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导语】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理想和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咱们在大学期间不仅仅要提高知识水平,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然而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透过条充满艰难险阻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文档大全网高二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二上册期末历史模拟试卷》欢迎阅读,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文档大全网!
【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2.“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历史的实践证明,这种想法()
A.是书生之见,荒诞无稽B.不合时宜,难以实践
C.切合时情,迎合帝王D.是敌人阴谋,离间君臣
3.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4.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
A.皇帝权力的过度膨胀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
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5.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6.伯里克利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7.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陪审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8.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B.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D.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法院可以行使审判权。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限制地方自治B.加强国家权力
C.避免**D.建立世界霸权
10.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11.咸同年间,以湘淮系为主的地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清廷利用湘淮督抚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制约,安排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督抚,自如地调动包括湘淮督抚在内的各地督抚。据此推知()
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B.湘淮督抚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廷以传统政策控驭各省D.清政府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12.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B.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13.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强调:“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国平等之地位。”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
A.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
C.义和团运动D.九一八事变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A.废除*制度的迫切愿望B.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D.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15.*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措施()
A.使*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B.推动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C.促进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D.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度
16.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议决减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年1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农民协会成为的权力机关。这说明()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土地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
C.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D.国民革命以农*动为核心
17.1943年2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新华社社论认为,“收复缅甸,不仅可以恢复中印英美的海上交通,而且可以拿它作为太平洋上的*基地……收复缅甸,是真正准备大陆*的重要步骤。”中国共产党旨在()
A.宣传国共合作抗战的伟大功绩B.强调中国抗战全面*时机的成熟
C.给予盟国联合作战的舆论支持D.表明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
18.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邀请*赴重庆谈判B.撕毁政协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D.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19.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20.1971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这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B.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
C.两极格局宣告结束D.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困境
21.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趋于结束的时候,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大的国家,但是当时世界上还有另一个也拥有强大武力的国家——苏联。为了自身霸权地位的稳固,美国不得不与苏联做交易。这个“交易”是指()
A.《雅尔塔协议》B.《联合国宪章》
C.马歇尔计划D.《布雷顿森林协定》
23.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A.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B.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24.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尽管它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役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陈其泰《近代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自根自生()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有哪些?(分)为什么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分)
(材料说的“特殊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体现的?(6分)你从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得到什么启示?(分)
——摘自(日)福泽谕古《文明论概略》
三、选做题(从27题、28题中任选一道作答,满分为15分)
2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材料一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事件描述中
日
战
争“九一八”事变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1)根据材料一,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日本教科书中关于中日战争起因的记述,谈谈你对中日战争责任问题的看法。(7分)
2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衰落,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他主张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在治军方略上,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摘编自萧一山《曾国藩传》等
【二】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④
2、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对上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C.赢得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D.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
3、威尔逊认为:“我们应该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史实体现了美国这一愿望的是
A.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巴黎和会B.召集华盛顿会议C.争夺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D.放弃中立,参加战争
4、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5、“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D.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6、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7、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8、“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C.《四国条约》的签订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9、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一位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的力量尚不能限制大国行动B.大国和小国按实力有具体的不同的分工C.第三世界拥有发言权,但霸权政治仍然存在D.小国对冷战无可奈何
10、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美国依此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②在雅尔塔会议等确定的基本原则上建立③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④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重要体现⑤具有一定的进步性⑥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色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⑥D.②③④⑤⑥
11、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12、观察右边漫画,该漫画ADOIF·HITLER
A.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
B.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C.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
D.反映了英德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13、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14、《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
A.《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
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列战场战局开始出现转折的先后顺序是
A.太平洋、北非、苏德、中国B.苏德、中国、北非、太平洋
C.中国、苏德、太平洋、北非D.北非、太平洋、中国、苏德
16、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迟到的祝福,而对于当时法西斯侵略的形势来说,它又可谓是姗姗来迟。下列有关这一同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西斯的侵略已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B.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其形成起了催化剂作用
C.其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战胜利,成为二战转折点
17、“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A.英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缺乏信心B.英国试图让美苏承担更多的责任
C.英国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衰落D.雅尔塔体系已经形成
18、从世界格局变化的过程来看,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大战的爆发B.各国的经济水平
C.各国的国家制度D.各国实力对比以及这种对比是否发生变化
19、帝国主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实质是
A.惩罚和削弱战败国B.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C.稳定政局维护世界和平D.调整战胜国在东、西方的关系
20、下列对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表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一届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
B.提出世界上不同制度可以和平相处
C.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是各国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D.反战和平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2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8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评论。(6分)2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的日本“开拓团”》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10分)
2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18分)
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欣早在1917﹣1933年就帮助奠定了后来冷战和遏制苏联的政策基础。虽然没有军事对抗、武装对峙和军备竞赛,但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存在:猜疑、误解、反感、畏惧等。……美国政府本来可以通过许诺提供美元和外交承认的计划防止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和约,从而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但威尔逊和蓝欣却因基本要素的存在对该计划“关上了大门”。
——据[美]戴维斯、特兰尼《第一次冷战》
材料二在苏美建交的问题上,苏联政府的态度始终是积极、明确的,即愿意在不干涉内政和解决债务问题的基础上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迟至1933年,罗斯福建议苏联派代表前往华盛顿就建交问题直接进行谈判。苏美两国主要围绕着两国债务问题展开。经过一番的讨价还价后,苏美两国达成有利于苏联的相关协议,并于1933年11月16日正式建交。
——据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美建交的历史影响。(8分)2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14分)
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国内石油产量迅速增加,并以低廉的价格向欧洲市场销售,展开了与西方石油财团争夺国际石油市场控制权的斗争。面对苏联攻势,美国人意识到,石油不仅代表着经济利益,也意味着一种“控制”和“支配”他国的权力。美国加快对“大石油中东”范围内的北非等新兴产油区的投资力度,以抢占先机。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在阿尔及利亚取得了石油租让地,在利比亚找到大型油田。由于美国石油资本的大量介入,到1963年,非洲的产油国由利比亚变成了阿尔及利亚。1973年,美国负责近东和东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西斯科公开宣扬:“美国在波斯湾的主要政策之一是鼓励这个地区的友好国家对这个地区的集体安全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之后,大力扶持沙特和伊朗,增强其军事力量,使之成为遏制苏联南下的前哨。
——摘编自舒先林《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美苏中东石油博弈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博弈中东石油产生的影响。(8分)
高二上册期末历史模拟试卷.doc正在阅读: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高二上册期末历史模拟试卷08-03
游戏大冒险作文450字08-21
善待每一个人作文600字05-12
2018下半年上海闸北自考报名时间:8月27日至9月9日07-03
热烈祝贺新店开业贺词01-20
关于劳动节的作文:幸福属于勤奋的人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