女人想救雨中的猫,隐喻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拯救自己。

  5、请简要谈谈“店主”这个形象在小说中存在的意义。(5分)

  答案:一种理解:①店主的恭敬礼貌与细心体贴,与日常生活中丈夫对她的轻视和冷落形成对比。②丈夫对她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只管自顾自地看书,而旅店老板虽为陌生人却能洞察她的心理,并细致入微地替她着想,为她服务,让她获得了平等和尊重。作者从这位妻子的视角对旅店老板加以描述,触发了这位妻子女性意识的觉醒。(答出1点给2分;表达完整流畅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另一种解读:店主只是职业性地对一个美国太太表示体贴和尊重罢了。他作为男性以另一种方式显示了主导权:他送猫给女士其实是将女士自我救赎的努力完全消解,他剥夺了女士自己冲破束缚的机会。

【第三篇】

善人原文: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闻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J、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博爱,开饭!”她赌气似地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二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像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有删改)

  《善人》阅读答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CE)(5分)

  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B.穆女士因能一气睡到九点而稍稍消解了对“自由”贸然进来回话的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且一定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赠予方先生鸡蛋,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并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D.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

  E.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的注解。

  (2)“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冯女士在小说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借秘书冯女士之口说出穆女士一天的日程安排,照应“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有多忙”;并通过二人对话自然引出让冯女士取代方先生任家庭教师等情节。

  ②从人物塑造看,冯女士侧面烘托了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冯女士与穆女士的对话刻画穆女士的心理,揭示出一个处处标榜为“救世者”的“善人”沽名钓誉、自私自利的伪善嘴脸。

  ③从主题看,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冯女士的描写,折射出一些人对富人察言观色,迎合拍马,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势利和自私,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深化了小说主题。

  (3)穆女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虚伪,伪善。依靠丈夫而标榜“独立”,不愿被人称呼“汪太太”;给仆人起名“自由”“博爱”而对她们颐指气使,认为她们“还不如桌灯值钱”;标榜自己“生命是献给社会的”“为救世而来”,却只是为了排遣空虚,打造自己“新女性”的形象。

  ②生活忙碌而空虚。虽经常参加集会、公益活动等,但对社会并无实际贡献;内心经常感到茫然、空虚。

  ③自私、冷漠。在方先生死了太太后,用“二十块”打发他,埋怨他荒废儿子的学业,并让冯女士取代了他。

  ④精于算计。打算供方先生两顿饭就要减少他的工资;让秘书冯女士兼冯先生的教职,却一共给她每月25元,比两人的工资加起来少了7块钱。

  (4)小说极具讽刺意味,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讽刺效果的。(8分)

  答案:示例一:巧用对比映衬,借穆女士自身言与行的种种矛盾达到讽刺效果。她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做着名副其实的“太太”;一方面她给丫鬟起名“自由”“博爱”,一方面又百般役使他们,不给他们以尊重。她一方面标榜自己仁慈,一方面却在方先生丧妻的时候冷酷无情地辞掉了他。她的言与行、真实内心与外在言行的矛盾对比鲜明,将其虚伪冷漠的丑陋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批判入木三分。

  示例二:反话正说(或“说反话”、“反说法”)。小说多处反话正说,本来穆女士虚伪冷酷,作者却称她为“善人”;本来她的早饭极其丰富,却说“她的早饭很简单”;本来她是极其自私冷漠的,却说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作者用这种肯定赞美的语言来描述她明显的虚伪自恋、道貌岸然,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可鄙可笑,较之直言指责更为有力,厌恶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示例三:漫画式的夸张。小说以漫画的笔法,描写穆女士拖着肥胖的双腿上下汽车的情景,描写她自我膨胀的心理,比如送给方先生十个鸡蛋,她就认为方先生吃了“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冯女士做她的秘书,她就认为人家当然有机会嫁个阔人,一辈子吃喝不愁。这些描写把人物的丑恶虚伪加以漫画式的夸张,不仅可以从外在表现上把人物的好笑、丑态推向极致,而且可以从内在塑造上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让人印象深刻。

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题【13-15】.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te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