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高考作文新时代新青年范文]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新时代的奋斗者【四篇】

副标题: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新时代的奋斗者【四篇】

时间:2024-04-22 08:1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 导语】高考作文素材是高考改革后兴起的一个词汇,主要是指用于高考作文中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它是一篇高考作文的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篇:赵奇峰】
  辽宁石油工人获35项国家专利 出版6本教材300万字
  换一颗阀杆螺母,油井就要停产一天?
  没错。但这是老皇历了,到了赵奇峰手里,换颗阀杆螺母10分钟就行,不用停产。
  “我们把阀杆螺母由整体改成了分体。”在赵奇峰的创新工作室,记者看到类似分体阀杆螺母这样的创新有近百件。“别看是小打小闹,一口井适用了,全公司一推广,就会取得巨大效益!”赵奇峰说。
  赵奇峰是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齐5号站站长,技校毕业当了采油工人。每天巡井、录数、维修,在别人眼里又脏又累,赵奇峰却为它着迷,“别看地上作业就磕头机那么大一块地,地下作业的地方可是深达两三千米,完全要靠地面上的指标反馈判断地下情况。好的石油工人就像好的医生,在地上‘望闻问切’,就能准确判断出地下出了什么问题。”赵奇峰就是个“好医生”,他工作后自考了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悉心钻研,成为集团公司的采油技能专家,拥有35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效1.3亿元。“世界稠油看中国,中国稠油看辽河”,辽河油田的稠油开发,就有他不少心血。
  稠油开采成本高、风险大,世界上开采稠油的国家很少。赵奇峰工作所在区块属中深层稠油,开采工作量至少是稀油的2倍。开采时间一长,开采难度越来越大。2006年,区块日产量突然从1800吨降到1200吨。辽河油田为此展开中深层稠油蒸汽驱开发技术工业化试验——把上千吨的水加温加压成350摄氏度的水蒸气打到地下,让地层温度升高发生烃类裂解。但药剂、水不断反应,又累积大量硫化氢气体,成为环境和安全生产的重大威胁。赵奇峰加入到硫化氢处理的科技课题中。
  “冬天冷,戴手套又干不了活,我们就把手伸进棉手套里焐一会儿,再干。”赵奇峰回忆说。课题研究的两三年时间里,赵奇峰一直在现场进行试验,收集数据资料不断摸索,最终通过改造脱硫剂配方增加硫容,提出干法脱硫技术。“现在我们的中深层稠油开采技术在世界上很先进,稠油采收率从25%提升至46%以上,并且还在不断提高。12年过去,我们仍然保持着1200吨稳产,还到过1900吨。”赵奇峰自豪地说。
  赵奇峰这些年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工匠”等十几项荣誉称号,带的徒弟也越来越多。他发现口口相传带徒弟不但累,还标准不一,能不能出本教材呢?
  “白天工作,晚上等孩子睡了,从21点写到凌晨3点半,折磨了自己两年,竟然写了95万字。”赵奇峰高兴地说。2011年第一套教材出版,工人和出版社反响很好,赵奇峰就再没停下来,现已出版6本教材共300万字。2012年,赵奇峰出版了国内第一套石油工人的任务驱动型视频教材,设置场景,把采油工的92项技能操作标准化,初级工看了视频就能干活。“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觉得是这个理儿。自己成长了,就要承担更多责任。带着大伙儿一起奋斗,帮助更多人成为优秀的石油工人。”赵奇峰说。
  近几年,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赵奇峰又承担起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两个工作室的带头人,每年都有一批创新成果。过去,调整抽油机平衡,工人需要站在高空抡大锤、使撬杠移动1吨重的平衡块,一干就得两个小时。2017年,赵奇峰发明了高效调平衡工具,利用千斤顶把高空作业转移到地面上,工人不用费力5分钟就能调整好。
  “最近我们正在研究数字化管理油井,以后工人就不用每次都到户外录数了。”赵奇峰开心地说。
  从普通工人到业内名匠,赵奇峰的起点不高,但始终执着奋斗,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石油工人的岗位看似简单,但要从地面看透地下几千米深的情况并不容易。石油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的石油产量。把岗位和企业、国家联系在一起,赵奇峰的自豪与幸福背后,更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与担当,这正是新时代需要弘扬的工匠精神。

【第二篇:陈琛】
  自强成就梦想 写意青春芳华
  陈琛,宁夏医科大学理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4级学生。入校以来,他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被授予2016年度自治区三好学生、2014-2016年度自治区优秀共青团员、2016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等荣誉称号。
  大学四年,“自强”激励着陈琛不断突破自我,变得更加自信、强大。如今,陈琛已被推荐免试攻读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踏实走好每一步。
  逆境锻造坚毅品质
  陈琛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一个普通家庭,父母亲都是下岗职工。2011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里陷入困境。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陈琛迅速成长起来,为了分担母亲的辛劳,他勇敢挑起家庭的重担。2014年,陈琛考入宁夏医科大学理学院,母亲东拼西凑才筹足他的学费。
  生活虽然艰辛,但陈琛从不抱怨。“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他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做家教,为自己赚取生活费并力所能及补贴家用。陈琛的事迹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并获得广泛“点赞”,他被评为学校第六届“校园之星——自强之星”,并荣获2016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学习虽苦但很幸福
  “大学四年,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收获了人生的宝贵经验。”提起大学生活,陈琛颇感自豪。大学期间,陈琛始终保持着综测成绩年级第一的记录。
  “我并非天赋异禀,只不过比别人付出了更多努力而已。”陈琛的入学成绩并不算优秀,靠着一股韧劲,他硬是在短短一年间将自己的各项成绩提升到全优的水平。从“平平无奇”到“熠熠生辉”,陈琛废寝忘食地学习,苦读的身影伴随着无数个清晨和深夜,编织着大学时光的别样芳华。“学习是辛苦的,可是每当自己汲取到新的知识、有了新的进步,所有的付出都成了幸福的注脚。” 陈琛说,自己也曾彷徨过,但每当想起自己的梦想和亲人的期盼,心里就会生出无限力量,激励自己奋力拼搏。
  拼搏写意无悔青春
  半工半读之余,陈琛在各类大赛中斩获佳绩。他代表学校参加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荣获三等奖;在2017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自治区特等奖。此外,他参与的2016年与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AZD1480通过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研究》和《基于频域变换的PET/CT医学图像像素级融合算法研究》获立项。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想通过努力,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陈琛的梦想是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名高校老师,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教学工作。
  如今,与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近,陈琛倍感幸福。回首大学时光,陈琛怀着深深的感恩和不舍。他说:“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对我的栽培、关怀和帮助,我将常怀感恩之心,踏上新的求学之旅,走向人生更大的舞台。”

【第三篇:王昌】
  奋斗13载,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产品垄断
  快,是王昌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他走路快,团队里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想跟上他都要花些力气;他说话快,面对记者的提问,略一思索便娓娓道来。有人说,在他面前好像有什么目标,再紧走两步就触手可及;在他身后又好像有什么东西,稍稍放松就要撵了上来。
  快,也是王昌工作的内容之一。作为国内特种光纤技术专家,他每天打交道的就是细如发丝的光纤与驰流不息的光线。在他手中,光纤不只是信息传输的通道,更成为探知周围环境要素的传感器。他所研制的特种光纤器件,打破了国际同行的技术封锁与产品垄断,被广泛用于油井、矿道、尾矿库等领域。
  走到今天这一步,王昌用了13年。
  2005年,博士毕业的王昌离开湖北武汉,来到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工作。临行前,他曾有机会留在生活了9年的母校,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但思前想后,王昌决定还是到外面去闯一闯。
  “我想学以致用,尝试做些改变。”王昌攻读的材料学智能材料方向,如今正在诸多前沿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导师又专攻光纤传感技术,为王昌日后的创业指明了道路。
  材料学、智能材料、光纤传感,这些词汇往往令人以为这是一个研究人员身着白大褂、围着实验室精密仪器转的领域。王昌却说,这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很多时候,他要像一线产业工人一样到生产现场,无论多深、多远、多高。
  “我们的目标,是怎么把实验室成果变成真正可用的产品。”王昌记得有次去莱芜一家铁矿调试设备,前后待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他都穿戴得像一位矿工,花一两个小时从地面下到数百米深的掌子面,一天在井下十几个小时。随身带的饼子与矿泉水凑合一下,就是一顿饭。
  这一个月的时间,有一句话、一个时刻令他印象深刻。这句话是,“没想到你也能这么吃苦”;那个时刻是,自己研制的设备顺利投用,并得到用户高度认可。“搞科研,不是阳春白雪。当成果得到赞许,再多的苦也都化成了甜。”王昌说。
  13年后,王昌已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泰山学者青年计划专家。但他依然很忙。周一,他在青岛分部与同事讨论工作安排;周三,他回济南参与具体项目成果验收;周四,他到东营,与油田企业商议项目对接;周末,他又在济南,与合作伙伴研究申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事宜。
  窄线宽光纤激光器,是王昌最引以为自豪的成果。作为光纤传感的核心部件,它让光纤蜕变为敏锐的“神经”,也被欧美国家长期垄断。“比如油井钻探,井径只有碗口大,井深超过2千米。需要一定技术手段才能知道地层构造。”王昌说,以往的传感器易受井下高温高压干扰无法正常工作。国外服务商只提供探查服务,单次费用超过数十万元,更拒售核心检测技术。
  “根据光的折射率的不同,我们能判断出哪里是水层、哪里是油层,同时整合了温度、压力、流量探测。性能可以与国外产品媲美,价格能低至对方的30%至50%。”这一技术成果为王昌团队赢得了201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他正与两家融资企业洽谈,准备成立一家科技孵化型企业,加快成果的产业化转移。
  站在人生的41岁,王昌说现在已经很难自称“年轻人”,却是做科研攻关的年纪。“前5年,年轻的我沉下心打好基础,取得一些成果。5年到10年,开始组建团队,共同奋斗。”面对其他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王昌一概婉拒。
  “我自己也经历着从将才到帅才的角色转变。跳槽离开、重组团队,我等不起这个时间。”王昌说,从国家到省市,科技领域的改革如火如荼,大家都在为科技成果转化而努力,“未来10年,将是我的黄金10年”。

【第四篇:陈庆】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陈庆34年深情守护海南长臂猿--
  大山是家,长臂猿是“家人”
  3月17日下午,刚从霸王岭下山回家不到一天,昌江黎族自治县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陈庆又打算进山一趟。
  手提一把砍刀,身穿军绿色外套,脚踩一双解放鞋。妻子黄耀文看到丈夫这身打扮,就知道他又要进山了。“一周7天,不仅工作日呆在山里,周末有时也要进山,有时候我真觉得大山才是他的家。”
  确实,对于陈庆来说,绵延的大山就是他的家,那里还有一群最可爱的“家人”--海南长臂猿。34年来他踏遍大山追寻长臂猿,协助科研团队一点点地解开了长臂猿的生存秘密,守护长臂猿已成为他内心抹不去的责任和寄托。
  海南长臂猿,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目前只有4群27只,仅分布在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栖息地的生态环境遭破坏,海南长臂猿一度仅剩下7只左右。1980年,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成立,经过相关科研单位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长臂猿的活动和饮食规律,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海南长臂猿目前已经逐渐繁衍扩大,达到了目前的规模。
  1984年,在乌烈林场当了6年伐木工人后,陈庆转岗到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当护林员,开始了他在大山深处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涯。在那个年代,当伐木工人的工资比当护林员高了不少,可陈庆还是下定决心要转岗:他热爱大山,愿意往山里跑,对霸王岭非常熟悉,对长臂猿更是充满了好奇。
  “那时候长臂猿很少,很多人其实没怎么见过长臂猿,我有次跟伐木的同事进山狩猎,碰到过两只,一黄一黑,手臂特别长,好奇地在树上跳来跳去,一点也不怕人。”从此,长臂猿的身影就留在了陈庆的心中。
  到自然保护区当护林员后,由于熟悉霸王岭的环境,陈庆被借调去协助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监测长臂猿活动规律。从此,追寻长臂猿就成了陈庆的首要工作。
  监测长臂猿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早晨七点多,先是要注意听长臂猿鸣叫,待猿声悠悠响起,判断出长臂猿所在的大致位置,就要立刻穿越山林赶过去,观察记录长臂猿的数量、饮食和玩耍状况,捡拾长臂猿的粪便和吃过的果实,带回去分析成分,制作成标本。
  有一回,进山快一周了,都没有听到长臂猿叫声,陈庆有些沮丧。隔天早晨,山上突然传来一阵阵猿声,陈庆兴奋地拎起挎包就出门沿着声音一路追寻,下坡时不慎一脚踩空摔倒,摔伤了右脚踝骨。
  空旷的大山里,没有人烟。陈庆只能咬着牙,连滚带爬了近两公里回到驻守点,给同样在外追寻长臂猿的同事留了言,拄着木棍走到山道拦下了一辆车才下山医治。这一伤,养了快半年才彻底康复,康复后,陈庆又迫不及待地返回山里,继续追寻长臂猿。
  正是在陈庆等人的努力下,长臂猿的数量、饮食、活动区域等一点点地被了解清楚。人们开始知道了长臂猿食用的果实有100多种,长臂猿一个家庭通常是以一公两母集群活动,待小长臂猿长大后会有分家行为。
  也正是在了解了这些长臂猿生存的规律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为保护长臂猿做了大量工作,设置了4个监测长臂猿的驻守点,种植了2000多亩长臂猿喜食的植物,宣传长臂猿已经面临濒危的风险……
  渐渐地,长臂猿,从原先的7只慢慢繁衍到了27只,原先霸王岭境内破坏的生态区域也逐步恢复,长臂猿活动的范围从山顶扩大到山坡区域。
  “上周进山,我们在白沙青松乡苗村一带的山区发现有长臂猿活动的迹象,要知道,长臂猿是只在树上活动的,这说明我们的生态连贯性恢复得很好!”陈庆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陈庆看来,长臂猿身上还有许多谜团未解开,让他好奇依旧。“比如说长臂猿是怎么分群的,有些群体数量达到七八只了还没见分群,有些四五只就开始分群了,这还没办法解释。”
  因为年岁渐高,陈庆已被调回到保护区科研科工作。由于长期接触长臂猿,陈庆已成为海南长臂猿研究圈里知名的“土专家”,每个到海南调查长臂猿的科研团队,都会慕名来找这位“土专家”当向导。
  “这辈子都离不开这座大山,离不开它们了。退休了也要进山,直到我爬不动了为止。”陈庆说,他热爱海南长臂猿,长臂猿是大山的精灵,他会用自己的一生来保护海南长臂猿。
  想知道长臂猿在哪儿,找陈庆;碰到不知名的草木,问陈庆;看到从未见过的鸟儿,还是找陈庆……在霸王岭,每个人都知道,陈庆就是保护区的专家,霸王岭里,很少有他不认识的动植物。
  在陈庆的家里,桌子上、书架上堆放了各种木雕,这都是他在大山里捡拾的烂木根抛光雕刻而成的。这些木雕,有的像人在翩翩起舞,有的像虫蛇在攀爬……
  采访途中,有人来到陈庆家中找他,递了一片叶子,陈庆瞧了一眼,立马认辨出是东凤兰,属于野兰花的一种,并告诉来者野兰花属于国家保护植物,不要破坏野兰花。
  跟着陈庆进山,原本有些木讷害羞的他,立刻打开了话匣子,指着路边的花草树木,介绍说,这株是桉树,桉树喜水喜欢长在山沟河谷里;这株是肖蒲桃,长臂猿最爱吃;这株是相思树,相思树叶不容易着火,护林员会种一排在山坡上当防火林……
  在别人眼中,大山就是山坡、草木、丛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待久了自然就会烦腻,想念城镇的繁华。而在陈庆眼中,大山是如此有趣,一草一木都有故事。是什么,能让一个人如此有激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从陈庆身上,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因为热爱,所以前行。

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新时代的奋斗者【四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zj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