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后》课件_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副标题: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时间:2021-12-12 11:36: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六年级# 导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永烈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是用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9世纪末,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跨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______

  本文作者叶永烈,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知识点

  一、理解词语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三、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四、课后习题

  1.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答: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答: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洗澡水漩涡地球自转有关;

  二个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紫罗兰遇酸变色发明酸碱试纸

  三个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得出做梦时眼珠都会转动这一规律。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答: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不是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使文章通俗易懂,又增添了趣味性。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答:“见微知著”的本意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在这里指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相互照应。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1年,当时是为安徽新创办的《科苑》杂志写的,最先发表在杂志的创刊号上。

  大学期间,叶永烈作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在正课之余,读了许许多多化学史著作,诸如丁绪贤教授的《化学史通考》袁翰青教授的《中国化学论文集》等等。之后从化学史进而扩大到科学史,亦是大量阅读。在二十岁的时候,叶永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其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技巧”之一,就是从科学有趣的故事说起,从中引出相关的科学原理,回答“为什么”。比如,《水是什么》从英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利的故事说起,从而引申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变成水,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结论。后来,他写科学杂文,也就以生动的学事例论证科学主题,论证哲理。此文是科学杂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2T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