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素材摘抄 名人_中考议论文素材:关于“奉献”的典型论据

副标题:中考议论文素材:关于“奉献”的典型论据

时间:2023-11-23 13:33: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陶朱公与李嘉诚

——致富不忘公益

古代的陶朱公在 19 年间经营利润“数致千金”,但每次,他都把它分散给那些需要资助的人,他曾用钱资助过勾践,也资助过田成子,对他来说,赚钱不是最终目的,他只想利用赚来的钱有所作为。现代的李嘉诚,在巨富之后,时刻关注着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从不吝啬解囊。 1980 年起,他又以极大的热忱和精力投入到汕头大学的创办中,不惜花费 5? 郾 7 亿港元的巨资,要为潮汕地区兴建第一座学府,并立志要把它建设成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高等学府。为此,他亲力亲为,殚精竭虑,从最初的图纸设计到后来的师资配备,无不一一过问。他曾说:“汕大在我心目中的位置,甚于其他一切事业。”对于曾经因贫困而不得不中断学业并走上经商之道的李嘉诚来说,汕大的创立,不啻是圆了他当日求学的一个梦,而当他积毕生的心血以报效桑梓,当他智慧地运用他的成功之果服务于华夏的子孙后代的时候,人们不难从这一系列的举止中窥察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命意义。

女工程师的奉献故事

——奉献就是时刻想着国家

我国女工程师沈璐利用业余时间,研究了制造人工彩色石英砂的配方和工艺。由于该发明在产品成本、生产能耗及产品性能、色彩、品种上都突破了以往指标,因此获得日内瓦第 15 届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的铜牌奖。当时一些外商急于和她签订意向合同书,法国、英国的一些公司也要用高价购买专利,但是沈璐想到我国的贫穷地区急需这种技术,便断然予以拒绝。回国后,她到贫困地区推广她发明的技术和工艺,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捐赠稿费

——一切为了文艺事业

我国文学家茅盾先生日常生活简朴,他把稿费省下来,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解放前他曾以稿费支援过贫病交加的进步作家。 1957 年,桐乡县创办《桐乡文艺》,因缺少经费,他立刻赠款 300 元。 1958 年,故乡创办一所民办中学,他闻讯后资助 500 元…… 1981 年 3 月,茅盾的病情恶化,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即让孩子笔录口述遗书二则。其中一则写道:“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 25 万元捐献给作协……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胡耀邦同志在致茅盾同志悼词中称赞: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始终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笔为人民服务。

叶圣陶三易遗嘱

——奉献最后一点光

叶圣陶老人的遗嘱,全文不过 130 个字,然而却写了三次。第一次写于老人重病之时的 1979 年 12 月 11 日,老人嘱咐家人丧事从俭,只“在《人民日报》自费登个广告,告知相识的人,说我跟他们永别了”。第二次是在 1980 年 12 月 21 日,老人补写遗嘱 , 写道:“非但不要开追悼会,别的什么会也不要开。像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为我开无论什么会都是不适宜的。”第三次是在 1984 年 2 月 12 日,老人再次补充遗嘱,表示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 ( 北京医院按照老人的遗愿将老人的遗体作了解剖 ) 。

短短遗嘱,数年而成,两次增补,发人深思。

捐赠财物,为公奉献

——“富贵于我如浮云”

徐悲鸿逝世前捐赠了毕生珍藏的文物。

郑振铎捐赠了毕生珍藏的 7 万多册善本典籍。

巴金捐款数万元并献出他珍藏的现代文学史料以充实现代文学馆。

范曾将在日本举行书画展览所得的 120 万人民币全部捐献给国家,作为建设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大楼之用。

纺织女工杜芸芸,将本该归她所有的 10 多万遗产交给国家,支援建设。

上述捐赠,表现了他们“富贵于我如浮云”,一心为国为人民的崇高精神和可贵品德。

一片赤子助学情

——奉献教育,功在千秋

邵逸夫是香港影视豪富,资产超过 120 亿港元,名列香港十大超级豪富榜首。但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饮誉海内外。据统计, 1985 年以来,他为公益事业大解善囊,到 1996 年已捐赠 10 亿元。其中,他为我国内地 80 多所大学和 160 所中小学捐赠 236 个项目,总数高达 8 亿元之多。他说:“内地与外国不同,教育不普及,很多人想读书没有好的先生。我同北京的教育部门商量过,主要捐赠给北京、东北、华中、华东、西南、西北的师范大学……一个先生可以教 50 名学生, 10 个先生可以教 500 名学生,这样的作用就大了。”

邓拓万金救古画

——奉献是不计个人得失

1961 年的一天,邓拓在荣宝斋看到一幅潇湘竹石图卷,画末题有“轼为莘老作”五字。这幅画是一位四川老人的祖传珍宝,说出自苏东坡的手笔,可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不是东坡的真迹,因此国家收藏部门没有收藏。

为了不使国家文物流失,邓拓同志把自己若干幅藏画卖给店里,凑足上万元钱,把那幅古画买了下来。他从故宫藏画的记录中,查出了这幅画的有关记载,逐字逐句与画面核对,经过半年的精心研究,他终于作出结论:潇湘竹石图确是苏东坡的真迹,而不是伪作。一幅将近千年的珍贵作品,辗转流传,终于被邓拓抢救保存下来。

1964 年,邓拓将个人所收藏的古画 154 件无偿地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包括他花万元巨款收购、积半年辛劳鉴定的这幅古画。

夫妻同做无偿献血标兵

——力所能及奉献社会

1997 年 10 月 29 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张金泉、宋安琳夫妻双双荣获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的金杯。

张金泉是北京地铁总公司的一名普通干部,到 1997 年 10 月为止,他共无偿献血 19 次、 3800 毫升,义务献血 15 次、 3000 毫升。宋安琳是北京拖拉机公司医务室大夫,目前她已无偿献血 26 次、 5200 毫升,义务献血 13 次、 2600 毫升。

说起丈夫何以“落后”,宋安琳解释道:“那是 1990 年 12 月 16 日深夜,他在回家途中被劫匪打伤了头部,做了两次开颅手术,植入一块有机玻璃,过了好一段时间才彻底痊愈。”

夫妇俩每次献完血后,好好地休息一下午,第二天什么事也没有,照常上班。无偿献血,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

——该奉献时决不吝惜

陈嘉庚是侨居新加坡的一位大实业家,爱国华侨领袖。他一生致力于兴实业办教育。他认为“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他看到办学是关系到祖国兴衰存亡的大事,就把办企业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办学。据统计,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合 1? 郾 5 亿元。 1929 年因经济危机,他的企业也亏损了,不得不向银行借贷,尽管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计地维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费用。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衣服破了一补再补,伙食也是能省则省。他认为:“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惜,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献身真理的科学

——需要牺牲时决不退缩

众所周知,科学家布鲁诺曾因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但是,历因献身科学、坚持真理而被烧死者,绝非布鲁诺一人。

古罗马女数学家希帕蒂娅因协助父亲完成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修订与评注,誉满天下。公元 391 年,昏庸的罗马皇帝下令禁止异教,不准传播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希帕蒂娅置之不理。一天,一群暴徒奉主教之命,拦住了希帕蒂娅,他们拔她的头发,割她身上的肉,并在街头架起大火,问她:“你要数学,还是要命 ? ”希帕蒂娅冷静回答:“数学!”于是,他们将她投进了火中。

16 世纪,西班牙青年科学家塞尔维特提出血液小循环说,与教会所宣扬的“血液产生于肝脏,存在于静脉”的观点完全对立。因此,他被逮捕,受尽严刑拷打而毫不畏惧,表示愿为真理而死。是年 10 月的一天,他被押到广场,绑在柱上,脖子上套着浸过硫磺的花环。神父最后一次问他:“愿不愿放弃自己的学说 ? ”他默默摇头,终于被烈火吞没。

如烛的法拉第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一生勤奋,对实用电学的三大分支都做出了贡献,并在晚年写成《电学的实验研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科学遗产。他希望自己:“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拜伦为希腊捐躯

——为自由奉献一切

拜伦是19世纪英国大诗人。 1823 年 7 月,为了帮助希腊人民起来反对土耳其压迫,要求独立,拜伦带了大量的武器弹药、马匹和西班牙金币,毅然参军,来到希腊。在希腊,他把希腊人民争取独立的事业完全当成自己的事业,俨然一个执剑将军似的工作起来,他被荐举接受了总督的称号,和希腊领袖们进行会谈,参与组织防御和准备进攻的活动。他在戎马倥偬中还写了许多战斗诗篇,鼓舞人们的斗志。由于过度操劳,他病倒了。在病重期间,他仍反复地呓语着:“前进,前进 ! ”而他临终时说的话是:“我已经把自己的时间、资财和健康全部献给了它——现在把生命也献给了它 ! 希腊,希腊,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 ”

拜伦为希腊人民倒下了,但诗人的名字永远刻在希腊人民的心中,希腊人民在英国海顿公园里,为诗人树立了一座雕像,以纪念他的献身精神。

“提灯女郎”南丁格尔

——爱心使她奉献一生

19 世纪中叶的英国,护士地位低下,从事这一行者皆为穷家女孩。而当时的护理技术非常落后,护理工作极不科学。出身名门的南丁格尔决心以身作则,改变这一现状,自愿当了一名护士。当时,英、俄正在克里米亚开战,南丁格尔亲自奔赴前线。在她到来之前,伤员吃着发霉的面包,穿着血迹斑斑的衣裤,医护工作十分恶劣。她来后,替伤员一一清洗、消毒、包扎,按时换药,改善伙食。她经常跪在地上擦洗地板,洗涤带血的衣裤。她每天晚上都要提一盏油灯,在4公里的巡诊线上,挨个查看伤员病情,给伤员唱歌,送去安抚和爱心,从无间断。为此,她经常工作 20 小时以上,累得头发掉光仍坚持不懈。由于她的努力,伤员的死亡率从 60 %降为 0? 郾 3 %。后来,直到英、俄停战,最后一名士兵离开战场,她才回到家乡。回国后,她又把英国人民为奖励她而募捐的 5 万英镑如数拿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并著书立说,为现代护理学的创立做出了惊人贡献。

有鉴于此,世界红十字会在她逝世后,将她的生日—— 5 月 12 日定为“国际护士节”。英国人民为她立起了手持油灯的巨型铜像,“提灯女郎”南丁格尔被称为“英国历最伟大的女人”。

马克思学习普罗米修斯

——为人类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进入大学后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神。他出于对人类的同情,为使人类免遭毁灭,把天火偷来送给人类,并把科学艺术和医药等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类从此能够战胜危难,并变得文明起来,他因此而惹怒了众神宙斯,宙斯用铁镣把他铐锁起来,钉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但他宁受折磨,坚强不屈,对奉命来逼降的神使赫耳墨斯说:“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你奴隶般的命运;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精神,称他为“哲学的日历中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八名志愿者接种我国第一支艾滋病疫苗

——甘做疫苗接种者是对人类健康的奉献

2005 年 3 月 12 日上午,中国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首次进行人体试验,首批 8 名志愿者在广西接受艾滋病疫苗注射。

据央视国际消息,研究机构为这次试验共招募了 49 名志愿者,最后一次体检合格后,研究人员从中选出首批 8 名志愿者,正式接受艾滋病疫苗注射,他们将在注射疫苗后接受 180 天的跟踪观察。

据了解, 2004 年 11 月 25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正式批准由长春百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大学疫苗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自行研制的复合型艾滋病疫苗进入一期临床研究。这次艾滋病疫苗一期临床研究的人体试验时间为 14 个月,分成 8 组进行。

中国南极考察队登上南极冰盖北高点

——献身科学考察事业是对人类的奉献

2005 年 1 月 9 日 22 时 15 分,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考队 12 名队员登上了卫星遥测标识的南极内陆冰盖冰穹 A 的“北高点”。这是人类首次抵达南极冰盖冰穹 A 核心区域。

“冰穹 A 的科考意义非常大。”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魏文良说,“由于这里是冰盖点,比较完善地记录了历史气候和气象情况,是研究解释地球几十万年前的气象、气候的地形,可以为预测未来的地球气候状况提供依据。”

2004 年 10 月 25 日,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航奔赴南极,共有队员和船员 146 人。在从南极中山站向冰穹 A 行进的 1200 多公里的行程中,中国科考队员们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冰穹 A 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

第 21 次南极考察队中的 17 名越冬队员留在了中山站,即将开始艰苦而漫长的南极极夜生活。他们将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在中山站开展气象、生态、极光等项目的科学研究。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奉献精神

——为了祖国的航天科研他们无怨无悔

当年“两弹一星”的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以核工业、航天工业部门和中国科学院为主以外,先后有 26 个部委和 20 个省、市、自治区,包括 1000 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精兵强将参加会战,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十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第一颗卫星发射时,动用了全国 60 %的通信线路,仅守卫通信线路的群众就达 60 万人。掀开中国航天史新篇章的载人航天工程更是离不开协作和奉献。

45 年风雨,弹指一挥间。一代一代青春的身影走过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走过冰冷潮湿的沼泽野岭,走过寂寞孤独的实验室,走过与生命之神较量的惊心动魄的试验场。

在酒泉发射中心附近,有一个烈士陵园, 600 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英灵在土地中安睡。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 24 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有看见自己的努力飞上蓝天、飞向太空。

航天科研事关国家秘密和安全。当年,到罗布泊是一项“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神秘事业。有一对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隐瞒着出发了。当来到这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彼此的目标是一致的。意外和惊喜不言而喻。张爱萍将军听说这个动人的故事后说:“就把它叫夫妻树吧。”杨利伟一家人就一直不知道杨执行的真正任务,儿子杨宁康也不知道爸爸究竟在哪里,在首飞太空的半年前,他还在作文中写到:爸爸的工作太忙了,很难见到他一面,好在我手中有爸爸一张照片,看到照片上爸爸的雄姿,我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钟南山,一个让 13 亿人为之感动的名字

——奉献守卫了亿万人的生命安全

钟南山,一个说起来让 13 亿中国百姓都为之感动的名字。在 2003 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2003 年 2 月,钟南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这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这位在天冷时要把听诊器焐热了才给病人诊听的仁爱长者,当致命的疫病袭来时,毅然挑起重担,站到了抗击病魔的第一线。他日夜为寻找病源和治疗方法奔波。 2 月 18 日下午 6 时,已整整 38 小时没有合过眼的钟南山终于因过度劳累病倒了。然而,他仅仅在家休息了两天,一退烧马上又投入工作。

2 月 18 日,北京有关权威部门发布消息:引起广东非典型肺炎的元凶是“衣原体”。而钟南山坚持认为不能盲从这一结论。实践证明,钟南山据理力争是有科学根据的。 4 月初,由钟南山牵头的广州和香港专家的合作取得突破:初步认定,冠状病毒是本次非典的重要病源! 4 月 16 日,世卫组织正式宣布: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

非典谣传四起之际,钟南山郑重宣称:非典型肺炎“可防、可控、可治”,赢得了人们的信赖。 4 月,有些人一再宣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钟南山以科学的态度提出“遏制论”,为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徐本禹:赴西部支教的大学生

——将青春奉献给社会应是每个大学生的理想

当初奔赴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 22 岁的徐本禹只为“喜欢教那些孩子”,为此他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

徐本禹说:“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着。”正因为感动,徐本禹去了,正因为徐本禹去了,大方县的为民小学和大石小学变了。

徐本禹曾经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作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许多学生眼泪夺眶而出。

在得到很多支持和资助后,徐本禹仍然是那个记着“我娘讲的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的山东农村小伙子。他会哭,会笑,会痛苦,也像许多男生一样为失恋而烦恼。徐本禹说,一根火柴本来只是为了能发出自己的一点亮光,但它点燃了整个天空,可火柴还是那根火柴。

2004 年 7 月 11 日,一篇题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出现在因特网上的“天涯论坛”上,内容是关于一个学生到西部农村支教的故事。后来几个月间,几十万人点击了它,几千人发跟帖,还惊动了一位省委书记,改变了几百名孩子的命运。那个支教者就是徐本禹。

田世国:为母亲捐献肾脏

——亲人之间需要爱的奉献

“子女给父母捐肾,田世国是我见过的惟一一例。”朱教授说。当时,朱教授很担心争相捐肾的田氏兄妹会临时打退堂鼓。

2004 年 9 月 30 日,身患尿毒症的田世国的母亲,在手术后一分钟顺利排尿。只是她至今也不知道,那个肾来自于她做律师的大儿子。“她是我老娘,我这么大块头给她捐个肾怎么不行?我也咨询了专家,手术对我的健康不会有大的影响。”田世国说,他现在也为人父了,能深深体会“父母惟其疾之忧”。

田世国说:“我们家的母爱和父爱跟中国千万个家庭一样,都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没有轰轰烈烈的大笔狂书。但是这还不够吗?”

因为害怕母亲知道真相后心里有负担,田世国兄妹一直瞒着她。“我妈总是替我们着想,生怕老了给儿女添麻烦。得了这个病以后,她知道会花很多钱,就把自己锁在房子里等死。如果知道换的是我的肾,还不知道我妈怎么想呢。”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捐肾救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牛玉儒:老百姓有权敲响这面鼓

——当政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1998 年,一场大雨使包头市东河区一个居民小区的两排民房地基下沉,十几户居民人心惶惶,情急之下给牛玉儒市长打了电话求助。牛玉儒立即派出 5 人督查小组,要求有关部门无论想什么办法,都必须彻底解决这十几户居民的困难,“直到他们满意为止”。有关部门迅速出动,加固地基、清理污水,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居民们非常感动:“一个 200 万人口的市长,他有多少事要忙 ? 想不到对咱老百姓一件小事却如此上心。”

第二年,牛玉儒到东河办事处调研时,仍然记挂着这件事,专门又问:“群众去年打电话反映的事情解决了没有 ? ”听到结果后,他开玩笑说:“咱们是当官的,许多事情对咱们来讲是件小事,举手之劳就可解决。对老百姓来说,却都是很难很难的大事,我们当干部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经他提议,市政府当年 10 月开通了“政府热线 12345 ”和“市长邮箱”。在热线正式开通的新闻发布会上,牛玉儒与分管副市长郑重:“政府热线是老百姓的一面鼓,人民群众 24 小时随时有权敲响这面鼓 ! ”

阿尔丁广场西侧就是包钢宿舍,上夜班的工人只有晚上 8 点到 11 点 3 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然而一到夜里,附近卡拉 OK 的高音喇叭和烧烤摊的叫卖声吵得他们根本无法休息。焦化厂的工人们找到厂长索德那木,请他向上面反映反映。一天晚上 8 点,索德那木拨通了“ 12345 ”,要求与市长直接通话,电话立即转到了牛玉儒办公室。索德那木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气鼓鼓地反映了夜市扰民的情况后说:“这件事关系到工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息不好要出事故的呀 ! ”牛市长听完后立即表示:“请工人们放心,这件事我立即找文化局和城管局处理。”结果一周不到,所有夜市摊位撤得一个不剩。

语言学大师吕叔湘

——文化事业也需要奉献精神

我国有 1000 多年的辞书史,但过去的辞书解释的对象是古书,解释的语言是文言文。 1955 年,国务院要求编辑一部以普通话为诠释对象、以普通话来进行注释的现代汉语词典。吕老秘书张伯江说:“吕先生主编这部《现代汉语词典》的时候,干的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我们现在翻看这本词典,想不出当时有多困难。”

吕老在一次讲话中曾说:“要编好一本辞典,就要收集大量资料。比如编《现汉》,就收集了上百万张卡片的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综合,工作相当繁杂。”

作为《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的主编,吕先生写过一个很长很细的《编写细则》。他在这份《编写细则》中,对于辞书的性质、对象、注音、收词、举例、释义等进行了界定,直接体现了这部辞书的编写思想,为《现汉》日后的精雕细琢搭好了框架,奠定了基础。

1985 年初,吕老在《中国青年报》上连载了他的文章《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文章共分为“汉语和汉字”、“语言文字的演变”、“语文改革运动”等几方面,洋洋万言。文章是老吕自己主动给寄去的。他觉得该和青年人谈谈这个问题。

张伯江说:“社会责任感是吕老一生中最闪亮的品质。在我的印象中,他晚年把一半精力用于跟中小学教育有关的社会活动。他是那种既做学问又为大众服务的人。说他是人民的语言学家一点不过。”

森林女神徐凤翔

——奉献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

徐凤翔教授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认作是一位“奇女子”,甚至“另类人”。她曾身为南京林学院教师,而于 1978 年她 47 岁那年自愿要求进藏,在林芝农牧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在藏18年,她从“小木屋”起步,创建了“高原生态研究所”。在西藏农牧学院时,她多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沿途的艰难困苦对于一位年已 52 岁的女性来说,可想而知。她笑说若从事业角度看来,纵使天堂伊甸园也难比墨脱这地方;但若论行路之难,通往墨脱之路则无异于炼狱。她计算过附身蚂蟥的数字,有一天是创下了纪录,计有 400 条之多。加上蚊子飞虫一路叮咬,叮咬处红肿发炎,到达墨脱时我们的女科学家已是面目全非。

就这样,她以进入“老太太”的年纪,往返喜马拉雅,远行藏北、阿里,六渡“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几乎考察过西藏全部典型的植被地区。她从专业范围的本底调查,提出了很多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建议,成为生态保护、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的布道者。西藏人民敬佩地赠予了她“辛娜卓嘎”——森林女神的美誉。

印度特雷萨修女

——奉献社会是崇高的追求

印度特雷萨修女 1910 年生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马其顿。 12 岁萌生做修女的愿望, 18 岁远赴印度受训成为修女, 27 岁发终身誓愿并升任女修道院院长。 38 岁开始了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穷人服务的生涯,所服侍者均为赤贫的人……在她的心目中,穷人比富人更需要尊严,穷人在价值的等级中,至高无上。 40 岁建立“仁爱传教修女会”。获得过多个国际性奖项, 1979 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她一生追求财富以外的价值,博爱,执著,微小。对大人物和小人物有同等强烈的吸引力,其追随者遍布世界各地。

有一天特雷萨修女外出归来,在加尔各答的街头看见一个印度穷人斜躺在马路边。忙碌了一天的修女这时已经疲惫不堪,她既想背起这个人到修会去疗救,又感觉到自己此时有些力不从心。意念一闪即过。她回到修会叫了几位修女,可是当她们返回到马路边寻找那个人时,却发现只剩下一件破烂的外套。面对这件褴褛不堪的外衣,特雷萨修女跪下来,泪流满面……

在特雷萨修女向教廷呈交创立“仁爱会”的申请后,教廷派下来一位神父到印度负责调查事宜。在这位调查者看来,社会上各种慈善机构林林总总,还有必要再多一个什么“仁爱会”吗?这位调查者来到了特雷萨修女的“慈善基地”,他惊呆了。所有的修女和工作人员都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竟然没有专人负责接待这位上宾!最后只能由他“自报家门”,特雷萨修女安排开手头紧要的工作,与调查者席地而坐商谈创会事项。

特雷萨修女双眸注视着前方,淡淡地像是自言自语:“我们需要创办仁爱会,来帮助这些无依无靠的穷困病人!”调查者想谛听修女陈述创办理由,示意她说下去。可是他发现修女的神态依然如故,两眼直视前方,果断坚定地重复了刚才这句话。这位神父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玉成仁爱会的创建工作!

中国建筑之魂——梁思成与林徽因

——奉献能挽救和塑造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

北京解放前,两名解放军干部悄悄来到梁家,向梁思成请教,一旦大军被迫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要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这对以中国古建筑为第二生命的夫妻激动得热泪盈眶。北京解放后,梁思成提出,北京应该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应保存北京故都紫禁城的面貌、旧城内新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三层等。当有人要拆掉城墙时,林徽因争论说:“你们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造,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为了抢救古迹,梁思成曾声嘶力竭地告诉大家,城墙里面是七百年的“填泥”,坚硬如石,有一千两百吨重,用二十节车花八十五年才运得完。他在尽可能保存古迹的前提下,设计了天安门广场。林徽因 1955 年病故,梁思成 1972 年亡故……他们曾因“复古主义”而被批判、被折磨、被羞辱,然而他们死后,又被赞扬、被认可、被怀念。

林徽因是一位在历享有盛名,凤毛麟角的女建筑学家。她一生深爱建筑学。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奉献出毕生的精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她抱病与梁思成设计了国徽,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难能可贵的是她在被病魔折磨得卧床不起时,一听到北京景泰蓝制作即将灭绝时,不畏病魔缠身,挣扎着亲临景泰蓝工厂考察了解情况,重新设计创制了景泰蓝,才使我国的这一重大艺术品工艺得以保存下来。她的敬业精神是可贵而崇高的。

巴金:“我愿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奉献是超越自我生命价值的途径

不论在创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巴金对祖国、对人民、对读者充满了爱,他把这种无私的爱化作了实际的行动。多年以来,这位文化巨匠只求奉献,不问索取,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迸发出燃烧的生命激情。

巴金对自己很吝啬,对社会却很慷慨。在他的倡议下,由作家们自己筹建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还捐献了 20 万元稿费和 300 万日元奖金。但他却反对用自己名义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文学馆里的巴金文库,是巴金从自己的藏书中一本本亲自选出来,共 7700 件收藏品先后分 11 次寄去。为了表达对这位文学大师的崇敬和感激,文学馆的大门上特地安装了铸有巴金手印的把手,让人们按着他的手印走进这座文学殿堂。巴老百岁诞辰之际,他的家乡成都举行了一个大型研讨会。大家讨论最多的是:恢复重建几十年前遭到破坏的巴金故居。然而,巴老亲属表示,虽然这也是自己多年的心愿,但却违背了巴老的意愿。巴老说,“我要像一根火柴,给一些人带来光与热,自己却卑微地毁去”;“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就是一位人民作家对生命价值的诠释。



中考论文素材:关于“奉献”的典型论据.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51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