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汇总20篇)

时间:2023-10-24 07:11: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汇总20篇)#】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以下是由©文档大全网为您带来的《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汇总20篇)》,供您参考。

1.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一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制订颁布于2001年和2011年。此次修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一、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此次修订,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如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个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时下,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也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比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旋律。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二、课程内容:回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为实质的问题。课程内容不变,核心素养理念很难落地。

  此次修订,课程结构基于这一目标做了较大调整。比如: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除了课程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本次课程修订超越学科内容观和教学内容观,彰显课程内容观。在课程内容理解上,以学习为中心,不仅包括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问题,还包括怎么教、怎么学的过程方式问题,以及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目的价值问题,甚至还有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结果水平问题。这种复合型的课程内容观,突出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魔咒,克服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等乱象。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基础教育各学科各行其是,形不成育人合力的问题此前并没有被充分重视,这次修订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国家督学、北京市中关村三小原校长刘可钦指出学校要特别注重结合这次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突破学科边界,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设计出主题鲜明、问题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学业质量标准:从查验知识点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以后怎么考试,怎么评价?

  以素养为导向,考试和作业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领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巩固的手段。作业过程,实际上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复原力、自控力、专注力、时间管理等素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因此,作业是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能仅仅窄化为知识技能的巩固。

  作业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双重功能。因此,教师如何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的难点所在,而且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

2.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二


  “云帆尚可度沧海,心无归处任苍茫”。从教14载,总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化学课程标准,一知半解。假期认真研读20xx版化学课程标准,才见“熟中方知乾坤大,细里还向巧中寻”。

  一、对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理解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与科学素养目标的整合,它具有明确的学科内涵与价值导向。化学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宏微结合的思维方式、建构对物质及其变化整认识的基本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目标制定,要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在深入分析课程内容的素养价值和学业要求的基础上来综合制定;要采用融合式的目标陈述方式,将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表现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供科学的指导。掌握核心知识:理解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关联,并形成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框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能较为熟练地运用阅读、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化学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模型等方法加工化学信息,能用化学用语清晰地呈现信息,能在交流中清楚地表达化学信息;具有独立开展简单的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能力,具备化学实验安全意识,良好实验习惯,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同时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增强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对科学观念融入日常教学的思考

  科学观念是对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结果及科学的应用价值等的概括性理解和认识。科学观念和科学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相互依存的,观念中包含了概念的成分,概念需要通过观念来实现广泛应用。科学观念建构教学的价值不在于事实性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传播播有利于思考、判断和行为的价值观念。通过课程及教学安排分解为学习主题或学习单元或学习模块或学科领域,再通过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进行感悟、归纳、提炼、内化、提升、进阶。科学观念教学的关键对教学内容及其功能价值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科学观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设计适合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理解;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想法

  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思维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具备像化学家一样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是化学课程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突显科学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深刻的思维,也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探究或探究教学为核心,训练科学思维,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强调学生主动建构认知模型。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微的联系,其中推理是一种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在化学学习中基于事实与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与批判,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是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是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方式。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在解决化学问题所运用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构建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能力,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是问题中形成的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分类是依据事物本身的某种属性或关系将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思维方法,科学的分类方法,可以反映事物内部规律性的联系,具有科学的预见性,能够为寻找或认识某一事物提供向导;类比是通过比较两个研究对象,找出它们的相似或相同的特征属性,根据两个研究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出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思维方法;归纳演绎、演绎推理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四、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规划

  制订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以清晰的目标任务调动积极性,告诉学生课时结束时要达到的学习结果,以及如何来检测;

  设计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任务,调动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好奇、注意、思考,强调高级思维过程;

  以旧知同化新知,以旧知获得新知,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在同化、冲突及顺应中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回忆和应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先前知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呈现真实、多样的材料激发探究学习行为,主动建构新知识;利用新获得的知识及认知,完成学案、作业,实验设计、解答问题、解释现象、预测结果等引发期待行为;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学习化学,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结构,理解化学核心观念,注重运用实验事实、数据、已有知识等证据素材,注意发挥化学基本观念的作用,训练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开放、包容、求证的态度;

  给学生提供所期待行为表现的反馈信息,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能更好的践行新课标理念,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去专研和探索!

3.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三


  新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去学习、研究、应用。通过近的学习和与教师们的交流,下面谈一谈我对语文新课标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做法: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品读。

  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遂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

  臥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观“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涨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相信,未来的我们将会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为学生的明天而奋斗!

4.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四


  今天学习了新课标,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有以下的关注: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方法很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讨论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性的能力。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在他对知识的传授,更表现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四素,即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计划的,预定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

  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者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体的民主关系。

  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是传递、训导、教育,更多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教材特点组织,有的教师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关注。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享受且快乐的学习。

5.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五


  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构建和谐的新课堂。

6.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通过这次新课标学习,我不仅领悟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法,还知道了自己今后在教学中的奋斗目标,加深了我对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现将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新课标,领会课改精神。

  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老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观察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充实课堂内容,丰富课堂形势,让孩子们在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乐中学,我要更认真研读新课标,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二、根据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低年级语文学情是:识字与写字、朗读、阅读、口语交际……读中感悟、说话和写话能力……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慢点,让我的课堂更加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三、树立新的教师思想观念。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从教导者转变为倾听者、服务者、陪伴者和参与者,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这样才能将学生与教师融为一体,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四、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

  教育定法,贵在得法。所以要想上好每一节有特色的语文课,不论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教学、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课后多总结、多反思,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将坚持终生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领悟其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学生共同成长,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再上一个台阶。

7.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七


  教书几年来,我对英语课堂已熟悉,但我深知自己在理论方面仍远远不足。要想教学之路走的更长远,我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所以我学习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这本书,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以下四点令我印象为深刻:

  1.核心素养

  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渗透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以增加英语课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其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2.分级标准改变

  在之前的课标中,英语课程分级为五个等级,在新课标中调整为学段目标,各学段有相应级别。在之前的课标中,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英语能力没有明确要求,而新课标对低年级的学生有了明确要求,设为预备级,同时“一、二、三”出现了“+”级别,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做到一定提升,满足“+”的能力需求。

  3.创设情景教学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得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紧密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创造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技能的机会。

  4.新型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师生关系是以平等为前提的。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同程度上的问题,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对待形形色色的问题,对待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的去教。有些学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听课时的心情也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外,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哪怕在浅显,也应耐心的回答,并予以支持和表扬,这样对消除他们心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

8.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八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转来转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快乐教学,快乐学习,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9.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九


  近期,通过网络学习以及学校集中培圳深入学习了新课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双减背景下的第一个课标,意义深远而重大,对此,我有几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与思考。

  一.把握语文课程性质,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在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一定要认真读新版语文课标内容,了解语文课程性质,结合课程标准内容和本年级语文教材及本班学情来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中,把握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重视语文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等作用。

  二.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老师们要把握好目标,在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总目标提出指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一是会用语言交流表达;二是能够熟练地进行言语思维活动;三是借助语言来思考,推理,辩析,判选;四是学习了语文,让学生对我们的中国文化有认同感,优越感,自豪感,觉得我们的文化是先进的、伟大的。作为在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情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受母语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对祖国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

  三.理清学习任务群内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差异,以便关注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难度,组织学习活动。

  以上便是我学习之后的心得与思考,虽说不知道前方会有怎样的困难,但我想时间和实践都会给我们答案。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课标,我们终是任重而道远。

10.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


  去年,学校发给我们新课程标准,让我们学习,近我又将这本书取出来,再次认真阅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再次的阅读,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改革,也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下面我就浅浅的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在教学上我们需要更加去注重方式方法。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将以往的“听数学”改成“做数学”。让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更直观的理解。2、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模式不要停留在表面。教师要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要真正的做到引导这件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交流合作。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要教导的是所有的学生,并非只有优等生,所以对于后进生的注意力也不可以过少。忽视后进生,只会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较差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新课标里有个观点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这句话则是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意义,那就是数学也要适应现实,可以用于生活,而不是无用的死学的知识。学习数学的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除了书本上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是乏味的。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

11.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一


  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结合我自己的任教经验研判,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向、机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个人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新课标语文课堂下的“语文味”。

  经过思考,我首先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落实:

  在课堂中将语文“生活化”,把语文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提高学生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语文含量浓度。在实践中,好能够将学生从其本身的经验世界自然引导进入课堂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更能够体现课堂要精讲的理念,便于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课堂之外,也要将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其成为课余时间的主人。

  在解决语文课堂的抽象、概括性之后,再通过多元的语文作业形式,去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自“双减”政策以来,基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我就开始实施分层作业模式,为作业添加趣味元素,力求更好的化解作业的枯燥感,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研读新课标后,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希望课业内容也不要局限于课本知识之中,可以更多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更多的化解学生把作业当作任务完成的心理困境。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更多的真情流露、沉浸其中,是“儿童味”或者说“学生味”,是主体性的体现;而更好的构建“语文味”,则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体现,从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手段,到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这种审美风貌贯穿教学过程,并在不同程度上吸引着学生。好的教学风貌,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做到“胸有书,目有人”,教材如同出自自己之口,如同出自自己本心。不仅要研究教材,也要研究学生。其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需要扬长避短。在语文课上既要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又要上好有滋有味的语文课,让听者如沐春风,我还有很长的实践道路要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自省、不断改进。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应当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我也会力求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力求做到知识与育人的真正结合。在构建语文课堂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12.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二


  小学英语新课标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摒弃了过去的教学大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落后观念。

  新课标要求英语课程的教授在方法上要灵活多变,不落俗套,不封建保守,同时要相对而动,相时而动,以动制变,以动为活,以活变通,以通变达,终完成新英语课程的教与学,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的更新个人的知识体系,要时刻做好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所有的一切都应当以清醒的头脑为前提。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知识,要精通业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硬碰硬,才能胜任新课标的课程改革,才能满足其需求,教师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更能领悟新课标的精髓之所在,从而更愿意从事新课改的工作。

  小学英语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具体现状和情况,进行合理的适当的对教材进行取舍,有针对性的选择材料,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和达到教学目标,从而更加深刻的领悟新课标的精神。新课标的学习对我日常教学有以下几点启发:

  小学英语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小学英语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读、演、唱、玩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而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由于小学生爱玩的特点,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到英语很好学,也很乐学,帮助他们建立起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课堂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力求采用听、说、读、演、玩等多种方式,将英语知识先输入学生的大脑,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胆表达,将英语知识输出大脑。课堂内容也应该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习得知识。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为特色。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供我们套用,只有教师潜心学习,精心钻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创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彩的课来。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重大的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知难而上,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以学生为本,改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有创造性的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努力的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性老师。我相信只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就会不断的提升自我发展空间,做一名让学生和家长都满意的教师。

13.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三


  我是一名小学英语教师,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明白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同时还明白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策略与评价等方面有了新的改革与创新,体现了我国教育教学与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英语学科的特点。下面是我的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品鉴。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看五个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英语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中外文化差异,丰富思维方式,增进国际理解,提高人文素养。英语教育应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够学会如何学习,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合作意识,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形成创新意识,发展科学精神,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课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性化的活动,学习者由于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三)整体设计目标,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与之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设为九个级别,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特点,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渐进性。英语课程应按照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应等级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

  (四)强调学习过程,体现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同时不能只关注单词的音、形、义,要在语篇、语境中体会单词表达的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此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小学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需要认真踏实的学习和实践,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交际能力,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当一名创新型英语教师!

14.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四


  在学校的引领下,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通过学习,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培养和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在学习初期,我时常会觉得课标上的内容与实际教学之间有着一道阻隔。作为教学新手,我不知道如何将新课标的内涵要求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随着之后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才领会到其中蕴含着深奥。

  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都是从宏观视角为我们教师指引方向。例如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主题意义”强调:教师在备课时应关注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单元主题下的子主题等。用主题串联起来各个教学任务,而不是生硬的割裂教学任务,亦或是走走流程。学生在课堂上还是被动的接受学习,没有融入到真实情景当中去感知语言。这样可能会造成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结果:学生做题时不懂得灵活变通,语言技能还只是停留在“记忆理解”的低级阶段,无法进入到“运用创新”的高级阶段。

  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唱、游戏等形式奠定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了初步的听说能力和语感。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学生心理特点,小学英语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

  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以培养兴趣为主,低年级更是如此,内容相对简单,这时候,两级分化初露端倪,优秀的孩子只学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而学困生就连简单的对话都不会。对于优秀的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发展、创新意识和开阔眼界尤为重要。那相对差生呢,不管是因为先天条件还是因为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这部分学生可能对英语产生了一点点兴趣,如果老师和家长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引导,那其就会产生畏难心理了。

  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时,内容会多一些,但基本不深入,没有语法体系,语篇概念不足,和初中英语,应该是和初二,产生断层。后期英语学习仍然以兴趣为主,但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做好平衡,在保证课程趣味性的同时,要求学生多阅读,多表达,书面和口语表达都得加强。

  在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思想后,我越发觉得当初的自己是多么浅薄。英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必定苦难重重。但我相信每一次小小的改变与突破,能让学生有进步,此便足矣。

  总之,新课标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英语课程教学的道路,指引着教师前进的方向。我们的英语教学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快地成长。

15.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五


  通过在入职初我校统一的新课程培训和后续举办的相关线上培训活动,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而线上课程的教学视频和专家讲解点评,也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素质教育。本人在经过了对新课程的认真学习后,有了一下几点收获。

  一、教材内容的呈现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内容丰富多彩、趣味开放。更偏向于是学生的“小学本”,展现教学内容的形式也更像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深受学生的喜欢。简单来说,就是书中的插图更加丰富多彩,人物形象更加可爱。书中的插图也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更合适、恰当、精美的图片。同时也打破了以往以例题为核心的呈现形式,转化为提供一个具体的情景图,并进行了试一试、做一做等活动,使学习者从游戏中学数学、感受数学教育

  二、计算教学的多样化。

  强调计算的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强调计算公式的多样性。

  但不是强制规定或倡导他们去学会所有方法,只是通过相关方法的介绍,表明在解决问题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相互讨论、对比出不同方法的优点,从而选用合适自己的方法。

  三、通过教材重新整理知识内涵,以反映数学在学习内容、数学经验和实际生活之中以及各学科间的联系。

  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孩子的认知特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程内容加以重新研究与总结。如:在统计的相关学习中更重视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感受数据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新教材也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如:"迎接新朋友"、"给在田里劳作的叔叔、阿姨送水"、"扶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

  四、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育学习者的创造力。

  教材中除设置了一些必要的陈述性质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创造了更多的以学生所亲历的实际事件为情景。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运动、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种情景的创造可以让学生完全地体会到数学教育就在自己的周围,进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还给出了大量的有利于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独立探究和协作交往等新教学方法的素材。并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信息呈现的选择性和问题处理策略的多样化等,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16.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六


  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新课程标准》强调:让每个学⽣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存、学会做⼈,培养学⽣的创新精神。那作为英语老师,在学习新课标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如何将新课标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呢?

  一、合理规划单元的课型与课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淮提倡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要强化素养意识,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要围绕英语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四个方面确定了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英语的学科特点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以单元为整体,设计了词汇课、听说课、语法课、阅读课、思维拓展课、写作课、复盘课等课型,各个课型的内容紧密相连,难度螺旋上升。

  二、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层层递进的英语学习活动

  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围绕主题语境,基于口头和书面等多模态的语篇形式,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语境学习语言、获取新知、探究意义、解决问题,确保语言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

  三、改变教学方法

  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在利用现用的教材时,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各种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法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17.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七


  20xx年新课程标准颁布下来,学校组织了认真学习。近,我利用假期时间,继续深入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注重学生的朗读。我一直任教一二年级,教学时经常会想,孩子们能否读懂《八角楼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能否理解毛主席习笔下的著作“照亮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能否感受杨万里《小池》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那晴天柔和的风光?答案是“能”!有句话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这说的就是通过多次朗读,可以知道文章意思。不管是哪个年级,对课文文本一定要读熟,老师在教学时会对文章意思进行解读,会分析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大部分孩子会理解文章意思,但是还有部分同学就是要通过反复、多次朗读课文去感受故事情节、主人公精神,通过不同语气、人物对话的朗读去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对低中高年级的朗读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们学语文、教语文,不能“哑巴式”学习,一定要学会朗读。

  注重学生的阅读。纵观现在的各类考试,让我印象深的是试卷上密密麻麻的字,在短时间内,要读完材料再完成答题,对于平时阅读量不足的人来说难度不小,这就要求平时有大量的阅读。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从而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行整本书阅读。阅读不能是为了做题,为做题而阅读就偏离了阅读方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写景的课文总是无趣、乏味。在《黄山奇石》课文教学时,我先通过出示各类奇石的图片,有课文中的石头,有课文之外的石头,让学生去猜它们的名字,学生们各个很激动,相互比赛,都想自己猜的名字是奇石的名字。课文学习时,一个个名字得到了印证。课文学习完,再请学生用动作去模仿石头的样子,学习氛围一下子达到了热潮。还有许多故事类课文,通过表演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更深的理解,对故事的续编有更清晰的方向。

18.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八


  按照学校集中部署和统一要求,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中的新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是要建立整体思维,发挥单元主题统领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每个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要对照新课标要求,以单元为单位精心组织策划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各项教学环节,既要注重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外部联系,也要重视同一单元主题下的内在联结,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把握教学实施。要以“境”入教,搭建数学教学的特定情境,在具体章节中引入生活化、趣味化的应用背景,用心寻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搭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做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课程导入。

  二是要挖掘单课亮点,成为数学教学的有机补充。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标中的各项要求,正确理解每节课程设置的意义,挖掘单课教学的亮点,让教学富有特色、富有成效。要以“课”带教,围绕具体案例挖掘教学策略,把每节数学课上出特色。依次在核心课程、活动课程、拓展课程上实现突破,吃透教学内涵,上好核心课程,围绕教学主题,上好活动课程,深化教学主题,上好拓展课程,建立课内教学与课外延拓的有机结合体系,让数学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三是要优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培育数学兴趣。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贯彻寓教于乐的理念,不断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原理。在课堂互动方式上不断创新,发挥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趣味游戏的作用,活跃数学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通过活动激发课堂活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高质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要时时对照新课标要求总结和反思教学,梳理反思教法,提升教学技能,不断复盘总结,改进教学策略,在借鉴学习中汲取同行先进经验,通过备课组内交流、跨备课组交流,不断精进教研教学水平。

19.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九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对数学本质、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等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

  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达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眼光的内核是数学抽象,数学思维的内核是逻辑推理,数学语言的内核是数学模型。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要贯穿学生学习数学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培养的过程。作为教师,要能够对未来数学课程的发展方向有更清晰的把握,未来的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数学这一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数学核心表养。

  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侧重对经验的感知,通过学习,我看到新课标的变化有以下几点,如义务教育阶段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四基""四能"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优化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制定了学业发展标准,增强了指导性,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体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强化了教学具体指导,等等。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努力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亲身体验,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安排教学路线,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20.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二十


  4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20xx新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单说语文学科,新课标相比以往有了很多的重大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新课标将写话和口语交际两个课程目标合二为一,变成了表达与交流。这其实体现了口语输出和写作输出的一致性。可以说口语交际是提升写话能力的阶梯,写话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小学生写话仅仅是练习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只不过是“我手写我口”,将用口说话的表达方式升级为用笔说话,写话的思维其实就是在口语交际中得到锻炼的。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了口语交际的课程,等学生口语能力到达一定能力,能够很好的说完整句子时,才会循序渐进,开始写话教学。

  二.新课标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改为了梳理与探究。其中新增了两段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且要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第一点要求着重于新课标对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的培养,不是以往的老师帮忙总结,而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并反思,这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着高要求。另外,第二点要求也意味着需要学校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环境,投入时间。这对于城区的孩子可能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对农村孩子来说,感觉实现比较困难。

  三.新课标新增了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特别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这三个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其中,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着重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识字写字等需要积累的语文基础内容。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下又设三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就低年级来讲,需要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并且要在活动中倾听、阅读与观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活动中能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索解决的办法。这其实也是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整本书阅读就是通过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阅读的快乐,并学习讲述故事。跨学科学习就要注意在各类活动中运用语文,提高语言文字运动能力。例如,我校上学年举行的立夏活动其实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了解二十四节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浅显心得,接下来,我仍将继续学习新课标,为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研水平打好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8Ai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