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导语】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源泉,提高人们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的妙处可谓无穷,书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以下“初中三年级读后感800字三篇”由©文档大全网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文档大全网!
人性的死途
——读东野圭吾《恶意》有感
《恶意》是我读的东野圭吾所著的第三本书。相比于的《解忧杂货店》与《白夜行》,它的知名度不过尔尔。然而,这本堙没于东野圭吾其他作品的光辉下的小说,却带给我的震撼。我一直惊叹于日本作家对于人性刻画的能力,在阅读这本书时,这种感觉达到了顶点。
《恶意》的情节设置本就极其古怪:杀人凶手与杀人方法很快被破解,整本书后百分之八十的部分都是在探索凶手的动机。在本格推理派作品中,作案的手法被揭穿,主谋被拘捕,就意味着故事走到了终局,正义得到捍卫,世人皆大欢喜。然而在《恶意》中,一切都倒过来了。杀死,尚不是毁灭一个人最恶毒的手段。恶意,渗入皮肉贴附骨髓的憎恶、嫉妒,最后成为了不可消减的杀意。因为一直以来被帮助,被保护,被宽恕,所以反而想要杀死他——这样的情感,在当代大部分作家笔下恐怕是很难展现的。庸碌之辈只能写出感恩戴德的文字,以及“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那种幼稚而单薄的告白。
主人公野野口修从小被邻居日高邦彦帮助,由他陪着上学,在学校里受他保护,而升入初中的野野口修却参与了对日高邦彦的霸凌。当二人长大后重逢,已经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日高邦彦不计前嫌,帮助同样喜好文学的野野口修走上作家之路。但是正因如此,野野口修恨他,极端憎恶他,竭尽脑汁,不惜抹黑死人的名誉,盗取日高邦彦前妻的照片伪造与其有过婚外情,抄写日高邦彦出版的多部小说伪装他的幕后枪手……野野口修在对日高邦彦的莫名的仇恨愈发深重之时,也把自己逼入了死途。我试图推测这一悲剧的源头,却发现几乎是个无解的方程——野野口修的原生家庭的确可鄙可恶,然而怎会步步引导这个懦弱的孩子,走到了犯下杀人之罪的结局?没有万无一失的法子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因为造成它的缘由是那个被提过无数次的词语——人性。东野圭吾对人性的深刻刻画,造就了这本书极高的欣赏价值。
刻画人性,概括起来简洁明了,实质难之又难。我从来都以为文学是世上最难学习的东西,因为数理化有公式规律可循,政史地也能找到确切的事实论据以支撑。然而文学,何为行文中不可违背的铁律?何为依照所写就能拿“满分”的万金油?文学的规律极难摸索清,一如人性。而当这两样最复杂、最隐晦的东西化为了承载者与被承载者的关系,不可不说是设下了一场对作者笔力的极大考验。人性,或者说,人的思想、情感,那是一种说不明也道不清的,边界混沌,尺度模糊的漂浮于五感之外的事物。《白夜行》里从未出现以唐泽雪穗或桐原亮司为第一人称的独白,《恶意》中杀人者野野口修的每一句“口述”都非事实,其心里所想是由刑警加贺恭一郎转述而出,这些安排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的余地。当某一时刻的人性笔头无法叙写,便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在核心四周层层铺下细节与线索,引导作者用心体味未写出之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写出的那部分思想与情感成为了支撑此书中人物形象的最坚实的支柱,而这种“战略性放弃”,却以虚无之相拔起千斤之力,达到了平白道出达不到的效果。若是非得用言语叙写,说不定反而弄巧成拙。这便是东野圭吾最令我敬佩之处。宛如进行机巧的舞蹈,巧妙地把人心里之物掏出来铺于纸上,又巧妙地留白,“返璞归真”,单纯让人心来品味人心。而我就在这作者与读者不必明言的默契中,体验到了的阅读感受。
而加贺恭一郎又是个怎样的人物呢?我读过不少通过他来探索事情真相的小说,然而我却无法归纳他具体的性格。他的性格是那么模糊,水雾后的玻璃镜一般,让人好似马上脱口而出,却又无法用几句话概括。或许是东野圭吾刻意地把他化作了一个引导符号,加贺恭一郎是不能太显眼的,因为正如繁花的背景该是单一的碧绿,一切主谋与被害者的复杂情感都需要加贺恭一郎之口道出,东野圭吾又怎么会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呢?
合上书页,我感到胸口一阵发闷。人性是那么的复杂深邃,顺它而行,似乎一转弯就是光明的终点,下一转弯就成了指向绝望的死途。我相信写出这些“负能量”在文学欣赏角度以外还有更大的价值,毕竟,闭着眼装黑暗之物不存在,一味歌颂光明,不过是蠢材的自我安慰。毕竟人的对手是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爸爸妈妈,请理解我们——读《我想长成一棵葱》有感
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励志成长系列的小说《我想长成一棵葱》。小说的作者是常新港,他是中国儿童成长系列小说的“天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名叫潘春春。他一家人把一生的理想都强加在他的身上,父母都抱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却没有顾及到孩子(春春)的感受。春春和其他孩子不同,别的孩子都渴望长成参天大树,或是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长成一朵花,春春却想成为长在花盆里的草。因为他一直喜欢像草那样自由地生活,像草那样茁壮成长,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去生存。
春春的故事与现实生活很贴近,都反映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他妈妈总是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人家的孩子会说100句英语,会背古文,他妈妈便硬要春春也背古文、学外语。可巨大的压力使得春春做出出格的事来,吓得他妈妈目瞪口呆,悔不当初。
我也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来讲,我不喜欢父母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攀比,这会深深地伤害我的自尊心。我不赞同我们学生就要生活在作业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会适当地放松,只有放松后才会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而我们也在慢慢地长大、成熟,如果我们哪里做错了,希望家长可以提醒、指导我们,而不要将他们的意愿强加给我们。可现在的家长给了我们多少的压力呀!不同的补习班、大量的作业、看不完的课外书……让我们的休息时间都沉浸在学习的“苦海”中,接触不到大自然,没有放松的时间,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大人们的这种行为,会让我们逃避学习、厌倦学习,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时,舅妈和妈妈在聊天时聊到了孩子的期末成绩。当时我就在妈妈身旁,一听到“成绩”两个字,我顿时就蒙了,心想:这回我的脸可丢到姥姥家来了!早知如此,在学习上我就该再多花点功夫的啊!舅妈自豪地笑着说:"我们家小雨啊,已经连续两年考到班级第一名了,可把他爸高兴坏了!”妈妈转头瞥了我一眼,说:“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呀!”这时,我低着头,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我心里默默地抱怨道:妈妈,你说这些话时,能不能考虑一下你女儿我的感受啊!我原本快乐的心情早已荡然无存了,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连外婆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我都没吃几口……
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看到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也感受到了孩子的向往以及烦恼。我想告诉天下所有的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请理解我们这些孩子!不要总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你们也要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平时可以和我们好好沟通,相信我们也会理解你们的良苦用心的。当然,我们也不会让你们失望,会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孩子的!
【篇三】
“我定定地坐着,深深吸了一口气。自知不能逃跑,便只能稳住自己,看着漫漫尘水如何来淹没我。”
读三毛的这本《梦里花落知多少》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但在近期语文课上的一次朗诵分享中我毫不犹豫地,再一次选择了打开这本书。
三毛,一位真性情的女子。
在我的眼里,她的生活好幸福。她有时时刻刻为自已操心的亲生父母,也有着细细关心着自己的公公婆婆。可以说她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一帮深深爱着自己的朋友,她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家。她还有一个深深爱着自己的男人,有一个自己深深爱着的男人。她跟着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家人们到处去冒险,去旅行玩耍她的生活过的是那样的自在而又逍遥。她大方而有率真的性子是我所喜欢的,也许正是因为她的这种性情,使得她可以收获这么多。
我羡慕她。
可是她又是那么可怜。
读这书的时候,中间有一段,令我的鼻子一酸,眼睛一湿。她没能与自己心爱的男人共白头,度一生。她送走了他。她一度为此丧失了理智,几近疯狂,变的郁郁寡欢,甚至想过跟他一起离去。她身边的人也伤心难过着,却也深深担忧着她怕她做出什么傻事。她把他收进自己的心里珍藏起来。她爱他,爱得那样的深。
在我眼里,她和他,就像两条源头不同的小溪,在世界的的某一处相遇,然后相伴彼此,流入大海。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三毛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她的感情——真实的情,还有她的爱——真实的爱。这份爱不仅仅是对于荷西——那个她愿意相伴一生的人,还有她的那些坦诚相待的、没有任何隔阂距离的朋友,还有她的家人,和她生活中的每一点,每一滴。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我喜欢那种真实的感情,她爱谁她讨厌谁,还有她喜欢如何又不喜欢如何。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里的每一处景物,似乎都是为了应呼她的感情而存在的:她去墓园看望荷西时“静静的墓园里只有蝉鸣的声音”,她在那儿可以一直“痴痴地坐到黄昏,坐到幽暗的夜慢慢地给四周带来了死亡的阴影”;当她看到自己的故乡时,感觉自己的故乡“光芒万丈地照亮了漆黑的夜空”......一切都令我感觉是那样的真实,一切都是那样深刻地打动着我,以至于当我翻开这本书,我的内心就会跌入深深地沉静之中,然后在那沉静的深谷之中,我又会为这书中的每一个经历、每一份情感掀起着海浪与暴风。
三毛是一个浪漫的人。
在我脑海中,一位有着黑色长发的女子,穿着舒适的褐色长裙,脖子上搭着一条深土黄的围巾,站在金黄的麦田中,转着,笑着。她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感受、感情。她欣喜,她也会埋怨。
她很真实。她就是她自己。
我希望我也可以。
初中三年级读后感800字三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