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写春联的故事|帝王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如何教育子女

副标题:帝王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如何教育子女

时间:2024-07-07 05:1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据《明史》记载:在诸子幼时,朱元璋就加以严格管教,常以言传身,以身作则,蒙以养正;为孩子选择良师益友,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诸子有错,及时纠正并监督改过,绝不牵就包庇;待子成人,还让其挂职征战,统领四方,多参加实践锻炼;遇见矛盾与问题,帮助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启发引导教育。无论事务多么繁忙,元璋也要抽出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尽到教子之责。如此用功育子,这在中国历代封建皇帝当中也是罕见的。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子幼之时,严格管教,就像一棵幼苗,趁早浇水施肥,打基础利于成长,曲且易扶,可直树成材;若俟其茁壮,成参天之大树,那时树枝歪了,想扶起来也难矣。正如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不然,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憎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父母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长矣。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位,更勤于管教诸子,常切渝之。举动戒其轻,言笑斥其妄,饭食教之节,服用教其俭。对诸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加以严格训导。朱元璋深恶骄奢*逸者,常告诫子曰:“居高位者勿骄,处佚乐者勿侈。骄者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朱元璋还向诸子们讲述过去奋斗经历,打江山难,守则更不易。身教重于言教,并勤于政事,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戴星而朝,夜分而寝。


  为了给诸子读书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时时赐宴赋诗,商椎古今,评论文字无虚日。在宫殿中建大本堂,类似于现在的图书馆,取古今图籍存放其中,让诸子聚此读书学习,并聘请四方传道授业解惑。朱元璋注重因材施教,亲自召集老师,制订教育之方案,曰:“人有精金,必求良冶而范之,有美玉必求良工而琢之。至于子弟,有美质而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邪?”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将诸子比喻精金与美玉,需要良师悉心打造。又云:“盖师所以模范学者,使之成器,因其才力,各俾造就。”告诫老师要做榜样,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来。


  诸子童时之玩伴、教书之老师,朱元璋毫不含糊,严格逐个把关。选才俊之士充伴读,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仪状明秀,应对祥雅。征四方之名士,择海内之名臣,选治区之宿耄,为诸子之师。这其中,满腹经纶,学识过人,德高望重,在全国很有名望的,数不胜数。比如,宋濂在元代就是名儒,詹同与陶凯之辈,也是当代的翰林书生。此外,还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功臣,个别悉心辅导。前后十余年,向诸子讲解四书五经,教授治国理政,对于皇子们后来治国、平天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育人的角度上,分析朱元璋为何对诸子伴读和师资重点选择?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怎么写、怎么画,讲究技巧与构思,想让孩子成为什么,就让其接触什么,将来可就长成什么,这是不无道理的。古时孟母三迁,何故?靠近公墓,学丧事;靠近市场,学买卖;靠近学堂,要求上学。孟母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学校附近,孟母很高兴,“真可以居吾子矣”,让孩子小孟轲安心学习。说明环境对孩子成长很重要,显然元璋也认识到了这点。


  崇尚尊师重教,也是元璋教子理念。据《明史•刘崧传》记载:“洪武十四年,崧为国子司业,帝赐鞍车,令朝夕见,见辄燕语移时,未旬日卒。疾作,尤强坐训诸生。及革,吏敬问所欲言,曰天子遣崧国子,将责以为功,而遂死乎!”元璋尊敬爱戴师之,命令不用通报,随时可以见面,而崧却尽心尽力,毫无怨言,临死前,崧未有一句言及家事,而是时刻挂念教书。元璋感其师德,令有司殡殓,亲为文祭亡。在老师面前,朱元璋没有任何皇帝架子。拿现在相比,一些有点级别的领导干部、家里稍微有点钱的经商者、社会上稍有名气的艺者,对尊敬老师,可能是口头上的一句话,即使抽出时间参加学生家长会,接待老师家访,恐怕现在也已经为数不多了。


  一些老师管教很严厉,朱元璋也很鼓励。据史书记载,有一名宿儒叫李希颜,博学*,个性刚烈,不屈不折,名气大,但脾气也大。对诸子要求极严,上课时,操一把戒尺,如有诸皇子不听话的、稍有冒犯或偷懒的,便要受到颜之责罚,或打其额手,或严厉呵斥。朱元璋听说后非常气愤,几乎要发火,而善解人意的马皇后在旁劝解说:“乌有以圣人之道训吾之,顾怒之耶?”璋思管教子女,严是爱,松是害,其理尤在,遂转怒为喜,并且还让老师李希颜升了官,授予左春坊右赞善之职。普通之师竟敢冒犯皇帝威严,在古代天下恐怕唯此一人。


  仅有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朱元璋让诸子多参加朝政,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巡游各地常带子跟随左右,道途之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子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察民情之好恶,以知风格之善恶。懂得处理朝政之艰难,感同身受民间之疾苦。洪武十年,让诸子尝试处理政事,下令自今正事并咎太子,然后奏闻,并让诸子分别到西安、太原去挂职就藩,有的还令其去凤阳守祖陵,体验先辈们曾在那里过的贫困生活,还有的被派去镇守边疆,带兵打仗,驰骋沙场。元璋不希望诸子做温室之花朵,过着养尊处优之生活,而是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接受历练,要做翱翔天空之雄鹰。


  对于诸子的现实表现,元璋时刻关注着。一旦有不轨或不妥之事,立即介入,加以纠正和批评。委派随从前往,赐上穿之衣服和拐杖,若诸子有过,则披衣杖之,即违,驰以闻。正因为采取这些措施,有的儿子虽屡错误,幸及时管教,所以终能改过。据《明史•诸王传》记载:古州蛮叛,帝命桢帅师,湘王柏为副,往征。桢请饷三十万,又不亲莅军。帝诘责之,命城铜鼓卫而返。”


  从古到今,如何管理教育子女,是永恒而古老的话题。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皇帝,朱元璋日理朝纲,虽很忙、很累,但却尽到了做父亲管教子女的责任。与当今比起来,那些政界要员、商贾大亨及社会名流,虽家庭很富有,生活很舒适,往往越有钱有位的家庭,难以培养出合格子女。或其子女不能辨别是非,与父母一起贪腐;或游手好闲,仗着父亲的权势,而为所欲为,直至身败名裂;或因吸毒被判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其中的原因就是忽略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和管理。朱元璋离当今有几百年了,社会环境早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元璋管教子女之理念,难道不值得为人父母者去思考吗?


  


帝王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如何教育子女.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zx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