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时间:2022-10-12 03:4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三# 导语】学习,是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学生们从学习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但是,如果问起他们为什么要学习?为谁而学习?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不知怎么回答,当你问一个高材生为什么让读书时,他也许会说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当你问起一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也许会说为了不被父母责骂,也有可能会说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当你问起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有可能会说考得好可以得到父母的奖励…… 祝你学习进步!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您整理的《初三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学习参考。



1.初三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2.初三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电流,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流大小的引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关于电流你了解多少?

  1.电流的成因:

  1.电流方向的规定:

  3、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认识电流

  1.播放水流视频,类比水流引入电流

  水流有强弱之分,单位时间内从水管中流出的水越多,水流就越大。电流是否也和水流一样,有强弱之分呢?

  2.教师演示课本52页----观察:灯泡的亮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是有大小之分的。

  3.学生看书52页,得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的多少叫做电流。并自学电流的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4.电流单位转换练习

  ①房间灯泡中的电流约0.2A,等于mA.

  ②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约50mA,等于A.

  ③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约100μA,等于A.

  ④家用电冰箱的电流约1A,等于μA.

  5.课件展示和看课本52页了解一些常用电器的工作电流的大小。

  (三)测量电流

  1.学生看书使其知道,1)电路中电流大小需用电流表测量;2)电流表的符号是A

  2.探究活动:

  1)认真观察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外观,你能发现什么?

  2)拿到一个测量仪器先观察什么?(零刻度、分度值、量程)

  3)自学J0407型直流电流表说明书,回答下列问题:

  a.电流表的用途

  b.电流表的测量范围?怎么选择测量范围?选择0--0.6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各代表多大电流值;选择0—3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又代表多大电流值?

  c.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练习电流表读数。

  4.学生探究: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练习使用电流表

  5.针对学生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分析故障的原因。

3.初三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4.初三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杠杆(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如课本第65页。

  (5)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F2l2或F1F2=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评估:

  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5.初三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

  重、难点:

  电磁波的产生。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收音机、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

  进行新课:

  1、电磁波的产生:

  演示:课本80页试验

  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

  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

  项目:振动源,波的形成

  水波

  声波

  电磁波,木棍的上下振动

  发声体的往复振动

  导体中电流不断变化

  2、电磁波的传播:

  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用c表示:c=3×108m/s这是宇宙中的速度

  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

  ②频率:1秒钟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

  1MHz=1000kHz=1000000Hz

  它们的关系:c=λf

  3、电磁波的分类:

  课本81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阅读“科学世界”

  录像……电磁波的海洋

  4、达标练习:课本后8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8V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