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人为什么要吃肉,十万个为什么三篇:为什么要对彗星“深度撞击”

副标题:十万个为什么三篇:为什么要对彗星“深度撞击”

时间:2024-10-02 14:4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在太阳系中,被人类探测器造访的彗星数量与行星数量差不多。其中绝大多数探测器都是从彗星附近飞过采集数据。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十万个为什么三篇:为什么要对彗星“深度撞击”。欢迎阅读参考!



  【为什么要对彗星“深度撞击”】

  在太阳系中,被人类探测器造访的彗星数量与行星数量差不多。其中绝大多数探测器都是从彗星附近飞过采集数据。但2005年“深度撞击”探测器则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它释放出的撞击体以10千米/秒的速度撞上长8千米、宽5千米的坦普尔1号彗星,扬起了其内部的物质,供探测器母船上的仪器研究。这一撞击在彗核上留下了一个直径100米的环形山。

  彗星是冰冻的物质,保存着太阳系诞生时的信息。“深度撞击”就想探知彗星的内部物质,来揭开彗星的形成之谜,并且认识太阳系的原始状态。另外,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彗星和小行星曾经为地球带来了水和有机物,甚至有可能开启了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因此它还有助于揭开生命起源之谜。“深度撞击”的另一个现实意义则是为将来积累经验。如果以后出现彗星碰撞地球的可能,人类就可以运用宇宙飞船去放置爆炸装置,从而改变彗星的运行轨道,以避免它对地球的危害。



  【为什么不同的飞机有的大翅膀“长”在前,有的“长”在后】

  飞机的主要部件包括机翼、机身、尾翼、发动机、起落架和操纵系统这几大部分。确定这些主要部件的数目、外形尺寸和相互间的位置,是飞机设计师在气动力布局设计时要做的工作,它是飞机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气动力布局决定了飞机的飞行性能,也决定了飞机(尤其是军用飞机)能否满足其使用要求和战术技术要求。

  在气动力布局中,最基本的是机翼和尾翼的选择与布置。机翼就是飞机的大翅膀,是飞机的主气动升力面,飞机能飞在空中,主要靠它产生升力。机翼后面的小翅膀叫尾翼,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是飞机的辅助升力面,起平衡稳定、控制飞行姿态的作用。

  机翼在前、水平尾翼在后的布局方式叫正常布局,也叫常规布局。正常布局被采用的时间最长,应用得也最广,不论是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都有这方面较多的设计和使用经验。这种布局还能同时较好地兼顾起飞、着陆等低速飞行性能和高速飞行性能,是一种比较成熟、均衡的布局形式。

  水平尾翼在前、机翼在后的布局方式叫鸭式布局。鸭式布局中前置的水平尾翼又称鸭翼,这也是该布局名称的来历。鸭式布局的飞机重心在机翼提供的升力作用点之前,因此会产生一个低头力矩,但前面的鸭翼产生的是正升力,这样可以配平这个低头力矩,在增加飞机升力的同时减小配平阻力。同时,鸭翼产生的涡流流过机翼时,能很好地增大飞机的升力。

  此外,鸭翼还会产生静不稳定性,可以使战斗机更快地改变飞行姿态。这些特点有利于改善飞机的机动性和高速飞行性能,因而鸭翼很适合军用飞机尤其是强调空战能力的战斗机。缺点是会影响飞机的操纵性。不过,使用主动控制技术后,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飞行控制的难题。法国的“阵风”、瑞典的JAS-39和中国的歼-10都是比较成功的鸭式布局战斗机。



  【黑洞是“太空中最自私的怪物”吗】

  “黑洞”这个名字,总是令人遐想联翩。那么,究竟什么是“黑洞”呢?

  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字“黑”,表明它不会向外界发射或反射任何光线,也不会发射或反射其他形式的电磁波—无论是波长最长的无线电波还是波长最短的γ射线。因此人们无法看见它,它绝对是“黑”的。第二个字“洞”,说的是任何东西只要一进入它的边界,就休想再溜出去了,它活像一个真正的“无底洞”。

  也许有人会想:假如我用一只超级巨大的探照灯对准黑洞照过去,像照妖镜照住“妖怪”那样,黑洞不就“现原形”了吗?错了!射向黑洞的光无论有多强,都会被黑洞全部“吞噬”,不会有一点反射。这个“无底洞”,照样还是那么“黑”。把这种奇特的天体称为“黑洞”,真是太妙了。黑洞并不是科学家在一夜之间突然想到的。早在1798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就根据牛顿建立的力学理论推测:“一个密度像地球、直径为太阳250倍的发光恒星,在其引力作用下,将不允许它的任何光线到达我们这里。”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先从宇宙飞船说起。宇宙飞船要摆脱地球的引力进入行星际空间,速度至少要达到11.2千米/秒,否则它就永远逃不出地球引力的控制。这11.2千米/秒的速度,就是任何物体从地球引力场中“逃逸”出去所需的最低速度,称为地球的“逃逸速度”。太阳的引力比地球引力强大得多,因此太阳表面的逃逸速度也要比地球的大得多,为618千米/秒。再进一步,要是一个天体的逃逸速度达到了光速,那么就连光线也不可能从它那里逃逸出去了。这样的天体就是黑洞,拉普拉斯所说的那个恒星便是生动的一例。光是宇宙间跑得最快的东西,既然连光都逃不出黑洞,那么其他一切东西也就休想逃出去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黑洞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如今,关于黑洞的更准确的说法是:“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它的基本特征是有一个封闭的边界,称为黑洞的‘视界’;外界的物质和辐射可以进入视界,视界内的东西却不能逃逸到外面去。”正因为黑洞如此“只进不出、贪得无厌”,所以才有了一个不雅的外号:“太空中最自私的怪物”。

  不过,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出乎人们意料,黑洞这个“怪物”,有时候竟然还十分“慷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霍金等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对黑洞作了更缜密的考察,结果发现黑洞会像“蒸发”那样稳定地往外发射粒子。考虑到这种“蒸发”,黑洞就不再是绝对“黑”的了。霍金还证明,每个黑洞都有一定的温度,而且质量越小的黑洞温度就越高,质量越大的黑洞,其温度反而越低。大黑洞的温度很低,蒸发也很微弱;小黑洞的温度很高,蒸发也很猛烈,类似剧烈的爆发。一个质量像太阳那么大的黑洞,大约需要1066(即“1”后面跟着66个“0”)年才能蒸发殆尽;但是质量和一颗小行星相当的小黑洞,竟然会在10-22(小数点后面21个“0”再跟上一个“1”)秒钟内就蒸发得干干净净!

十万个为什么三篇:为什么要对彗星“深度撞击”.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3r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