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人教版高三上册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

时间:2024-05-20 06:1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 导语】你手心里有交错的曲线和无来由的茧,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你站在行驶在岁月河流的船头上,表情坚毅,你无悔的付出终会让一段旅程熠熠闪光。©文档大全网高中频道为你准备了《人教版高三上册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助你成功!

  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带有群体共同意识的神话(包括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则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东方具有神话内容的作品和文献有

  ①《吉尔伽美什》②《汉莫拉比法典》③《古兰经》④《摩柯婆罗多》

  A.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这里所说的“礼”主要指

  A.礼仪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C.风俗D.贡赋

  3.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A.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B.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C.东西方文化虽所属不同但当时交流频繁D.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政体的发祥地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D.古希腊的*与法律的关系

  5.周公认为,“殷人耽于逸乐,所以失去天命;周人勤俭有德,最终获得了天命。”周公在此强调了

  A.殷人失国是寄托于神事B.殷人人事神事并重

  C.周人得国是得到神事D.周人人事大于神事

  6.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郡县制C.反对郡县制D.主张中央集权

  7.“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B.公*识C.平民政治D.法律至上

  8.《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该条款体现了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B.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

  C.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D.所有人都得到了成文法的保障

  9.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曲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严惩官吏*,加强*主义

  10.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11.“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有此认识的是

  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

  12.欧洲中世纪后期,封建领主坐大的局面受到了种种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源于

  A.社会经济的发展B.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们思想的解放D.各国王权的增强

  13.右图是17世纪时的英国议会开会的情景,对此议会说法正确的是

  ①出现于13世纪并延续至今②它是等级君主制下的产物

  ③这次议会是由查理一世主持④有许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参加

  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保兵知警守,吏禄*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戊戌变法

  15.“谁不知道,教会领导下的欧洲,一切学问和知识也都发达!因为谁是最渊博的哲学家、最流行的演说家、最伟大的文学家,还不是那班人说了算!”这一段话最早可能出自于

  A.中世纪的*教神学家B.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宗教改革时代的新教教士

  16.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17.雍正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BCD

  18.2010年3月14日全国*高票通过选举法修正案,取消了城乡选举的差别,实现“同票同权”。选举法的修改反映了我国*政治的不断发展,这一举措体现了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哪些精神

  A.理性*B.直接的*

  C.人*权D.人生而平等

  19.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的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最突出强调的是

  A.议会至上以法治国B.行政权等于立法权

  C.赞成洛克的两权论D.行政权大于立法权

  20.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

  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2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

  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C.平民可直选法国的总统D.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

  22.《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23.下列企业按其性质进行组合,正确的是

  ①继昌隆缫丝厂②开平矿务局③轮船招商局④发昌机器厂

  A.①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4.孙中山说:“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孙中山这一认识基于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C.“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D.“遗其体而求其用”

  26.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指

  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③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④促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7.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推行了国有化B.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垄断大行其道D.建成完全福利国家

  28.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

  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

  29.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

  30.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

  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

  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古罗马:“市场上的铁匠铺炉火熊熊。铁匠给奴隶钉上脚镣*,还要给他们戴上一个铁项圈,上面刻着:‘锁住我,不要让我逃掉’这样一行字。……如果逃亡在外,奴隶主也可以很快把他抓回来。另外,还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前额或脊背上烙下一个印记,这种印记通常是奴隶主姓名的第一个字母。”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奴隶犯罪后被戴上了铁项圈B.奴隶主给奴隶戴上了铁项圈以防逃跑

  C.奴隶是与奴隶主同姓的亲戚D.奴隶是奴隶主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

  32.在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沦、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应高于执行权。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以上下权力制衡为目的B.为后世不同程度地所借鉴

  C.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D.指出社会相同的发展方向

  33.梁启超曾经这样写道:“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A.前世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当代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有史实作为立论基础

  34.下图是明朝永乐年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记载有“福建往琉球”针路(航海指南)图

  A.证明琉球等地在明朝已接受中央行政管理B.说明此时指南针已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

  C.是证明*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之一D.反映琉球等地与明朝官方朝贡贸易频繁

  35.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你认为以下哪种对此句话理解最正确?

  A.19世纪人从神学*中解放,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B.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C.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对*道德的产生了巨大挑战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儒学思想(12分)

  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恶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谊(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

  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看重)于义,小人喻于利。”

  问题:

  (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指出一处错误并改正得1分,仅指出错误不得分)并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8分)

  37.新旧势力的较量(12分)

  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人潮汹涌,气氛是那么的欢腾、激昂。这时行刑乐队奏起来。接着,刽子手把他(路易十六)脸朝下平放在断头台上。神父口中念道:“圣路易的儿子,你*吧!”铡刀落下,国王转眼身首异处……

  

  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当庇护七世在隆重的时刻举起很大的*要给皇帝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里夺过*,自己戴上,接着,他的夫人约瑟芬跪在……

  问题:

  (1)这两件事情分别发生在哪一年?这两件事情对法国历史的进程来说有什么进步意义?(6分)

  (2)一个戴着王冠的脑袋掉下,一个脑袋上戴上了王冠。这两幅图片之间有何联系?(6分)

  38.18-19世纪的中西方贸易(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分析两种贸易方式带来的影响。(6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9.辛亥革命探究(14分)

  材料一“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

  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

  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了。”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

  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

  血刃”。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革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材料三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的*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的*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的*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问题: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微*”的内涵与原因。(4分)

  (2)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初年有什么表现?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4分)

  (3)根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6分)

  40.变革世界的引擎(25分)

  材料一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材料二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

  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

  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

  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

  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

  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

  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

  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

  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问题:

  (1)概述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中世纪中国文明。(4分)

  (2)推动欧洲把中国“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评析“受到阻滞的的法则”?(15分)。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其提示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结构完整。)

  普陀区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调研历史试卷2013.1

  一、选择题(1—30题,共60分)(应涂写在答题卡上)

  12345678910

  CBADDCBACB

  11121314151617181920

  BACCBDCDAB

  21222324252627282930

  DCBCDACABD

  二、选择题(31—3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一项,多选不得分。)

  3132333435

  D-3

  A、B-1

  C-0B-3

  A、C-1

  D-0B-3

  C、D-1

  A-0C-3

  B、D-1

  A-0A-3

  D、C-1

  B-0

  三、非选择题(36——41题,共75分)

  36.(12分)(1)“战国”改为“春秋”;“调和”改为“对立”;“休养生息”改为“强化中央集权”(或”大一统”)(3分)(秦汉)儒家思想的演变(1分)

  (2)不同:孔子主张“重义轻利”,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朱熹则强调“以义取利”(或“义”在“取利”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义利观念的进步(4分)

  宋朝时,秦汉前的儒学不能适应中国封建统治的需要,加之佛学和道教的发展,因而,理学在继承发展儒学的基础上,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形成中国儒学新思想。(4分)

  37.(12分)(1)分别发生在1793年和1804年。对法国历史的进程意义:路易十六被处死,是法国*深入的产物,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一道,成为*中封建*制度被铲除的标志。拿破仑称帝不是封建君主制度的复辟,而是资产阶级稳固自己统治需要的产物,它有助于资本主义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和革命成果的巩固。(6分)

  (2)因为戴着王冠的脑袋是封建的脑袋,它被革命砍下了;处死路易十六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一个里程碑;脑袋上戴上的王冠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王冠,资产阶级需要一个铁腕人物来稳固统治,从而出现了拿破仑戴上王冠。这一切是法国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当时社会条件的必然产物。(6分)

  38.(12分)(1)特点:中国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西方对外输出商品的殖民贸易(2分)

  影响:中国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中国沉重的财政负担。

  西方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4分)

  (2)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2分)

  原因: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4分)

  39.(14分)(1)内涵:革命发展迅速,清朝迅速灭亡揭示了其失去民心,没有剧烈的社会*,人员伤亡小。(2分)清政府腐朽衰败之极、革命势头迅猛、掌握了清政府军政大权的袁世凯迫使宣统帝退位,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和平让渡政权于袁世凯。(2分)

  (2)表现: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共和制度破坏殆尽。(3分)联系:革命并未彻底铲除帝国主义及各种封建势力等。(1分,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3)原因:革命党人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1分)同盟会组织涣散,对革命认识不清;(2分)客观上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与袁世凯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相妥协。(3分)

  40.(25分)(1)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德治与礼制、唐朝时的分权理论和科举制度、宋朝时的文官制度和成熟的科技成果等对西方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4分)

  (2)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和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代议制的确立;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6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15分)

  评分项一:观点

  答案l:能够就“受到阻滞的的法则”的内涵提出观点

  •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世界历史的时代潮流不可违,违者,先进必将会变为落后,顺应者,则能跨越发展。

  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与世界、思想的僵化是阻碍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包袱

  答案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中世纪中国的阻滞从何而来?

  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评分项二:史实

  答案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

  立联系。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答案1: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

  第一档(13—15分);第二档(8—12分);第三档(3—7分);第四档(1—2分)

人教版高三上册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z0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