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频考点

副标题: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频考点

时间:2021-10-26 16:45:4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资格证# 导语】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备考的路上,哭过、累过、笑过,但只要坚持向前走,终将会拿到属于我们的证书。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频考点”!祝大家备考顺利!




【篇一】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频考点

  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指引学习者按预期的教学目标前进。怎样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呢?第一,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非教师的行为。第二,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有如下具体的功能和作用。

  (一)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在教学结束后的自编测验没有针对教学目标,那么就没有测量到所想要测量的教学结果。比如某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阅读理解,而测量重点是词汇和知识的记忆,这自然会造成目标和测量的不一致,这种测量是无效的。

  (二)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例如,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于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有指导的发现教学。

  (三)指引学生学习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目标,这样将有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对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研究,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一)认知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后一级的认知教学目标必须以前面的等级为基础。

  1.知识

  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

  2.领会

  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这可以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胃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能够估计预期的后果,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但仍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应用

  指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这一层次以知识和领会为基础发展而来,应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

  指能将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如一篇论文由几个部分构成)、关系的分析(如因果关系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如语法结构分折)。分析既要理解材料内容,又要理解材料的结构,是一种比应用更高的智能水平。

  5.综合

  指将先前所学的材料或所得的经验组合成新的整体,包括三个水平: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时表现的综合(如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如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出的综合(如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综合目标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6.评价

  指对所学材料(如论点的陈述、小说诗歌以及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如材料内在组织的逻辑性)或外在标准(如材料对目标的适用性)。评价目标是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基于明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二)情感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1.接受

  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如课堂活动、教科书、文体活动等)。这包括三个水平:一是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二是有主动接受的意愿;三是有选择的注意。这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2.反应

  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满足。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不仅注意某种现象,而且以某种方式对它作出反应(如自愿读规定范围外的材料),以及反应的满足(如以愉快的心情阅读)。这类目标与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

  指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这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如愿意改进与团体交往的技能);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如喜爱所学内容)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如为发挥集体的有效作用而承担义务)。这一水平的学习结果是将对所学内容的价值肯定变成为一种稳定的追求,相当于通常所说得“态度”和“欣赏”。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在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同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这可以分为两个水平:一是价值概念化,即对所学内容的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形成个人对同类内容的一致看法;二是组成价值系统,即将所学的价值观汇集整合,加以系统化。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

  5.价值体系个性化

  指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得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人性格结构之中。这包括两个水平:一是概念化心向,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二是性格化,即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因此,这种行为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并且是可以预期的。其学习结果包括广泛的活动范围,尤其是那些有代表性的行为或行为特征。

  (三)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目前,这一方面的目标总是容易被多数不直接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所忽视。

  1.知觉

  指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备调节能力。

  2.模仿

  指学生按提示的具体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如演示动作是冲动的、不完善的。

  3.操作

  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如按照指示表演或练习动作等。这就是说,学生要能进行独立的操作。例如,教师讲解了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步骤后,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教师操作。

  4.准确

  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有控制地、正确地再现某些动作。例如,在进行一段实践之后,学生能自如地调节显微镜的粗准焦螺旋或能按正确的方向移动载玻片。

  5.连贯

  指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例如,能按操作步骤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很快地调节照明、焦点和找到样品。

  6.习惯化

  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动的能力,如经常性、自然和稳定的行为就是习惯化的行为。也就是说,学生能下意识地、有效率地、各部分协调一致地操作。例如,在光照较暗的条件下,能很好地调节显微镜的各种装置以得到足够明亮的照明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这三个方面的行为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例如,学生写字时(动作技能),也正在进行记忆和推理(认知),同时他们对这个任务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情感)。因此,在教学前和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同时设置这三个方面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

  分析教学目标之后,如何予以表述就成了明确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以下介绍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行为目标

  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具体目标,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解答”等,主要是说明“做什么”;二是产生条件,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如“根据参考书”、“按课文内容”、“不用笔算”等,主要是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三是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如“没有语法或拼写错误”、“90%正确”、“30分钟内完成”,主要是说明“做到什么程度”。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但内在的心理变化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有人提出了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教学目标,要求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第二部分为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列出具体行为样例,也就是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任务分析

  所谓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先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通过任务分析,教师能够确定出学生的起始状态;能够分析出从起始状态到最终目标之间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能够确定出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需要逐级实现的各种子目标的逻辑顺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教学过程微观化、具体化,更便于教师领会和执行。当然,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

【篇二】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频考点

  具有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中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具体形式。它就好比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没有它,各种材料就犹如一团乱麻,不能形成一篇文章,主题也无从揭示。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开头、主体和结尾。

  (一)拟写标题

  “题好文一半。”好的标题往往是传达文章主旨、内容和意蕴的“眼睛”,它可以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色彩,从而诱人阅读。标题的形式要求有:文题相符、简洁醒目、明确具体、新颖别致。拟写标题的基本方法有:

  1.点事实。“事实”指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点事实,就是把材料中反映的某一事件或问题简单概括出来做为标题,也可以直接引用材料中的原话做标题。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所涉及的事件或问题,一般是材料中的一个点或一个面。这个点或面往往最能反映材料中心,有代表性,能够激起作者的强烈感情。如《我的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点论题。论题往往是在材料中提炼概括出的材料的共同主题。点论题也就是说标题告诉读者该文的议论范围。其特点为标题中含有“说…‘谈…‘论…‘讲”“议”等词语。如《谈微博时代的网络问政》《谈诚信》。

  3.点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最基本的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用中心论点做标题,可以鲜明的告诉读者作者的见解和观点,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一目了然。此种标题多用判断句或陈述句形式表达。点论点是写作题目拟定最常用、最推崇的一种拟题方法。

  在准确拟定题目的基础上,通过引用名言、巧用修辞等方法对题目进行优化,尽量使题目新颖灵活,用个性化特点吸引读者眼球。优化题目的方法有:

  (1)引用法

  引用法,是指在拟定标题时,由于其论述的主题或范围与某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古诗文句、影视片名、歌曲名等意思相吻合,直接把他们引过来做标题的一种拟题方法。

  ①引用名言警句

  【示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②引用成语典故

  【示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③引用古诗文

  【示例】《言必信行必果》

  ④引用影视片名

  【示例】《阳光总在风雨后》

  (2)修辞法

  修辞法是指采用一定的修辞格进行拟题的一种方法。在现代汉语中,大约有21种修辞格,比较常用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排比、对比、夸张、反语、设问、反问、顶真、反复,共12种。题目拟定常用的辞格为以下几种:

  ①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辞格。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会;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用比喻辞格拟题,可以使标题生动、形象、新颖。

  【示例】《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

  ②借代,指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借代与比喻不同,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而比喻重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采用借代辞格拟题,可以使题目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示例】《对“五道杠”少年不妨多些宽容》《“范跑跑”跑掉了良心》等。

  ③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恰当地运用双关,一方面可使题目幽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题目的表现力。

  【示例】《填鸭添压》《因材施教还是因“财”施教》《教育部门合作有“形”更要有“行”》等。

  ④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示例】《严中有爱爱中要严》《营造温情氛围呵护学生自尊》《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抢”人才不易“聚”人才更难》等。

  ⑤其他,作文题目拟定有时也用反问、比拟、反语、夸张等辞格来拟定。

  【示例】反问:《近朱者必赤?》

  反语:《教语文要学会“偷懒”》

  (二)记叙文写作规范

  1.开头

  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小巧、亮丽、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尤其是考场作文,倘若能别开生面地开头,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就能调动老师的评阅积极性,往往也会因这个好开端使作文上升一个档次。记叙文开头方法有多种,易于操作及掌握的方法有直入主题式、设置悬念式、描写抒情式等。

  (1)直入主题式。即文章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单刀直入,是作文开头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是这样开头的:“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 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直接叙述最难忘的老师是蔡老师。如朱自清的《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

  (2)设置悬念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揭开谜底,引人人胜。比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的声乐讲师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合唱训练班学生中间,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的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课目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和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本文的开头用一个故事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用故事、案例、问题等设置悬念,进行开头写作。

  (3)描写抒情式。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这类开头多运用于讴歌、缅怀类主题的文章,好处是因情深意浓、感情真挚,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如文章《心思系着两个故事》的开头:“近来,心头常莫名其妙地懊恼。恨不得离开爸爸妈妈,甩开同学,一个人跑到荒野外,光着足,躺在草地上,闻泥土的气息,看天边挂起第一颗星星,什么也不想,抒出积于心中的闷气、浊气,把城市气一股脑儿吐个干干净净。或者,一任想象驰骋,让梦回故乡,与高山流水为伴,与鸟儿们为伍。”此开头文笔委婉生动,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挖掘生活经历、利用文学诗句作为开头,既能体现文采又具有感染力。

  2.主体部分

  记叙文的结构布局可以按照时序顺进式、平列展开式、对比映照式、穿插回放式排列。

  (1)时序顺进式

  即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断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其模式如下:

  开头(引出话题)一作文主体(时间顺序叙述人或事物)一结尾(抒情、议论)

  (2)平列展开式

  选取不同主体、不同场景的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模式是:

  材料①

  开头(引出话题)一作文主体一结尾(抒情、议论)

  材料②

  【示例】

  我梦中的小屋(节选)

  山上,飘逸的云朵,婆娑的树木,瑰丽的花朵,奇崛的岩石,每一处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

  屋前,几株梅,几枝兰幽幽地开花;屋后,挺直的松,苍翠的竹在风中摇曳,地上的青苔也仿佛跟着摇曳了起来。

  远处,苍翠的青山蒙着一层淡淡的薄纱,极力想掩饰住自己的那份绿,可是怎么遮挡得住呢?连空气中都似乎可以嗅到“绿色”的味道,苍翠欲滴是它的写照啊!

  【点评】上面三段文字在写“我梦中的小屋”时就采用了“空间转移式”的结构:分别写了“山上…‘屋前”及“远处”的优美景色,大大拓展了“我梦中的小屋”的内涵,而观察思路由上(山上)而下(山下)、由近(屋前)而远(远处),又确实使文章脉络异常分明起来。

  (3)对比映照式

  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其基本模式为:

  正面材料

  开头(引出话题)一作文主体一结尾(抒情、议论)

  反面材料

  (4)穿插回放式

  即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某一物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操作的关键是选好串联的物象,并围绕一个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

  其模式为:

  开头(提出话题,引出材料①)一发展(引出材料②)一结尾(抒情、议论)

  3.结尾

  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有文采的结尾,耐人寻味,会让评卷老师爱不释手。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词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记叙文的结尾,应该简洁明了,有感染力,讲究语结而意不结,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可操作性较强的记叙文结尾方法有画龙点睛法、首尾呼应法、抒情议论法等。

  (1)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如《枣核》的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是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沽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鲁迅的《故乡》:“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议论文写作规范

  1.开头

  议论文的开头应该表达三层含义:表达、说明、阐释中心论点的本意义、重要性;阐释、说明中心论点的作用;表明作者的态度。只有在开头表明了中心论点的重要性,论证的必要性,自己对中心论点的态度,才能真正把议论文开头的内容要求把握准确。根据议论文写作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的议论文开头方法有设问式、排比式、引言式等。

  (1)设问式

  在提出观点之前,先设置一个反面观点,通过对其简要批驳,顺其自然地得出文章中心,或者在文章开头提出疑问,在文章写作中慢慢回答开头的疑问。如《宽以待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成人都经常犯错,更何况是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的错误?是声嘶力竭的责骂,还是喋喋不休的数落?其实面对孩子,最重要的是宽容。教育需要宽容,宽容让教育更有温情,宽容给孩子带来心底的温暖。”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答案,给出论点。其特点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作用是能引起注意,引发思考,吸引读者的兴趣继续读下去。

  (2)排比式

  借助一系列与观点一致的语句、事例构成排比,进而水到渠成的开头。如此,开篇即可让读者感到一股迎面而来的不可遏止的气势。如《宽以待生》:“宽容,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点亮征程;宽容,犹如严冬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人心;宽容,犹如迷途中的一只手,指引方向……教育正是有了宽容才变的更加贴心和有效。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爱,用宽容的心去教育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字数结构相等的语句,或三个及以上的事例进行排列,使文章开头既文采斐然又观点突出,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使读者津津有味的阅读下去。

  (3)引言式

  在阐述观点之前,先采用一句与中心观点一致的哲理警句、名人名言作为引子。如此,文章中心观点的得出就会有理有据、恰到好处。如《责任》,“自古以来,多少仁义之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职责,为天下之危而忧,乃至洒热血以扶大厦。岳飞,从小把‘精忠报国’四字刻在背上,以用来时刻警醒自己;文天祥,面对敌国的侮辱和虐 待誓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光辉;杨靖宇,不屈服于日寇的*威,死时肚里只有棉絮和草根。作为新时期的社会公民,我们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但份内的职责应牢记心间,并身体力行之。”同样是“责任”这一主题,通过引用名言警句增加文章亮点,体现作者的理论 功底、文学素养。

  2.主体部分

  议论文的结构以形式分类,一般是“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以内容分类,一般是以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环节组成。逻辑关系上,常用的有递进式、并列式。

  (1)结构布局

  ①递进式

  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或者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②并列式

  并列结构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分解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

  (2)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常是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论证的效果。例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鲁迅先生在文中举了一个“穷青年”的例子,来论证国人的思想中“拿来主义”的几种表现,从反面说明“拿来主义”在中国的现状。

  ②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增强说服力。引用论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的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引用论证方法多变,比较灵活。通常引用的句子后带有作者的解释,例如吴晗的《谈骨气》中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 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 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作者引用了孟子的话“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来论证总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是指在议论文中用自己的语言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解释论点。例如培根在《谈读书》中用自己对读书的见解来证明读书的意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 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作者在文中先从各个学科的角度来解释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对人的“才智…‘身体…‘智力”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又在自己的解释中体现出各个学科的特点。

  ④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例如苟子的《劝学》中用对比的方法来论证:“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苟子在文中用“蚓”与“蟹”的对比来论证总论点“学不可以已”。

  3.结尾

  议论文的结尾是延伸文意、收束全文的关键,是对论点的充分显示和升华,也是衡量考生写作水平的标尺。好的结尾必然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因此,精心设计结尾十分重要,切不能掉以轻心。议论文结尾方法可以采用总结全文和展望未来两种方式。

  (1)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再现中心论点。在结尾常见字眼有“总之”、“总而言之”、“因此”等表示结束性的词语。如《因材施教》的结尾:“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优势,限度挖掘学生潜能,需要教师善于发现长处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只有因材施教,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快乐的长大成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2)展望未来

  即用形象或哲理性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见解,发表评议,警戒世人。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给人以启迪,引人深思。如文章《宽以待生》的结尾:“教师的胸怀应是最博大的,因为心中承载着满满的爱。因为爱,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所以博爱。宽容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是化解矛盾的钥匙,但宽容也要讲原则。让我们少一分责备,多一分宽容,用宽容的魅力照亮孩子幼小的心灵,成就他非凡的人生!”用质朴的语言阐述教师的职责,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给人以希望,使文章结尾优美生动,发人省醒。

【篇三】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频考点

  【高频考点提要】

  1.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及重要句子的含意;2.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频考点速记】

  阅读是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任务。阅读过程中有多种能力因素发挥作用,因此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是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阅读的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不懂其含义所致的。因此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非常重要。二是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便。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业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三是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有的字也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或《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查阅,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同时,通过查找工具书,也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要点”的解释是“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材料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材料内容的精要之处。

  (一)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材料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材料中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2.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提取精要,即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

  (二)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归纳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避免过度臆断或揣度,这样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

  防止要点遗漏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在无字数限定的情况下,尽量多写要点,保证答案完整。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一)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等。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字是明朗的、直抒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论述,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如孙犁的散文《黄鹂》,由实而虚,经过几番推导,而不断飞跃,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读完全文,经过一番揣摩,就可以领悟到融化在艺术画面里的生活感受和人生见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破坏人生和文艺“极致”的义愤。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些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文中运用的材料人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表明。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人手,提取精要,作出概括。

  (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1.要整体把握全文文意的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要注意全文的文意,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提。

  2.要准确理解语句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一)推断的界定

  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是阅读材料之后的一种发挥和再创造过程,是一种根据已知的事实或前提,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新判断的能力。它必须遵循“原文至上”的原则。任何推断都不是空穴来风,都必须从材料本身出发,从材料具体内容出发。原材料中需要“推断”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情况:

  1.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

  2.作者在材料中对某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暗示了一种倾向。

  3.材料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这些材料的综合可以推测出某一方面的发展。

  4.作者对某些观点或现象的个人看法,或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

  5.结合现实社会生活或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可推测出某一新发现、认识的前景。

  推断有归纳概括性推断和理解性推断两种。推断要有根据,不可主观武断,原因(条件)与结果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想象要合乎事理、情理。推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归纳性推理,要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概括性的结论。

  2.理解性推理,要分析材料的外在意义。体悟作者内在的思想倾向;把握作者行文脉络、内在感情的变化,推断深层次的意蕴。

  (二)技巧分析

  1.提炼材料明显要点

  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

  2.抓住文章隐含信息

  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隐含信息是材料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材料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3注意文中关键词句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是很重要的,应密切关注。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的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材料中要点设置的常见语言形式有:今后将成为主要方面。

  有望在近期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因此人们产生了某方面的想法,只有……才能有某方面的结果,必须……否则将不能实现,……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者对这一点是持否定(肯定)态度的,可以进行某项试验,已经找到了某方面的方法(结论、线索),与某种现象(做法、问题)一样此问题也将成为……等等。

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频考点.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yQE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