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江西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汇编 篇一
展现经典之美,赋能创意产业,要注重原创。原创性是创意产业能否行稳致远的重要因素。如果创意产业只是在重复甚至抄袭国际上过时或正火热的元素,而没有沉入到本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中去挖掘,肯定行而不远。经典画作内含的文化意蕴,能够给设计师带来不同的设计思维,打开想象的广度与深度。好好挖掘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重构,我们就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底蕴的设计作品,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创意的华美乐章。
展现经典之美,赋能创意产业,要注重时尚。时尚性不是简单的流行,而是各个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与碰撞,具有引领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魅力在国际舞台上也与日俱增,东方元素在时尚设计中运用得越来越多。把握时代审美心理和流行趋势,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新,我们就能在世界叫响中国设计,甚至以东方审美引领时尚潮流。
展现经典之美,赋能创意产业,要注重个性。个性化不是天马行空,也不是故弄玄虚的标新立异,而是在生活化基础上的创意巧思。这个“巧”,是设计师在其作品中独具慧眼与独特个性的综合体现。要想达到这一高度,就离不开设计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作品的深刻理解。从历史背景入手,全方位了解古人画作的创作年代、生活习俗、表现手法、审美理念等,然后再对照现代审美、现代潮流,创作出契合当下生活的设计作品,这既是古为今用的推陈出新,又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更是融合中国传统与个人才能的创新性发展。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国的经典绘画作品中有太多可供挖掘的资源与素材,且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只要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当代生活的风尚和文化传统的血脉融合起来,我们就能创造更多创意丰富、制作考究的精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2023年江西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汇编 篇二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资金压力。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压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资金压力占有较大比重。要让企业活力倍增,就必须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杠杆的作用,降低企业资金压力。针对此,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对外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这为企业增加流动资金,缓解资金压力,减轻办税负担打开了“新窗口”。例如,其中明确了在今年10月份预缴申报时,允许企业多享受一个季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以“减税”来加持企业发展,播撒政策的“及时雨”,必将进一步实现惠企助企,同时还能激发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当前世界经济运行压力较大,由此带来的市场波动及生产成本上涨,给一些企业生产运行造成了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要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盯紧各类市场主体,解决好其在发展壮大过程当中遇到的产业链供应链等堵点、难点问题。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通过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成功保持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夯实了根基,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此,各地还要紧紧抓好产业链供应链这个着力点,切实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循环,稳住生产、守好优势,不断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
助企纾困与激活动力并举,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从实践来看,市场主体是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的有力支撑。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市场活力和企业发展动力不断得到巩固与加强。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针对企业当前遇到的各类困难,必须采取助企纾困与激活动力并举的方式,为企业“减负赋能”。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公平竞争,不断催生新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企业要抓住战略机遇,加快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融合运用,激活自身新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只要市场企业双向发力,“输血”“造血”双管齐下,就能打开发展新局面。
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挑战,只要坚持惠企助企、精准发力,就能使市场主体更加活跃,不仅“留得青山”,而且“青山常在”,从而开创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3.2023年江西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汇编 篇三
在思想上树牢“保护”的意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灿若星河,它们记载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保护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文化的根、民族的魂、历史的源。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树得不牢,随意拆除、违规建设等行为,对城乡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风貌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被誉为“远东第一火车站”的济南老火车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瑰宝,却因为容量不足被拆除,成了中国文物保护永远的遗憾。文化遗产不能成为“文化遗憾”。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强化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政治自觉,恰当处理好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不能让其在开发中遗憾的“死去”,而应让其在保护中优雅的“活着”。
在措施上守好“保护”的底线。城市乡村是历史文化的外在“容器”,历史文化是城市乡村的内在“灵魂”。北京的胡同、福建福州的骑楼等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外在“容器”与内在“灵魂”的完美融合,也都是因为保护有力,才得以“延年益寿”。与之相比,一些地方在城乡建设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却不尽如人意。比如:一些地方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侧重于物质、而忽视了文化,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一些地方热衷于搞仿古建筑,却没有保护好原生态的东西,很多“建筑实体”变成“文化空巢”;一些地方突破规划的红线,破坏古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城乡建设不能以牺牲文化为代价,对此我们要守好“保护”这条底线,任何房地产开发、商业开发、旅游开发等行为,都要服从历史文化保护,不能让其“牺牲”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土机下,也不能“淹没”在过度开发的商业潮水里。
在发展中做好“保护”的文章。在城乡建设中,需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使二者相得益彰,而不能顾此失彼。这就需要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让历史文化与城乡建设有机融合,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只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就可以实现双赢。湖南的凤凰古城、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老弄堂、山西的平遥古城等,正是因为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融合发展,才使得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充分彰显、相辅相成,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我们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构建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景观、廊道,深耕文化内涵,挖掘潜在价值,让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得益彰、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