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饭钱》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在备课时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阿凡提的智慧和可敬以外,还要理解阿凡提在和巴依正面交锋中运用的“以牙还牙”的语言魅力。因此,教学时我紧紧抓住阿凡提、穷人、卡子的语言,利用多种朗读形式,如:轻声读、个别读、教师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上动作朗读……同时我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通过学生的感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尊重他们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以标准化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朗读。把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自己学”,“互相教”。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针对课文特点,如何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出语文课的特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所以,课前我努力钻研教材,细读文本;设计时,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语言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含的思维要素。
一、质疑释疑,突破难点
课文的情节性很强,生动有趣,学生很容易就能够体会到阿凡提的机智聪明,但是学生又很难说清阿凡提用付钱声的方法来帮助穷人付饭钱,以此来对付蛮不讲理的巴依说穷人吃了饭香就要付饭钱的妙处,这是学生的疑惑之处,也是学习本文的重难点之一。于是,我摒弃了以往先总结阿凡提的聪明再看他聪明在哪儿的这种演绎的方式,而是紧紧围绕“吃饭香”、“付钱声”这两个疑点展开教学。
在导入课文时,我直奔难点,先请学生们完成一道连线题,当学生根据惯有思维完成练习,即闻饭香、吃饭菜、付饭钱、听钱声之时,出示老师的答案:吃饭香、付钱声,并让学生进行提问。“饭香是只能用鼻子闻,怎么能说吃饭香呢?”“应该是听声音,为什么是付钱声呢?”……看了这奇怪的搭配,一个个问题学生们脱口而出。
在学习第一到四小节时,我创设情境,老师来扮演巴依,让学生扮演不愿付饭钱的穷人来反驳巴依,扮演围观的人来说公道话。在“巴依”与“穷人”、“围观人”的对话中,逐渐理解巴依不讲理地认为穷人闻了饭香,就是吃了饭菜,等于吃了饭香,这是在逼穷人付钱。那么在结尾处学生对阿凡提用付钱声的方法来付饭钱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个过程正是学生逐渐释疑的过程,同时也体会到阿凡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对付巴依的聪慧过人。
二、品读文本,学习表达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征,有的流畅平直,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的单元目标、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饭钱》的文字比较通俗,但不乏生动之处,尤其是几处提示语的妙用、关联词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围绕着“饭钱”、“吃饭香”、“付钱声”这三个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理解了文中“穷人、阿凡提、巴依、卡子”在在维吾尔族语言中各是什么含义后,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总结:有时我们把文中的主要人物联系起来,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开始,相信,在以后的反复练习中,能够使学生牢牢掌握。
又如在体会阿凡提答应穷人恳求时的爽快和巴依、卡子听到钱声时的迫不及待时,不仅引导学生抓住语句中的字、词,而且帮助学生关注提示语的位置。让反复的朗读、品位中体会提示语在后面,说的话在前面,说明内容连得很紧的妙用。
此外,在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时,不仅要取方法于范文,在读中指导写,还要取材料于原文,在写中促进写。如文中出现了“一……就……”这个表示承接关系的关联词,理解卡子“看见”、“叫起来”是前后连续发生的两个动作,体会卡子的迫不及待,也促进理解卡子的贪婪。在后文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巴依听到钱声后的迫不及待,设计这样的训练:“什么?啊,听到了,听到了!”巴依一(),就()。用刚才学到的“一……就……”说一说。在说话训练中,巩固了这个关联词,也促进了读,深化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