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高二人教版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2024-07-20 06:0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二# 导语】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文档大全网高二频道为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高二人教版语文中考试试卷》学习路上,®文档大全网与你共勉!

  【一】

  第Ⅰ卷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种种惩罚?因为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自然保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20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参照模式地。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1、第一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指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指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来获得发展。

  D、指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

  2、文中说到人与生物圈的计划,它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与生物圈计划有益于国际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B、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也许是欧洲病态森林参照模式

  C、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有重大作用

  D、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在行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19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行李之往来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面“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

  A、吾其还也。B、以其无礼于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3分)()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围郑,郑既知亡矣

  (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邻之厚,君之薄也(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7、翻译下面句子。(10分)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8分)

  盼望

  艾青(1979年3月上海)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生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8、诗中诗人是抓住哪两个瞬间的场景,分别从哪两个感官角度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9、诗中所选取的两位海员虽心态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愿望,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8小题,任选5小题,5分)

  10、(1)鹰击长空,,。(*《沁园春长沙》)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满载一船星辉,。《再别康桥》

  (4),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再别康桥》

  (5)真的猛士,,。《纪念刘和珍君》

  (6)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

  (7),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8)史家之绝唱,。(鲁迅评《史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2分)

  江南雨巷

  董滇宁

  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辩识出你的故居吗?

  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拦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

  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节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6分)

  (1)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3分)

  (2)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3分)

  12、第五段既有现实的描绘,又有对历的江南小巷曾有过的情景的怀想。请说说作者写井边“姑娘的影象”“似乎”出现又消失的用意。(4分)

  13、江南雨巷的特点有哪些?它给人什么感觉?(6分)

  14、第九段与上文构成什么关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彳亍(chù)寂寥(liáo)惆怅(chàng)

  B、荡漾(yàng)河畔(bàn)漫溯(shuò)

  C、戮力(lǔ)惊愕(è)飨士卒(xiǎng)

  D、遒劲(jìn)颓圮(qǐ)彷徨(huáng)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瞋目蛮夷震慑图穷匕现

  B、箕踞峥嵘扼腕头晕目眩

  C、笙萧浮藻窒息星晖斑斓

  D、凄惋牌匾忸怩天仑之乐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粗)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B、小周这次获得头奖那是预料之中的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嘛!组委会的颁奖是早就谋划好了的。

  C、历来人们都称颂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理解“刺秦”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D、大堰河逢人便夸赞自己的儿子,就连做梦也情不自禁地盼望儿子得到幸福。

  18、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3分)()

  (1)、一个社会中的少数先驱往往从改造社会环境、________文化意识、提高民族素质三方面同时入手,来全面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那高高低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化成一片浓浓的乡愁,_____在我的周围。

  (3)、中学生吸烟既_______《中学生行为规范》,又有害于身体。

  A、创新弥漫违反B、创立弥留违反

  C、创新弥留违犯D、创立弥漫违犯

  19、仿照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续写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6分)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1)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1)下面这副对联有一处对得不够工整,请加以修改。(3分)

  栏干槽净六畜兴旺,肥多水足稻麦丰登。

  改:为。

  (2)请对出下面对联的下联(平仄不论)。(共3题,任选2题,6分)

  ①上联:读书须眼界开阔

  下联:

  ②上联:鸦中黉门桃娇李艳挥洒阳光风采(黉门:古代称学校的门,借指学校。)

  下联:

  ③上联:田赛径赛比赛赛出风格水平贵在拼搏

  下联:

  五、写作(60分)

  21、请以“生活处处是考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生活中随时都会有检验、考查每一个人的时候,这就是“考场”。上高中以来,你或你身边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或感悟,不妨把它写出来。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除诗歌③力求写的深刻,内容充实,标点规范,卷面整洁。④不少于800字。

  【二】

  一、本大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懵懂(měng)戏谑(nüè)磅礴(páng)害臊(sào)

  B.聒噪(guō)恫吓(tóng)拙劣(zhuō)追溯(sù)

  C.怦然(pēng)押解(jiè)袅娜(nuó)参差不齐(cī)

  D.呜咽(yè)蜚声(fēi)脉脉(mò)人才济济(j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蛙眼对于运动的物体简直就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的物体却置若罔闻。

  B.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收入。

  D.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不仅中国的选择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B.范宇在实验室里呆了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C.中国传统的文化信息,必须靠那些能够对中国社会内部进行深刻反思的知识分子本身来陈述它的希望、它的期待和它自己的理念。

  D.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现在我们大学工科一年级开这门“阅读与写作”课,来替换以前的“写作”课。。不少学生总是企望一蹴而就很快能写好文章,不明白多阅读会阅读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①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

  ②因为,写作和阅读不能分家

  ③输入质量不高,输出便成了无源之水

  ④道理是明摆着的,但付诸实践十分困难

  ⑤这样,提高写作水平往往也就成为空谈

  A.②④⑤①③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⑤②④D.②①③⑤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祀,*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释: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知道

  B.故世人未之奇也奇特

  C.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授官

  D.光和末,黄巾起起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汉相国曹参之后//帝高阳之苗裔兮

  B.征太祖为典军校尉//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C.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静女其姝

  D.欲与计事//恐年岁之不吾与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不治行业②奏免其八,禁断*祀③*宄逃窜,郡界肃然

  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⑤始起兵于己吾

  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B.东汉乱世,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曹操。

  C.二十岁开始,曹操相继担任了郎官和济南相等职务。

  D.曹操回到故乡陈留,就立即筹资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2分)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就,称疾归乡里。(2分)

  译文:。

  ②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2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的唐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结合诗歌意思,分析一二句中“闲”和“空”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春天夜晚的景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必答,1处1分,共10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静女》)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

  (4),。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我们在十七岁时干些什么

  舒婷

  17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龇牙咧嘴挤压青春痘。

  儿子现在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给班刊命名时,盯着社长硕果累累的苞谷脸,豁然贯通,遂一致同意叫“青春痘”。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的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他老爸17岁时,引为己任的是作家使命感,社长交椅一坐好几年,几至坐穿。文学自是圣殿一般,班刊非“采贝”即“鼓浪”,满纸豪言壮语。脸上火力更足,未有“珊拉娜”洗痘水、敷痘霜之类济世良方,常常这瘤那瘤叠罗汉,冒冒尖尖,岌岌可危。至今太阳穴两旁还赫然留有遗迹,雨天可存好几盅水哩。

  我17岁时下了乡,水清风净滋润,缺鱼少肉没有油脂浪费在脸上。偶尔鼻尖眉头爆出一两颗信号弹,便忧心如焚,有男知青来串门,将刘海儿拉来拨去设法遮丑。就着油灯读名著,唱“外国民歌两首”,抄古今中外格言,写华丽动情的信。技痒时诌几行诗,随着手抄本四处乱飞,没有刊名,捞不到社长当,时时提心吊胆。

  17岁,儿子不叠被不整理书桌,更不洗衣服和臭袜子,喊泡茶来饭盛好,鞋要自选衣要,每月上一次发廊,整天问有什么好吃的,惟一自己动手的只有开冰箱和打电脑游戏。不过,长途旅行时他是家中的全劳力,因为老爹老妈的颈椎、腰椎、肩周关节遭岁月风化,儿子便手提肩扛,嘴里咬着自己的机票和身份证。同学中有“月薪、周薪”的,儿子领“日薪”,从未超支略有节余。压岁钱、奖金(提琴或作文比赛所得)或生日*统统自觉上缴,尚无经济头脑不懂回扣。

  他老爸17的上半岁紧锣密鼓地打拼,准备上中文系。*和膝头的补丁厚如烙饼,而且颜色迥异。海外频频寄来的进口布料、纯毛衣服,窝赃般地压在箱底发霉生蛀虫。他身任学生会副主席、团委书记、对敌斗争积极分子兼足球队长,该足球队转战全省没有失过一个球,遂去大连参加全国少年足球比赛度过17岁生日。下半岁碰上*,忙着写*、贴标语,早请示晚汇报,被抄家和去串联。绘画学3个月,小提琴练半年,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直到两年后去插队。

  我17岁体重只有42公斤,要挑50公斤的谷担,摸田、育秧、割稻,学一样哭一场。自留地里栽菜秧子,不长叶子只生虫,幸亏种番薯倒是光长叶子,便不绝采来炒着吃。跟着新华字典每天学5个生字,翻英汉读物,背唐宋诗词,做大学梦。腋下夹一本*,到各知青点去投桃报李,换来各种意外的惊喜。衣裳、头发每日一洗,抽屉、衣箱纹丝不乱,学会用二两肉、一板豆腐、几棵芥菜做一桌佳肴。和伙伴过中秋节,然后佯醉,为了不必到结霜的小河边刷碗。

  17岁的儿子崇拜贝克汉姆、谢霆锋和麦当劳。小时候口必称*,从未仰视过老爸老妈,称班主任“凡姐”,直呼物理老师“阿弟”,说班上男生都叫女朋友“老婆”。趁机追问儿子有没有拍拖?答:还没有那么畅销。上网聊天,打又臭又长的电话,时而卷着舌头说两句英语。从幼儿园开始,音乐小学、音乐中学、小提琴专业浸泡10年,一打开私房音响,还是张信哲和王菲。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因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17岁时,他老爸开始写小说,至今没得发表;再写诗,发表以后除了他的老娘将《诗刊》放在菜篮里向左邻右舍显宝外,似无追星女青年;改写寓言、随笔、科幻小说,书出得薄薄的,反响也是小小的。喜欢马雅可夫斯基、雷锋、贝多芬、郭小川,其中没有我。有心栽花无心插柳,而今所出版的书大多是数10万字一本的诗歌理论,这是后话。

  17岁时我梦想的是一斤膨体纱毛线,可以打件时髦的套衫;一柜满满大部头小说,最后是卷了边,发了黄,略有破损,这样的书才好看;梦想不用向队长赔笑脸,不必上大队部去送礼,也无需走县城“四个面向办公室”找关系,忽然一纸通知书便腾云驾雾进了大学。猛听一声吆喝:“翻谷咯!”震醒过来,还在晒场边打盹。

  从未想过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更不懂得梦想当母亲。

  咳,17岁!

  12.下列对文章语句和文意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中“横看成岭侧成峰”借用古人诗句诙谐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儿子脸上的青春都之多、之大。

  B.文章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儿子的爱护之情,以及作者对儿子的种种表现的肯定和自豪。

  C.作者在文章中写到父亲十七岁时做的事情,是为了和儿子十七岁时做的事情进行对比,为了突出父亲的成熟和理智,同时告诉读者时代的不同是造就差别的主要原因。

  D.文章中“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则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儿子由于近视不得不凑得很近去看电视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

  E.文章主要是描述儿子的幸福生活,通过父子在同一年龄阶段内不同表现的对比,可以看到儿子生活在父母营造的蜜罐里。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语言幽默诙谐,如写父亲脸上的青春痘由于当时无药可医,“至今太阳穴两旁还赫然留有痕迹,雨天可以存好几盅水哩”,写“我”“和伙伴过中秋节,然后佯醉,为了不必到结霜的小河边刷碗”,无不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机智,显出诙谐幽默的智慧。

  B.文章使用夸张、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侧重描绘儿子十七岁时的生活状态,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失去年华的遗憾之情。

  C.作者比较父与子在十七岁时行为处事上的不同,其目的是为了告诉现在的孩子们珍惜幸福生活。

  D.文章把父(母)子两代人在十七岁的各种表现对比起来写,突出两代人各自的特点,使人物形象鲜明,同时也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孩子十七岁时的行为的不满。

  14.试概括两代人17岁时各自的特点。(4分)

  答:

  15.试分析作者对儿子17岁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4分)

  答: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当时的北大,被重新分为文、理、法三科,下面再分系;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1919年5月4日,在*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5月4日当晚,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16.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5分)

  答:

  17.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8.*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6分)

  答:

  五.本题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19.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将在羊城广州举行。目前,亚运火炬正在全国各地传递,与火炬同行的,是中华儿女日益澎湃的运动激情,是我们作为亚运东道主的无限热情。请仿照题目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以表达对亚运的热切期盼以及作为东道主的壮志豪情。(6分)

  ①上联:迎亚运,举圣火长传,点亮中华时代

  下联:

  ②上联:活力羊城迎亚运

  下联:

  20.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其拟写一则新闻标题,要求:不得超过15个字。(6分)

  北京晨报10月26日报道“我们要把这份迟到的爱还给孩子。”昨天,在北京市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展示推广活动上,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校园集体舞起初存在争议,但海淀区三年来的试点证明校园集体舞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其独特价值,明年起,北京中小学将全面推广校园集体舞。

  2007年9月1日,教育部向全国正式推广第一套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然而形式新颖、设计活泼的校园集体舞一亮相便招来众多争议,其中不少学生家长担心集体舞将引发学生早恋。因此,考虑到作为新生事物的校园集体舞面临的非议和质疑,市教委三年前便委托海淀区进行试点。

  “三年来,借助校园集体舞,我们引导每个学生舞动起来,健康起来。”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张凤华介绍。针对校园集体舞可能引发早恋的担心,海淀区在开展校园集体舞的同时推进青春期健康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异性,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另外,有关文明礼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礼仪常识讲座等也进入海淀区中小学校的课堂。

  六.写作,60分。

  21.请以“邻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二人教版语文中考试试卷.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0wH5.html

微信扫码分享

下载全文
搜索大全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