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有人放弃栖身于昏黄的灯下,伴一杯袅袅的香茗,翻动苇制的书页;的确,更多人选择面对荧屏,点动手指,置身于网络的字之山、画之海,这是文人的悲哀吗?不!我面前的数据,向我展示了强大并在不断壮大的阅读大军,他们手执不同的“武器”,却都那么执著地、忘情地阅读。因为阅读,是割舍不下的情感天地。
千年前的苍苍蒹葭,纤纤的采薇素手,依然鲜活于今,因为他们居住在那本《诗三百》中,将先祖的纯真与质朴留传下来。那曾经吹破了一座茅屋的秋风,与秋风都吹不冷的爱国赤子之心,都吹在我的脸上、我的心头。我随他“漫卷诗书喜欲狂”,我为他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而游登五岳。他所有的豁达与悲戚、沉郁与忧思,都居住在那本《杜工部文集》中,让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还有“登东皋以舒啸”的元亮,以及“大丈夫为民而亡”的萧峰,或是站在海之湄的普希金……没有时间、空间的阻隔,与作者悲戚与共,慷慨同当,原以为“书”,会是惟一的阅读载体。
偶尔的一次网上阅读,改变了我的看法。
当轻动手指就可以看见《诗三百》的随文注释,拭去蒙于蒹葭上那层不解的迷雾,当拖动鼠标就可以阅读少陵之生平,知道他“新停浊酒杯”的内外原因,当知道普希金流亡的困苦,与金庸先生写萧峰所表现的侠之大者的用意,我发现这样的阅读仿佛坐上一辆无往不利的战车,让我全面地、更深刻地理解了,如同导师在侧。
阅读,是情感交流的载体,只要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就足够了,我们为什么要强求阅读非要以书的形式出现,而不能更现代、更舒适?
浩荡的阅读大军从我面前走过,我见到的发黄的书页、带注释与评论的网页,都是那么亲切那么可人。我们正在阅读,以更好的更多的方式阅读。你没看见千古文人正站在云端点头称许吗?他们也不正为更多元化的阅读载体而开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