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导语】©文档大全网了解到心理学认为,个人心理素质的形成很关键的是取决于儿童时代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有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子女之间有很高的相关(子女与母亲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536;与父亲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433)。家长有心理问题的,其子女有心理行为问题的达60%,特别是母亲。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在其心理支配下有意识进行的,不良教育心态必然导致不当的教育行为,进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01过度焦虑
有些家长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可能造成伤害的细节都表现出过分的担心,对发生在子女身上各种事件的消极后果有主观夸大的倾向。如:送孩子到幼儿园迟迟不愿离去;孩子放学晚回家几分钟坐立不安,浮想联翩;孩子考试自己比孩子还要紧张担心;生一点小病就大惊小怪等等。
这种过度焦虑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明显的负作用:
1、家长的过度焦虑必然表现为行为上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限制孩子正常、必要的活动和交往,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学习、锻炼和发展机会,形成社会、生活技能低下、依赖性强等个性品质。
2、过度焦虑会导致对子女的高度关注,这会更加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自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的焦虑情绪,夸大事情消极后果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当行为模式自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使其在长期的感染下习得高焦虑的心理特征和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封闭退缩,神经质等不良心理品质。
原因分析:
1、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寄托全家人的希望。万一孩子在成长中出现什么差错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所以总认为在孩子的问题上考虑得越周到,做得越仔细越好。因此有意无意地对子女以过分关注并因此产生过度焦虑。
2、知识经验不足。由于缺乏育儿的知识经验,对发生在子女身上的各种现象缺乏是否正常的判断力,常常误将正常现象当作异常而焦虑。另外由于缺乏经验也容易因采取的教育措施无效而焦虑。
3、高焦虑的个性。由于遗传的原因,有些人对环境刺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反应,有些人反应较轻。如果具有高焦虑的个性,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当然也会表现出过度焦虑。
4、精神生活贫乏。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压力减轻,有些家长特别是母亲在学习和工作上也没有高的追求,关注孩子就成为其生活的全部内容,子女的一切问题也都可能引起焦虑。
建议:
父母教育子女,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是父母的职责。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警市自己,使自己慎重从事尽量少出差错。但是高度焦虑就不仅没有必要,反而有害。
具有过度焦虑心理的家长要认识到其危害,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摆正子女在自己生命和家庭中的位置;自觉学习儿童教养方面的知识,主动与有经验的家长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和效果;有高焦虑个性特征的家长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训练;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自己教育子女的乐趣,还可以提高教育效果。
02揠苗助长
有些家长无视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规律,盲目进行早期教育,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产生的副作用表现为:
1、兴趣功利化。有急于求成心理的家长往往功利思想严重,很少考虑子女的兴趣。即使是孩子原有的兴趣爱好,也成了考级竞赛的手段。如对乐器的兴趣变成了考级训练;对数学的兴趣变成了参加竞赛拿名次的备考;对体育的兴趣变成了为有“特长”上重点学校而拿证书的拼搏等等。其结果不仅使孩子享受不到丝毫兴趣爱好带来的乐趣,而且原有的兴趣也被扼杀。
2、形成不良个性。因为各种课外班、兴趣班等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和空间占用。他们没有时间或拒绝与父母谈心聊天,更没有时间撒娇亲昵;没有时间与同学、伙伴游戏、交往。家长也不在乎甚至反对这些在他们看来毫无意义的举动。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爱心,亲子关系淡漠,由于感受不到爱所以不会爱,由于没有交往的经验所以不会交往。常常内心孤寂,缺乏热情,终形成闭锁狭隘、冷漠自私的个性。
3、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需要有接触、适应社会的实践。在急于求成心理支配下的家长往往有意识地限制孩子这些必需的实践活动,使子女在诸如交往、合作、生活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较差。
4、影响子女智力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有阶段性,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而且每种心理机能的发展都有其关键期。因此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盲目进行急功近利的教育,不仅不能如愿,反而会使孩子失去智力发展的机会。
原因分析:
1、名利思想。“成功”、“成就”是目前成人社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念。于是就产生了大批自己成功无望却急于希望子女成功的家长。他们希望子女在短期内有超过同辈人的表现以显示自己教育的成功。
2、媒体宣传的影响。随着早期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媒体关于神童教育的宣传也越来越多。“哈佛女孩”、“清华女孩”等关于父母教育子女成功的书籍热销不衰,许多家长跃跃欲试,盲目效仿;年轻而有卓越表现的新一代名人如运动员、影视明显等不断被大众媒体关注、吹捧,更强化了父母急于打造子女成才的心理和行为。
3、缺乏科学的儿童教育观。不懂得儿童掌握知识需要一定的基础和积累;技能和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贯过程;坏习惯的更改和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甚至不断反复都是在所难免;成名成家更是取决于许多因素,而是一相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子女进行塑造。
建议:
科学进行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有重要作用,但早期教育必须科学。家长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角度考虑子女的教育。懂得社会发展既需要高层次的尖端人才,需要文化娱乐,更需要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一颗平常心;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尊重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03期望过高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家长追求完美,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无视儿童间的个体差异盲目攀比,并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时常为孩子的前途担忧;一旦发现孩子在某反面有差距就迫不及待地设法去追赶。
有此类心态的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排名十分敏感,这些往往是他们情绪波动的焦点。而孩子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
1、学习兴趣下降。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仍然达不到要求时,就会放弃追求。期望过高,孩子虽然经过努力仍与父母的要求相差甚远,学习兴趣自然下降。
2、产生自卑感。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有的孩子各方面都还比较优秀,但自卑感严重。其原因就是平时父母高,总是把孩子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比,把缺点夸大。孩子感到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久而久之导致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严重。
3、急功近利、图慕虚荣。由于家长对分数、名次过分看重,孩子就可能为了取得父母满意的分数和名次而不顾一切。可能作弊、撒谎,看不起比自己差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形成虚伪、虚荣、好高骛远、赢得起输不起的个性。
4、亲子关系不良。名次、分数决定着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行为。孩子逐渐感受到,父母爱的是自己的考分和名次而不是自己,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
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目标理想化。家庭教育目标就是家长对子女的一种期望值。家庭教育目标的制订应该从子女身上受到启发,并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采取适合子女特点的教育方式一步一步去实现。但是,许多家长一相情愿地制定一个总目标,并固执地、单向地去追求它。家长为了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盲目提出高要求。
2、对全面发展的片面理解。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全面发展就是门门功课100分,方方面面都优秀。对“素质”和“特长”的关系不明确。
3、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竞争。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竞争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往往只看到敢于竞争取得的自信和成功,而对“有竞争就必然有失败”认识不足,把“只有去争取才能赢”理解为“只要去争取就必须赢”。因此对子女在各方面的失败与不足都不能容忍。
建议:
家长首先要理性确定家庭教育目标。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欣赏、发现他们的独特性,在尊重他们独特性的基础上适当帮助、引导才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其实理想化的教育目标等于没有目标,。不要说子女看不到希望不能产生动力,就是家长自己都会觉得目标渺茫陷入绝望境地。其次是要明确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孩子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道理,才能根据自己子女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子女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04牺牲自我
有些家长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全方位、全身心地为孩子服务。如每天无微不至精心料理饮食起居、按时接送;督促作业、陪读等。凡是能为子女做到的都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的一切都比自己的重要,而自己在各方面则得过且过,甚至放弃进步的机会。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子女面前问心无愧。近年来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专职妈妈”就是具有牺牲自我心理的家长的典型。
1、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切由“专职服务员”代劳,自己当然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和必要,必要的生活技能当然难以发展起来。一旦离开保姆式的照顾,自己就无法正常生活。
2、不懂得尊重父母。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全身心的支持,期望通过子女的成功得到回报、爱和尊重,然而期望很有可能落空。因为天长日久的服务性劳动往往会被子女忽略、习以为常。他们也许会依赖父母的照顾,却并不一定因为这种依赖而感激或尊敬他们。相反子女还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你们要求我好好学习成名成家,你们自己又做了什么。
3、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父母牺牲一切为了孩子的成功,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父母的牺牲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对不起他们而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关于学生考试焦虑的研究发现,在各种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怕考不好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可见,父母的牺牲增加了子女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
原因分析:
1、缺乏进取心。有些家长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面前缺乏优势和自信心,放弃自我建设和提高而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就看孩子的了”。
2、传统的依附性。有些家长特别是母亲,传统思想严重,她们的依附心理和配角观念根深蒂固。在她们的心里,丈夫和孩子永远第一,自己永远第二。所以在帮助子女成才的问题上好不含糊、义无返顾地牺牲自我。
建议:
父母养育子女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所难免,但是完全牺牲自己却是不必要也是不应该的。中小学生的父母年富力强,正是发展自己、贡献社会的大好年华,放弃自己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巨大的浪费。另外,子女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的过程和体验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教育过程中的榜样力量不可忽视,父母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顽强追求等本身就是对子女的无声教育。父母有自我,孩子才能有独立意识。
正在阅读:
进入新幼儿园开园仪式主持词-新幼儿园开园仪式主持词四篇10-24
2022年企业文化宣传标语10-06
植物知识之彼岸花的品种介绍10-09
2022年江苏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公开招聘村(社区)后备干部公告【12名】09-28
云南玉溪一中2022年体育自主招生简章05-24
2018年湖南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成绩单打印入口及流程08-22
2020年宁夏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已开通【综合考试】11-15
最新摄像助理求职简历模板大全04-04
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应急管理局招聘编外人员公告10-18
爱国发言稿【精选5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