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细心去|细心的去拜读:《孟子》

副标题:细心的去拜读:《孟子》

时间:2024-07-06 04:02: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是对话体论辩文的代表。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中期时邹(今山东邹县)人,系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所谓孟孙氏指孟孙、叔孙、季孙三氏,为鲁桓公的庶子,到孟子时家道没落。孟子出生年代已距孔子去世百余年,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其经历与孔子颇有相似之处,如游说列国(齐、宋、滕、魏等),但其政治主张亦不为诸侯所用,遂归而著书立说,教育子弟。


  《孟子》包括七章(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还曾有《外书》四篇,已失传。东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把七章(篇)的每章(篇)分为上、下,形成十四卷,流传至今。


  《孟子》的作者,不像《论语》,完全是孔子的门人所记孔子并含其一些*的言行。《孟子》除孟子门人所记外,其中有孟子本人的口述、手写,乃至润色。就是说,孟子参与了《孟子》的成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样记载孟子在65岁终结了四处奔波游说诸侯返回家乡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然而《汉书·艺文志》说《孟子》共十一篇,即七篇之外有所谓性善、文说、孝经、为政四篇。东汉赵岐作《孟子题辞》,认为此四篇为伪作,遂不作注,渐次失传。今所流传的即前所述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本。


  孟子处于战国诸侯相互征伐的时代,作为一个全面继承孔子学说的学者,当时便负盛名,只是没能实现政治抱负。


  孟子的思想在战国后期形成了孟子学派,后遭“焚书坑儒”,连书带门徒损失殆尽,《孟子》一书到汉朝建立才与《论语》同见天日。只是汉朝更推崇《论语》,到汉武帝时独尊孔子,把汉文帝曾设的《孟子》博士也给取消了。


  《孟子》真正成为儒家经典,是唐朝后期的事情,这与韩愈提倡复兴儒学有关,与唐末的社会状态有关。一路下来,到了宋朝,特别是到了王安石实行变法的神宗(北宋第六任皇帝)时代,为实施新法,需要孟子“民为贵”的思想,便对孟子大加尊崇。到了理学家手里,至朱熹更把《孟子》编为“四书”之一,从此孔孟并称。


  孟子的思想,“简编”有扼要的介绍,即孟子针对诸侯为了达到争雄的目的都在变法图强,于是提出实行“仁政”和“王道”来一统天下,认为必须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执政方针,有极浓的民本思想。其思想的消极部分是坚决维护孔子的君子、野人的等级论,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孟子》的散文特色,综合“简编”的分析,包括:一、创立了对话论辩的文体,使古代散文由过于简单而趋较为完备,是“由散章到整篇的过度”;二、对话具有雄辩力,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三、讲究辩论技巧,一是针对对方的不足而造势犀利的言辞,二是运用说故事和比喻进行说理,像“齐人有一妻一妾”、“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即是。


细心的去拜读:《孟子》.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wt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