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单元一知识点汇总

时间:2024-05-08 21:5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语文必修2单元一知识点汇总,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荷塘月色》


  一、重点词语


  蓊蓊郁郁弥望袅娜羞涩渺茫


  霎时宛然脉脉酣眠参差斑驳


  峭楞楞倩影梵婀玲妖童媛女


  鹢首徐回棹纤腰敛裾嬉游


  消受独处琐屑踱步


  二、文学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常见误区提醒


  《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


  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故都的秋》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3、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同步练习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凋谢()混混沌沌()椽子()馍馍()廿()


  平仄()疏疏落落()点缀()嘶叫()柘()


  颓废()落蕊()着着()


  答案:diāohùndùnchuanmóniànzèshūluòzhuìsīzhètuíruǐzhuó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幽深混钝落寞平仄


  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


  提示:B项,“混钝”的“钝”应为“沌”;C项,“训鸽”的“训”应为“驯”;D项,“蟋摔”的“摔”应为“蟀”。


  答案:A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提示:D项,“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有误。


  答案:D

  《囚绿记》


  1.字词解释:


  孔隙:窟窿眼;缝。


  纤细:非常细。纤,细小。


  囚系:关押,拘禁。系,打结。


  注音:


  涸(hé)辙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lì)


  猗(yī)郁:茂盛的样子。


  蕈(xùn)菌:蘑菇。


  2.背景


  1940年发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3.内容疏导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择绿”“近绿”“囚绿”“释绿”和“怀绿”。


  A.择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B.恋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C.囚绿(8~12段)


  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D.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C.念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高一语文必修2单元一知识点汇总.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71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