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试题答案_2018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章节考点复习【12-13】

副标题:2018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章节考点复习【12-13】

时间:2024-04-21 02:2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考# 导语】努力的苦读,把你的实力全部发挥,所有关爱着你的人,都会为你祝福、祈祷,努力备考,相信你会考出满意的成绩,榜上有名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章节考点复习【12-15】》 供您查阅。

【第一篇】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 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一)位置


  脊髓位于椎管内,自枕骨大孔至第一腰椎下缘。


  (二)外形


  脊髓呈扁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颈膨大(颈5~胸1)和腰骶膨大(腰2~骶3),末段变细称脊髓圆锥。自脊髓圆锥向下延为非神经组织的细丝称终丝,止于尾骨背面。脊髓表面有纵行的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和前、后外侧沟。由于脊髓短于椎管,故腰、骶、尾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问孔前,在椎管内围绕终丝下行一段距离,形成马尾。前、后外侧沟分别有前根及后根出入。


  二、脊髓灰质的分部及主要核团


  (一)前角


  前角为躯体运动性核团,分内、外两群。支配由肌节演化来的骨骼肌。前角运动神经元分为两型:a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引起肌收缩;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


  (二)侧角


  侧角见于胸1~腰3节段,含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又称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在脊髓的骶2~4节段,中间带外侧部有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称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一部分。


  (三)后角


  后角细胞属躯体感觉性核团,分群较多,自后向前,主要的核群有:


  1.后角边缘核该核是后角尖最表层的弧形区。在腰骶膨大处尤为明显。


  2.胶状质胶状质贯穿脊髓全长。


  3.后角固有核 后角固有核在胶状质前方。


  4.胸核(背核) 胸核在后角基部内侧,仅见于颈8~腰2节段。


  第二节 脑干


  脑干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


  脑神经核功能柱及各核的功能


  (一)一般躯体运动柱


  一般躯体运动桂位于菱形窝底深方中线的两侧。支配由肌节演化来的骨骼肌。


  1.动眼神经核(上丘)支配上睑提肌和上直肌、内商肌、下直肌、下斜肌。


  2.滑车神经核(下丘)支配眼的上斜肌。


  3.展神经核(脑桥中下部)支配眼的外直肌。


  4.舌下神经核(橄榄中下部)支配舌肌运动。


  (二)特殊内脏运动柱


  特殊内脏运动柱位于躯体运动柱的腹外侧。支配由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


  1.三叉神经运动核(脑桥中部)支配咀嚼肌。


  2.面神经核(脑桥中下部)支配面部表情肌。


  3.疑核(延髓上部)支配茎突咽肌。


  4.副神经核(延髓下部)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三)一般内脏运动柱


  一般内脏运动柱位于躯体运动柱的背外侧。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属于副交感成分)。 1.动眼神经副核(上丘)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2.上泌涎核(脑桥中下部)支配颌下腺、舌下腺、泪腺。


  3.下泌涎核(橄榄上部)支配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橄榄中下部)支配颈、胸、腹腔脏器(骨盆脏器除外)。


  (四)一般、特殊内脏感觉柱


  一般、特殊内脏感觉柱位于一般内脏运动柱外侧,界沟以外。


  1.孤束核上部(橄榄上部)接受咽、咽鼓管及舌的感觉(味觉)


  2.孤束核下部(橄榄下部)接受内脏感觉


  (五)一般躯体感觉柱


  一般躯体感觉柱位于内脏感觉柱的外侧。


  1.三叉神经中脑核(脑桥、中脑)与咀嚼肌、牙齿等主体感觉有关。


  2.三叉神经脑桥核(脑桥中部)接受面部浅感觉。


  3.三叉神经脊髓束核(脑桥、延髓)接受面部浅感觉。


  (六)特殊躯体感觉柱


  特殊躯体感觉柱位于脑干最外侧,前庭区的深方。


  1.前庭神经核(脑桥、延髓)接受头部位置觉冲动。


  2.蜗神经核(脑桥、延髓)接受听觉冲动


  第三节 小脑


  小脑的分叶


  根据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小脑以原裂和后外侧裂分为三叶。


  (1)绒球小结叶


  以后处侧裂与小脑的其他部分相分隔,包括绒球、绒球脚和蚓小结。位于小脑上面,属原小脑,接受前庭神经及前庭神经核的纤维,故又称前庭小脑,与平衡有关。


  (2)小脑前叶


  在原袭的以前的部分,为小脑上面近前端的小脑关球部分和小脑蚓,属旧小脑,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柬纤维,又称脊髓小脑,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


  (3)小脑后叶


  包括原裂以后的小脑和小脑下面剩余的部分,属新小脑,又称大脑小脑。大脑皮质通过大脑、脑桥核与小脑后叶联系,调节肌肉的共济协调运动


  小脑的功能及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一)功能


  1.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张力。


  3.维持共济运动。


  4.运动学习功能。


  (二)损伤的临床表现


  1.原小脑损伤 出现平衡失调,站立时身体摇摆不稳,步态蹒跚。


  2.新小脑损伤在临床上新小脑的损伤总是伴有旧小脑的损伤,表现是共济失调,尤其是精细运动时表现明显。由于肌群收缩的强度与运动所需达到的目的不相称,致使辨距不能、交替运动不能、动作*等。例如指鼻不准,不能立即由旋前转为旋后运动,运动时表现震颤,而静止时震颤消失,拿物时过度伸开手指等。


  第四节 间 脑


  一、间脑的分部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分五部:


  (一)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叉称丘脑,是卵圆形灰质团块,内邻第三脑室。


  (二)后丘脑


  后丘脑丘脑的后端,中脑顶盖的上方,有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三)上丘脑


  上丘脑与嗅觉有关。位于中脑顶盖前区与间脑背侧的移行处,第三脑室顶部的周围,包括松果体等。


  (四)下丘脑


  下丘脑与内脏和内分泌活动有关。位于丘脑下沟以下,形成第三脑室侧壁下部,有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与垂体相连结)、*体。


  (五)底丘脑


  底丘脑丘脑的腹侧,是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渡区,内含丘脑底核、部分红核、黑质,与纹状体密节相关(锥体外系)。


  第五节 大脑


  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


  一、大脑半球的分叶


  (一)额叶


  在中央沟前方。有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


  (二)顶叶


  在中央沟后方,顶枕沟前方。有顶上小叶,顶下小叶,中央后回。


  (三)颞叶


  在外侧沟下方。有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


  (四)枕叶


  在顶枕沟后方。


  (五)岛叶


  在外侧沟深处,被额、顶、颞叶所覆盖。


  二、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一)额叶


  1.中央前回及旁中央小叶前部(4、6区)


  功能 第1躯体运动区。管理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接受部分对侧深感觉的投射。


  损伤症状 一侧损伤,出现对侧肢体硬瘫和部分深感觉障碍。


  2.额中回后部(8区)


  功能 书写中枢(优势半球)。


  损伤症状 失写症。手能运动,但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障碍。


  3.额下回后部(44、45区)也称Broca区


  功能 运动性语言中枢或说话中枢(优势半球)。


  损伤症状 运动性失语。能发声,但不能组成语言。


  (二)顶叶


  1.中央后回(3、1、2区)


  功能 第1躯体感觉区。接受对侧半身深、浅感觉的投射。


  损伤症状 一侧损伤,对侧肢体深、浅感觉障碍。


  2.角回(39区)


  功能 视觉性语言中枢或阅读中枢(优势半球)。


  损伤症状 失读症。有视觉,但不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


  3.缘上回


  功能 运用中枢。


  损伤症状 失用症。不能做穿衣解扣等精细动作。


  (三)颞叶


  1.颞上回后部(22区)


  功能 感觉性语言中枢或听话中枢(优势半球)。


  损伤症状 感觉性失语。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2.颞横回(41、42区)


  功能 听中枢。


  损伤症状 一侧损伤,听觉障碍不明显。


  (四)枕叶


  距状裂两岸皮质(17区)。


  功能 视觉中枢。


  损伤症状 一侧损伤,出现双眼同向偏盲。


  第六节 传导通路


  一、视觉传导通路


  (一)路径


  (二)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


  1.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全盲。


  2.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3.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同侧视野鼻侧偏盲。


  4.一侧视束(视辐射、视区皮质)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二、运动传导路


  (一)组成


  



2016年成人<a href='https://www.wddqw.com/c_106.html' target='_blank'>高考</a><a href='https://www.wddqw.com/c_111.html' target='_blank'>医学</a>综合第一部分第十二章考点

  (二)行程


  1.锥体系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分别称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


  2.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由纹状体系及小脑系组成。它们传导冲动一般不引起一个意识动作,主要是调节肌张力、肌协调及平衡等。


  (三)损伤表现


  锥体系的任何部位损伤都可引起其支配区的随意运动障碍,即瘫痪。


  (四)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


  1.上运动神经元 为位于大脑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构成的锥体束。


  2.下运动神经元 为脑神经运动核(一般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或脊髓前角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脑神经或脊神经。


  3.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区别


  第七节 脑、脊髓的被膜和血管


  一、脑、脊髓的三层被膜


  脑、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为硬膜、蛛网膜、软膜。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一窄腔,称硬膜外腔。腔隙内除有脊神经根通过外,还有静脉丛、淋巴管和脂肪组织,腔隙内呈负压。临床上可将麻 醉 药注入此腔隙行硬膜外麻醉,以阻断脊神经的传导。硬脊膜在椎间孔处移行于脊神经外膜。


  脊髓蛛网膜为半透明薄膜,它与软脊膜问有蛛网膜下隙(腔),内充满脑脊液,脊髓蛛网膜下隙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此隙下部常扩大为终池,临床腰穿及腰麻常在此进行。


  二、大脑动脉环(又称Wi11is环、脑底动脉环)


  1.组成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段、颈内动脉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吻合而成。


  2.位置位于脑底正中,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体。


  3.功能意义对维持脑的正常血供及调节局部血流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

  第二部分 生理学


  第一章 概 述


  生理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也就是说是以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但人体细胞大都不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细胞液)中,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主要作用为机体细胞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理化条件,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同时它又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产物,以保证代谢活动的顺序进行。内环境稳定是生物体自由生命的条件。


  机体需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内环境稳态有赖于其中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动中的相对稳定即动态平衡状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物质的浓度)通常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种恒定是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是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将导致人体某种病理状况,严重者可致死亡。


  第二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机体内各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功能活动的相互协调以及它们与外环境的统一,是通过机体内完善的调节系统实现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


  由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快、精确,效应短暂。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 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的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2.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5个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活动的完成有赖于反射弧的完整性。


  (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反射按其形成条件和反射弧的特点可分为两种类型:


  1.非条件反射 是先天遗传的,是生来固有的。反射弧是固定的、终生不变的,各级中枢均可完成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是个体出生后在一定条件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训练获得的,条件反射灵活多变,并需要高级中枢存在下才能完成。


  二、体液调节


  机体某些细胞能生成和分泌某种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作用于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对其活动进行调节。其特点是:反应速度较慢,不够精确,作用广泛而持久。


  (一)激素调节


  机体许多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各种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胞,对机体的功能进行调节的,称为激素调节。


  (二)神经一体液调节(神经分泌)


  神经调节在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而多数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也受神经支配和调节。所以体液因索常作为反射弧传出途径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辅助部分而发挥作用,形成神经一体液调节。


  (三)局部性体液调节(旁分泌)


  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可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邻近组织细胞的活动,称为局部性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器官、组织和细胞可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涉及的范围只限于该器官、组织和细胞,属于局部调节。


  第三节 人体功能的反馈控制系统


  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效应器活动的后果又回过头来作用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中枢,以调整神经或体液调节中枢的活动,这种联系称为反馈。换句话说,即受控部分将信息送回到控制部分,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一、负反馈


  负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使控制部分的作用减弱或停止。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是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


  二、正反馈


  正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它适于调节那些需要发动并尽快结束的生理过程,如排尿反射。


2018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章节考点复习【12-13】.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3r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