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宠爱,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3篇】

副标题: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3篇】

时间:2021-09-28 12:31: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得体会# 导语】春晚留下了无数经典节目,无数的精彩瞬间,无数的温暖回忆。历届春晚也成为中国时尚的风向标。在岁月的记忆中,春晚给我们的生活留下可以寻找的痕迹,时代在影响着春晚,春晚也引领着时代。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3篇】,供大家的阅读。

【篇一】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


  关于“中国结”的来历,有各种靠谱或不那么靠谱的考证,比如源自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或某位身世无考的和尚,用“一根绳”、“一个结”表达一心向佛的虔诚等等。但距我们最近而又最可追溯的来源,恐怕还是传统华服上的盘纽,或旧日佩饰上的璎珞。至于把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饰物,升格为带有“中国符号”意味的“中国结”,却绝对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文化事件。那些铺天盖地地出现,且经常被放大到惊人规模的“中国结”,俨然已经在一个更广泛的文化重建工程中,与“唐装”和“中国红”、“中国金”等视觉符号一起,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中国LOGO”。

  与有形的“中国结”相对应,央视春晚则是一个无形的“中国结”,同样扮演着“中国LOGO”的全新角色。这种脱胎于以往单位联欢晚会形式的电视节目形态,在一个文化氛围相对真空的时代里,借助央视的垄断性强势传播,逐渐被塑造成十数亿华人共同瞩望的“非物质文化图腾”。日渐形成固定模式,且愈发夸张、极致,以热闹、绚烂、华丽、铺张为特征的“春晚美学”,已经成为全球华人最为熟悉的节庆符号。

  从一个质朴温馨的联欢晚会,演变为绚烂铺张的屏幕狂欢,显然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蜕变过程。屏幕上下、会场内外的复杂互动,共同把一家电视机构的一台晚会,编结成了纠结缠绕的“中国结”。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十几亿人同看一台节目这种违背传播规律的电视奇迹,才可能延续了20多年。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才可以解释“年年春晚年年骂,年年骂完年年看”的纠结。在一个不断感叹“年味”淡薄的年代,被编导们日渐熟练地集聚和放大了所有喜庆元素的春晚,成了迄今“普天价值”的“年味剂”,均匀地播撒在数亿个家庭的厅堂和餐桌。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对春晚表达出厌弃之意,但至少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另外一个能被同样多的人所普遍接受的“新年俗”,可以替代春晚在如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不妨设想,如果哪天央视果真虚心纳言,接受舆论的建议,将春晚回归初创时的质朴,恐怕在全球华人中引发的不适和*,比眼下对春晚品质的非议更多。

  可以确信,在全世界范围内,再没有任何一种文艺演出形式,能像春晚这样,与十数亿观众的情感紧紧缠绕在一起,成为世界群体的最重要节日中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而春晚逐渐被图腾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人重新发现、塑造、确认自身文化形象的过程。同样可以确信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再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有着我们这种重新再造文化形象的迫切需求。正如尽管改良得极其拙劣,但勉强能够表征“中国人”形象的“唐装”,依然迅速地被饥不择食的国人披挂上身,以表达出走多年之后终于认祖归宗的郑重。而伴随着一个由表及里的必然过程,对国学、孔子乃至中国历史的重新“发现”,都成为一连串的文化事件,毫不意外地接踵而至。

  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和“中体西用”的百年争论之后,中国人终于开始对以往的观念有所反思,并逐渐相信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反身在传统文化中发掘文化资源,以延续刚刚启程的强盛之路,就变得顺理成章。如果对改革开放做出历史总结,则经济的快速发展固然足可骄傲,但为上述文化心理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才是最伟大的成就。只有在逐步走出对传统文化的危机和自卑之后,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怀疑和否定才可能告一段落,并开始一个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建过程。

  只是,我们曾经那么决然和彻底地捣毁和践踏自己的文化祖坟,在这片废墟之上要捡拾出什么,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把一个从来不能登堂入室的绳结升格为“中国结”,已经是想象力的文化创意。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春晚这只无形的“中国结”走入众口难调的困境,也就不觉意外。不管观众对每一届春晚的每一个细节有多少批评,只要它作为“非物质文化图腾”的功能尚未完结,它就不能不充满纠结地延续下去。

【篇二】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


  我的春晚我的年——春晚经过35年的打磨积淀,已经成为一桌丰盛的春节大餐,已是国人共话新春的礼仪式“程序”。

  今年春晚以“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节目新气象扑面而来,原创作品高潮迭出,荟萃歌曲、舞蹈、戏曲、小品、相声、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集聚中外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晚会突出时代特色、地域元素、文化内涵,烘托全民大联欢、普天同喜庆的浓厚氛围,唱响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奋进新时代、满怀豪情迎新春的昂扬旋律,接地气、有新意、显真情。

  整台节目呈现“三新”。一是题材新。语言节目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原则,讲百姓的语言,说身边的故事,抒发真切的情感,带去阖家的快乐。既讽刺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也讽刺了某些行业从业者不敬业的工作态度。既反映了“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非人民友谊,也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割舍不断的同胞亲情;二是阵容新。节目汇集全国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有许多新面孔,首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演员、歌手、舞蹈家等超过50人,占演员总人数的1/3,给观众以新鲜感,在惊奇中欢声笑语不断;三是手段新。在表演中融入国际符号、新媒体手段,声光电、3D、5G、VR/AR、人工智能等时尚技术手段,紧跟时代步伐,打造了全新的喜剧效果。

  今年的春晚有着重大的时代背景:适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第一个春节,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节点。

  强烈的历史担当、博大的人民情怀、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今年的春晚增添了丰沛的艺术魅力,熔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炉,精品力作频频闪亮登场、精彩纷呈。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国民的文化品位有了新的提升,观众的鉴赏水平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重、越来越“挑剔”,甚至有点“刁”。如何改变这种供给侧不充分不平衡的状态,春晚又成了策划和导演们一场新的考卷,它已不像35年前那样质朴、率真,它成了一个更为庞大华丽的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突出时代主旋律,反映时代的风貌和风气,也应是春晚的特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展现。既表达中华儿女欢庆团圆、共迎新春的喜悦之情,荡涤一年的辛劳、驱散一年的烦恼,又能在笑声中有所启迪,触动心灵深处的和弦。

  当然,春晚也在变革。从央视春晚的一花独放,到我要上春晚、戏曲晚会、诗词大会等春晚季系列节目的锦上添花;从央视春晚手机互动、央视灯光秀,到“@春晚”、网络春晚、新时代新春联等融媒体产品的百花齐放,央视春晚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矩阵家族,以丰富的形式拉近春晚与观众的距离,掀起一场场新的欢乐高潮。

  鸡鸣竹叶,犬踏梅花。文化自信是春晚的灵魂,春晚不只是欢声笑语,更是一种精神守候的情怀。我们理直气壮地为春晚点赞,期盼来年更加精彩的新春交响!

【篇三】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


  春晚舞台上的"家",如千千万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学车》里的老夫妻大概就是我们的父辈,相濡以沫的他们奋斗了大半生后,在新时代里乐享有奔头的晚年,他们向往潇洒自驾,也有远到三亚、近到三里屯的洒脱开怀。他们甚至比年轻人更懂:爱情的保鲜靠表白。《回家》里有枚解开不的"扣子",那扣是海峡两岸割舍不离的同胞血脉扣,是把爷爷奶奶走了一辈子的回家路,一如既往地走到底。"念中""念中",又是多少中华儿女一辈子不变的根、一辈子难舍的家园。而《真假老师》所示的场景,或许每一个为工作奋斗的我们都曾遇见:陪伴终究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于父母、于儿女都是如此。

  正是有了一代代为梦想而奋斗的中国人,譬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先生;正是有了一个个携手相伴的中国家庭,譬如舞台上这些大家、小家,这才汇聚起我们《不同凡响》的大中国。

  春晚,也是文化自信的创新表达。

  晚会的高光时刻,无疑属于《丝路山水地图》。历经80多年,国宝重回祖国母亲怀抱。当30.12米的画徐徐展开,青绿山川纵横,有多少人为此屏住了呼吸,就有多少颗中国心为背后矢志不渝的故事所打动。

  对于今年的春晚,若我们再仔细留意舞台,从主舞台的"中"字外形,到四大分会场的海陆空立体狂欢,空间已然是央视春晚的艺术新亮点。而邀请俄罗斯、英国、美国、意大利、法国等的艺术家献演春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融合登台,成就的不仅是一届最国际范儿的春晚,更是与今日中国的国际形象相得益彰。

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3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6Sv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