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端午节的诗词佳句]诗人描写端午节的诗词鉴赏

副标题:诗人描写端午节的诗词鉴赏

时间:2021-11-27 21:17:5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词鉴赏# 导语】碧绿的艾叶里,包裹着幽香的粽子,幽香的粽子里,有丝丝的祝福。祝福大家端午节快乐!幸福每一天!下面®文档大全网就给大家分享下诗人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欢迎阅读!




【篇一】诗人描写端午节的诗词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女子


  鉴赏: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篇二】诗人描写端午节的诗词


  《端午日赐衣》


  唐代·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译文: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注释:


  宫衣,指官服。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


  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





【篇三】诗人描写端午节的诗词


  《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注释:


  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


  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鉴赏: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诗人描写端午节的诗词鉴赏.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8J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