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历史教案5篇

时间:2023-03-11 00:1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高三上册历史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5341465268726103.jpg

1.高三上册历史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XX》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XX》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2.高三上册历史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3.高三上册历史教案 篇三


  一、知识目辬: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高三上册历史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平。

  (3)表现:采取无为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适应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三纲五常”。

  3.作用:

  (1)对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5.高三上册历史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3s6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