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试题,高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副标题:高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4-05-20 06:2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 导语】你正以凌厉的步伐迈进这段特别的岁月中。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张力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译。以下是©文档大全网高中频道为每一位高三的莘莘学子准备的《高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助你榜上有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第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世界古代文化有许多*之作,以下史料价值的是:

  A.《吉尔伽美什》B.《汉穆拉比法典》C.《罗摩衍那》D.《荷马史诗》

  2.以下各项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起了加速和促进作用的是:

  A.隶农制的产生B.*教成为国教

  C.马特采邑改革D.等级君主制形成

  3.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

  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4.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法不仅在拜占庭帝国长期实行,而且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

  采用,其主要原因是:

  A.拜占庭帝国统治者重视B.西欧封建国家适应罗马法

  C.当时的西欧只有罗马法D.罗马法内容丰富应用性强

  5.观察下列《中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表》,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于西方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峰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6.《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

  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7.太尉是秦朝军事长官,负责全*事事务。现存的古籍中没有任何记载秦始皇任命

  某人担任过此职位,故此推断是秦始皇亲自掌军权。秦始皇这么做是因为:

  A.没有合适的人选B.加强皇权的需要

  C.中央官制不成熟D.统一战争已结束

  8.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籯(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9.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两宋明清

  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D.完全实现了公平选拔官员

  10.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C.万物本源D.抗衡佛道

  11.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

  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统治的手段B.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C.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12.历某些时期,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被称为“大变革”。下列叙述中不能称为“大变

  革”的是:

  A.商周之际,属国变为封国B.春秋战国,分封变为郡县

  C.三国时代,统一走向*D.清末民初,*变为共和

  13.《大国崛起的奥秘——国家管控》中指出:“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

  *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

  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在这里想

  要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结束了中国的冷兵器时代D.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有面貌和状态

  14.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

  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B.信仰是否必要

  C.《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D.教会是否*

  15.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

  为此,他们都主张:

  A.*君主*,建立共和制B.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C.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16.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

  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17.巴黎的协和广场曾几度更名,见证了法国革命的曲折历史。1793年时它名为“革命广

  场”,1795年改名为“协和广场”,1826年又改名为“路易十六广场”,1830年最终定名为“协

  和广场”。将这些名称与下列历史时期相对应,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波旁王朝复辟时期②七月王朝时期③雅各宾派专政时期④督政府时期

  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18.下图曲线反映了16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对古代希腊*制度研究的人数变化情况。第二至

  第五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因素应该是:

  A.*与*思想的蜕变B.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

  C.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D.不同文艺流派的产生

  19.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

  “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D.说明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成果

  20.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

  —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旨在强调:

  A.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B.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C.欧洲在世界近代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中的历史进程

  21.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写道: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

  变化。这里的“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B.第三世界的国家力量开始崛起

  C.当前世界局势总体趋于紧张D.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

  22.如下图所示,二战前后国际经济体系(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这一变化认识不

  准确的是:

  

  A.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B.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C.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D.世界贸易从此进入了平等合作的轨道

  23.中国近代,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说“我们的国旗

  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这种“庇护”所依据的特权是:

  A.协定关税权B.自由传教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24.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

  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

  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5.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据此判

  断,梁启超会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军队装备先进,中*队装备落后B.日本加入列强行列,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C.日本实现了近代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D.日本是君主立宪国,中国是君主*国

  26.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

  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B.实行君主立宪的制度

  C.*清政府的统治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

  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籍贯人数的统计,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江苏浙江广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

  17515410877346312

  ①地理上的方便②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人们观念相对先进

  ③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8.一位学者对发生在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

  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位学者所说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9.20世纪20-40年代,中国革命的中心从珠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造成的直接因素有:

  A.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B.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C.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D.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30.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中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

  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

  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作者在此想要说明的是:

  A.文字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能客观地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

  以下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一项,多选不得分。

  31.根据西方植物学者调查,早期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人多六倍,而西方人

  荤食较多。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

  A.地理环境的不同B.生产方式的不同C.生活习俗的不同D.人种体质的不同

  32.明朝李贽在《史纳评要》中指出:“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

  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是:

  A.封建社会魏征善谏现象具有偶然性B.*君主的个人品质决定政治风气

  C.唐太宗与魏征是明君与忠臣的关系D.因遇到的是唐太宗,魏征才能进谏

  33.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

  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

  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阐述法国*的严重后果D.论证法国*对各国影响

  34.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3月6日出版

  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设计者用汉字“友”把画面切

  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

  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Nixon’sChinaOdyssey

  (尼克松的中国奥德赛之旅)。作者的设计意图是:

  A.尼克松的访华具有划时代意义

  B.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C.中美是可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

  D.中美层终于打破坚冰开始交往

  35.右图中柏林墙的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

  对此理解最为确切的是:

  A.西德与东德间战争频繁

  B.是反映冷战的标志

  C.是当年两大集团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与对抗的反思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学者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⑴文中所说“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你是否同意?请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5分)

  ⑵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5分)

  37.舌尖上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

  材料二:辣椒起源于新大陆的热带和*带地区,其种类繁多,栽培历史极其悠久。考古发现,在墨西哥中部一处距今约8000年的遗迹中,曾有一种野生辣椒的种子出土。细论起来,辣椒有5个主要的栽培品种,起源于三个不同的中心:墨西哥、亚马孙河流域以及秘鲁和玻利维亚。

  材料三:我国最早的辣椒记载见于明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称之为“番椒”,这可能因为辣椒是从海外传来,又与胡椒一样有辣味而适作调料。1621年刻版的《群芳谱•蔬谱》也载有:“椒……附录: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实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这两者是目前公认的中国辣椒最早记载。目前可以见到的中国最早食用辣椒的记载,是在康熙年间贵州“土苗用(辣椒)以代盐”。至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台湾府志》中,有台湾岛食用辣椒的记载。嘉庆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辣椒)以为蔬”了。

  材料四:辣椒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也有不同的说法,可以分为两派:一说辣椒经由西北丝绸之路从甘肃、陕西传入中国;其二,则认为辣椒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系,是从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最先传入的。但是,两派基本上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白己的说法。

  ——以上均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⑴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请你大致描述一下辣椒的传播路径。(3分)

  ⑵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为辣椒在15世纪和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注明历史背景(5分)

  ⑶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说法?请说明理由。(4分)

  38.上海与广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1844-1856年中国经由广州和上海与英国进出口贸易额货值表(美元)

  年份由英国进口的贸易额对英国出口的贸易额

  广州上海广州上海

  1844155000002500000179000002300000

  18506800000390000099000008000000

  185299000004600000650000011400000

  185340000003900000650000013300000

  185433000001100000600000011700000

  185536000003400000290000019900000

  1856910000061000008200000258000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4页

  注:表格以对英国贸易为比较依据,主要因为英国是19世纪中期对华贸易的主要国家,其进出口货值占各国对华进出口货值的70—90%。

  材料二:乾隆年间,国内沿海和长江沿岸各地往来上海的船只已数以千计。国内外运来的货物,一部分从上海直接运往苏州、杭州等地销售,大部分则等待转口贩运。这时的上海港,已经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至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华师大版拓展型教材《高中历史》第15课

  材料三:从内地到广州的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其运输方式主要为“人背马驮”,陆路运输平均每包生丝每200英里需纹银13两(6包生丝约重一吨),每百箱茶叶(约重一吨)运费为纹银12两。纹银一两约等于6先令2便士,该项费用可折合为生丝每吨运费约24镑,茶叶每吨运费约21镑。与这些运费率相比,同样的距离,如果经由水陆运输至上海,茶叶和生丝平均每吨运输费约14镑,其节约费率约35-40%。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四:经一次兵事,则租界繁盛一次。

  ——姚公鹤《上海夜话》

  ⑴从材料一的表格中可以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表格呈现出怎样的趋势?(6分)

  ⑵依据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请你综合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10分)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⑴“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6分)

  ⑵该“最完美的政治设计”是否适合17、18世纪的中国?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看法。(4分)

  ⑶文中所说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的是什么?(2分)

  40.文化与权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在整个历。不断出现通用语言,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纪世界是拉丁语,在西方几个世纪中是法语,……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是英语

  历,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使用的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都是或曾是帝国的语言,这些帝国曾积极促进其他民族使用它们的语言。权力分配的变化产生了语言使用的变化。在全世界,两个世纪以来英国和美国殖民的、商业的、工业的、科学的和财政的权力在高等教育、政府、贸易和技术方面留下了相当大的遗产。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历,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19世纪以欧洲殖*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和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推广到了当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欧洲殖*义已经结束,美国的霸权正在衰落。……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力的日益增长,正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

  ——以上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⑴材料中提及“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请以史实加以说明。(6分)

  ⑵19世纪以欧洲殖*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又是如何把西方文化推广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4分)

  ⑶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关于文化分布与权力分布关系的观点?(15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一、选择题:(30题,共75分)

  1.B2.C3.B4.D5.B

  6.D7.B8.B9.B10.C

  11.A12.C13.B14.A15.B

  16.A17.C18.A19.C20.C

  21.D22.D23.C24.D25.D

  26.A27.C28.D29.A30.A

  三分题3分1分1分0分

  31ABCD

  32BACD

  33BCDA

  34ACDB

  35DBCA

  二、非选择题:(5题,共75分)

  36.答到要点即可。(10分)

  ⑴同意。例如,刘邦建立西汉之初,看到秦*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没有实行分封而导致孤立无援。于是,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给予军政大权,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中央集权制度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发展,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其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西晋八王之乱等酌情给分)(5分)

  ⑵作用: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5分)

  37.有一定的开放性,答到要点即可。(12分)

  ⑴传播路径:起源于美洲,1493年辣椒传人西班牙,1548年传到英国,至16世纪中叶辣椒已经风靡整个欧洲;旋即,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把辣椒传入了印度,明朝末年引入中国,17世纪辣椒传入东南亚各国。(大致时间即可)(3分)

  ⑵15世纪传播的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殖民者将辣椒带回了欧洲。

  17世纪传播的历史背景:随着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的侵略,他们也将辣椒带到了东南亚。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辣椒也随之传入。(5分)

  ⑶是否同意均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在此列出:不同意。(1分)理由:材料三中已经有确切证据(原始材料)可以证明,辣椒直到康熙年间才有食用记录,所以,不可能与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有关。(3分)

  38.有一定的开放性,答到要点即可。(16分)

  ⑴历史信息:1844年,广州仍是对外贸易的中心。1852年开始,上海对英国的出口额远大于同期的广州,从进出口贸易总额来看上海也大于广州。到1856年为止,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总额与1844年相比反而减少;中国对英国的商品输出总额则增加了13,800,000美元。(4分)

  趋势:19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已经取代广州,成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2分)

  ⑵原因:①与广州相比,上海具有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减少了运输成本,扩大商业利益。上海地处长江流域下游,在道光年间,已经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前,由于闭关锁国,广州是的对外贸易的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五口通商之一。)②上海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利于商人利益的维护。上海开埠以后,1845年,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英美法等国相继开设租界。1853年响应太平天国运动的小刀会起义爆发,造成了租界内的华洋杂居,英美法等建立了工部局等机构,租界成为“国中之国”。在中国经常发生的对外战争和内部战乱时期,租界*往往宣布中立,使租界免受战争威胁,为上海商贸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安稳的投资贸易环境。③国际背景: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10分)

  39.答到要点即可。(12分)

  ⑴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2分)如何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君主变为虚君。(4分)

  ⑵不适合。(1分)说明:中国处于*时代,封建思想顽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不具有实行这种设计的社会基础。(3分)

  ⑶指的是美国没有君主*的历史传统。(2分)

  40.第1、2问答到要点即可。本题开放,视考生的答题角度及合理程度赋分。只做简单的表态,不提供史实依据,或者史论之间不具有逻辑联系的,不给分。(25分)

  ⑴进入帝国时代以后,罗马人继续对外扩张,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古代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古代罗马国家在不断扩大疆域的同时,也随之逐渐完善了治国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提及*教为国教等内容,酌情给分)(6分)

  ⑵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欧洲殖*义遍及世界各地(1分);殖*义表现形式为武力侵略(殖民扩张,侵略战争)、商贸往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传教士的活动、租界示范及不平等条约等,在给被侵略地区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对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任意两点给3分)。

  ⑶如何看待:(15分)

  观点: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文化的分布是软权力(精神文明)和硬权力(物质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的分布根植于物质上的胜利和影响。

  论述:分别以古罗马时期、19世纪欧洲殖*义、20世纪美国霸权、现代非西方社会权力四个时期的特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高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50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