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
一、学位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目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成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核心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各国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讨。迄今为止,这些探讨基本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即公共服务提供的内容、数量以及方式。其中,公共服务提供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概念的办界定;公共服务提供的数量主要是对民众需求偏好的判断;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供给主体。政府需要确定谁来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市场、社会单独提供,还是有所合作;二是供给的形式。政府可以通过委托授权的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如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政府也可以在自身内部引进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模拟建立“内部市场”,实现内部的决策和执行相分离,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生产效率。
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一场制度创新,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显著。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在财政负担过重、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的背景下开始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应该说,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市场和社会力量逐步进入了历来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在传统的自然垄断领域(如电信行业)放松了规制;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如南京、湖北等地的公共交通服务引入民营资本等。然而,我国实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环境和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区别。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较早且日益成熟,而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缓慢,市场经济欠发达,法制建设滞后。从效果来看,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久以来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的历史问题,但却又不可以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使改革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当前饱受诟病的民营公交、民营消防等公共利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实质性竞争机制的缺失;市场化改革中的权力寻租行为等。鉴于此,如何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认识,认真剖析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改善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
(二)研究意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步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各国实践证明,公共服务市场化,一方面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改善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政府过去不堪重负的财政负担。但也有学者指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差异较大,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也不相同,我国实质上还不具备市场化的环境和条件。上世纪90年代,公共服务市场化思想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国内,当时就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这场争论仍未停息且有加强的趋势。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改革的利弊逐步展现出来。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引入西方国家市场化的相关理论后,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现形式,如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和民营化等。实践证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公共责任的缺失;实质性竞争机制的缺乏;权力寻租行为;公平问题等。显然,这些问题有的是由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有些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国内学界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认识日益全面和系统,包括对公共服务的边界、市场化的动因、市场化的实现形式、市场化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改进策略等。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和策略来解决。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世界行政改革的核心主题,也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我们要研究的已不再是“要不要市场化”的问题,而是如何深化推进市场化,将适宜的公共服务负责任地交给适宜的供给主体。在我国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如何适应变化的行政生态环境,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如何通过公共服务市场机制的良性运作,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展开研究和写作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公共服务市场化最早的研究和实践始于西方,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每个国家对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思路也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是,世界各国的研究基本都是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即公共服务是什么、为何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及怎样改革。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公共服务边界的探讨。1954年,现代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归纳了公共物品在消费中的两个本质特征:一是非排他性,一是非竞争性。这个归纳成为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1965年,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M•布坎南(James•McGill•Buchanan)进行了补充,他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准公共物品的概念 。国内学界对于公共服务的定义颇有争议:娄成武教授认为,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观点指出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性质是以服务形式存在公共物品 ;涂晓芳博士认为,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而产生的公共物品 。关于公共服务的边界,至今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学界的讨论更加激烈。
第二个问题“公共服务的供给为何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支撑和实践需要两个方面。理论支撑主要有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为代表的“公共物品理论”、以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以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 •Rosenau)为代表的“治理理论”、美国行政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 B• Denhardt)和珍妮特•V•登哈特(Janet V• Denhardt)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美国等国出现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而我国的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大多是对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成果进行简单的借鉴和一定的发展,这与我国如火如荼的市场化改革实践似乎不太相称。理论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进程,国内外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现实要求方面的情况大同小异,大多都是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过大、供给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
第三个问题“如何进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E•S•萨瓦斯(E•S•Savas)在其《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一书中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服务、政府间协议、政府出售、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内部市场等10种不同的制度安排来提供公共服务。B•盖伊•彼得斯(B•Guy•peters)在《未来政府的治理模式》中指出,通过政府间协议和合同外包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将成为未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导模式。自我国实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以来,学界对“如何进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在《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一文中强调,应该把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纳入到中国行政改革的实践框架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谨慎地规划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具体制度设计;娄成武先生则从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责任出发,认为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应发挥参与作用、监督作用及引导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消除不合理的管制,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此外,还有学者关注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如中山大学王乐夫教授就指出,市场化会带来经济性损失、公平性问题、腐败与垄断等问题。因此,要对市场化进行科学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审慎态度进行市场化改革。
由此可见,国内外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断深化和发展,它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深入分析阻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的现实因素,明确政府责任,提出我国深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策略。
二、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既是市场经济由不成熟向相对成熟转变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政府应对自身困境的理性选择。虽然我国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时间仅十几年,但这场源自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已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肯定我国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各方面条件尚不够成熟。突出地表现在市场经济不发达、法制不健全、社会民主意识淡薄、第三部门发展缓慢等不可回避的事实上。笔者认为,我国在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后,如何理性地面对改革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冷静地分析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条件,明确我国政府在改革深化阶段的职责,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改进策略是我国当前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重点。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公共服务市场化问题提出的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本文的写作背景;第2章为相关概念的界定,探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不可绕过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市场化”两个重要概念,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等相关内容进行阐述;第3章对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进行审视,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阻碍当前我国公共服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现实因素;第4章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化改革的探索,总结其正反两方面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5章是本文的重点,本章针对我国当前市场化改革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现实条件,从决策职责、服务职责和监管职责三大方面指出我国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重点
(1)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探索及对我国的启示。
(2)我国当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条件及政府责任
(三)难点
(1)我国当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条件
(2)我国当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责任的界定及改进策略
(四)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1)对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总结;
(2) 对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责任改进的策略。
三、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论文的写作要查阅大量相关书籍,因此可借助于图书馆、资料室、电脑上网等手段,搜集所需的信息与资料。本论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相关著作、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博硕论文和报刊资料。。
(2)社会调研法: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我国目前国税系统公务员分类管理深入调研,掌握客观情况,从而为本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来源。
(3)案例分析法: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而案例就是一种经典的实践经验总结。通过不同国家职位分类管理的案例可以分析总结其原因,从而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4)系统分析方法:把基层公务员分类管理放到整个公务员管理的大系统中分析,强调基层国税系统公务员职位分类的重要意义。
(5)比较研究法:本文有针对性地选取了美国和法国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两个重要变量的作用得以凸现。
(二)研究思路
首先,同过文献查阅了解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的现状,基层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分析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基层国税系统公务员职位分类提供鉴戒。
其次,对当代域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税务系统公务员分类管理探索实践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域外国家和地区基层税务公务员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结合我国基层国税系统公务员分类试点地区之一—新余市渝水区德试点工作,描述试点工作的背景及试点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弱点;并且系统阐述了渝水区试点工作的进展状况(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结合试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我国基层国税系统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的措施。
本论文的分析路线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是:文献阅读—→社会调研—→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运用理论分析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并完成学位论文。
四、计划进度
(1)20xx年3月到20xx年6月,确立研究方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并开始部分调研工作;
(2)20xx年7月到20xx年9月,确立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工作;
(3)20xx年10月到20xx年3月,进一步深入实地调研,大量查找和阅读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完成论文初稿;
(4)20xx年4月到20xx年6月,完成论文二稿;
(5)20xx年7到20xx年10月,论文定稿、打印;
(6)20xx年11月,论文答辩。
五、论文框架(章节目录)
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
第1章 引 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综述
1.4 论文写作的框架
第2章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概述
2.1 公共服务
2.1.1 公共服务的内涵
2.1.2 公共服务的类型
2.2 公共服务市场化
2.2.1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
2.2.2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特征
2.2.3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主要形式
2.2.4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2.2.5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需要
第3章 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审视
3.1 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有益探索
3.2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2.1 供给主体问题
3.2.2 财政扶持问题
3.2.3 公共利益问题
3.2.4 公平问题
3.2.5 腐败问题
3.2.6 社会稳定问题
3.3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制约因素
3.3.1 思想观念滞后
3.3.2 法律体系不健全
3.3.3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3.3.4 市场监管不合理
3.3.5 利益相关者的阻力
第4章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与启示
4.1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探索
4.1.1 强制投标
4.1.2 私有化
4.1.3 合同出租
4.1.4 凭单制度
4.2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借鉴与启示
4.2.1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反思
4.2.2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经验启示
第5章 我国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
5.1 强化政府的决策职责
5.1.1 审慎引进公共服务的市场机制
5.1.2 做好改革的前期论证工作
5.2 深化政府的服务职责
5.2.1 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
5.2.2 进一步健全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
5.2.3 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公开
5.2.4 大力扶植和培育第三部门发展
5.3 优化政府的监管职责
5.3.1 加快公共服务监管的法制化进程
5.3.2 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的监管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六、参考文献目录(50篇以上,含教材、专著、学术论文、网络资源路径)
(一)教材、专著类参考文献
[1]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 宋德福.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 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政府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 唐铁汉,袁曙宏主编.公共服务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6] 李军鹏.公共服务学[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2007.
[7] 毛寿龙,李梅,陈幽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 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 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 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14] 汪玉凯主编.公共管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5] 康绍邦,赵黎青,杨青主编.中国社会公共服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16] 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17] 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18] 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 余大章.企业民营化:国外企业民营化对中国的启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0] 韩继志.政府机构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1] 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2] 程启智.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3] 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4] 薛刚凌主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5]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M].王逸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6] 乔治•斯蒂纳等.企业、政府与社会[M].张志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7]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构建[M].宋全喜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8]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9]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0]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1]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2] 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M].王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3] 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4] 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出版社,2002.
[35]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民,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6] 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7] 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8] 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39] 夏书章.公共服务[J].中国行政管理,2003,(10) .
(二)学术论文类参考文献
[40] 廖晓明,黄毅峰.论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导地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1).
[41] 宋世明.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0,(2) .
[42] 周志忍.英国公共服务中的竞争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1999,(5) .
[43] 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公共行政,2000,(4) .
[44] 王乐夫、陈干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J].学术研究,2004,(3) .
[45] 娄成武,尹涛.论政府在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作用[J].东北大学学报,2003,(9) .
[46] 陈立军,蔡放波. 政府公共服务输出的市场化[J].行政论坛,2001,(5) .
[47] 李艳波.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04,(7) .
[48] 李招忠.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困境及改革思路[J].西北师大学报, 2004,(3) .
[49] 胡象明、鲁萍.治理视角下的政府服务市场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 .
[50] 李艳波.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
[51] 陈荣富.以审慎态度进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2003,(12) .
[52] 涂晓芳.公共物品的多元供给[J].中国行政管理,2004,(2) .
[53] 陈振海,杨恺杰.美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J].党政论坛,2004,(3) .
[54] 李招忠.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思想启示[J].暨南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 .
[55] 张青.关于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04,(7) .
[56] 刘俊生.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10) .
[57] 刘文俭.民营化不等于私有化[J].中国改革,1997,(12) .
[58] 熊清化等.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学底蕴[J].管理世界,1998,(4) .
[59] 吴群芳.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服务市场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3) .
[60] 徐增辉.论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及政府责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4) .
[61] 刘艳,蓝猷平.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的路径窥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3) .
[62] 蓝猷平.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困境与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08,(5).
[63] 马力宏.公共服务:挑战和创新[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5).
[64] 唐晓嵩.关于中国公共服务改革的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5,(6).
[65] 张立荣.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取向与启示[J].党政干部论坛, 2005,(2).
[66] Dr.Pierre Morgenrood.Partnership for Public Service[J].Public Sector Highlights.2004(24) .
[67] E.S. Savas.Privatization:The Key to Better Government.Chatham.NJ:Chatham House 1987.
[68] Kieron Walsh.Public Services and Mechanism,Macmillan Press LTD,1995.
[69] Owen Hughes.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Macmillan Press LTD,ST.Martins Press Inc,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