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轮复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必修三

副标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必修三

时间:2023-07-05 16:4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课文第2-10页)
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其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2、“百家争鸣”的背景
①经济: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农耕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伴随着周王室衰微和士大夫的崛起,各种力量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主张;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戚,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受各诸侯国的重用。
④思想文化: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P课文第2-3页)
(1)思想内容:其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中。
①政治思想:
A、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B、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在“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2)评价:
①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学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②当时未被重视,后经改造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③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已复礼”具有保守性。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人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大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孟子(战国时期)——(P课文第6-7页)
(1)思想内容:
①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②伦理观:“性善说”,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2)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P课文第7页)
(1)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性恶论”(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②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观点。
(2)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
◇◇老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P课文第3-4页)
(1)《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2)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
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否定“天命论”。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态度)。
(3)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战国时期)——(P课文第8页)
(1)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墨家: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P课文第7页)
(1)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俭”等。
(2)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
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法家:韩非(战国时期)——(P课文第9页)
(1)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意义——(P课文第10页)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愚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P课文第12-13页)

1、背景:(1)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2)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3)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主张: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主应实行仁政;③“三纲五常”。
(4)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对限制君主势力的过度膨胀和防止*有一定作用限制。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统治统治秩序。
(2)儒学从此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4、新儒学思想体系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2)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的生命力。
(4)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5)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P课文第15-17页)

课程标准】
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挑战;——(P课文第16页)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3)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2、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3、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代表著:《四书章句集注》。
(2)观点:“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提出“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的方法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特点: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两家吸取有益内容,使其更为理论化、系统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
(4)地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宋明理学的影响:——(P课文第18页)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继承)——(P课文第19-21页)


击;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总结: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时期。孔子在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改造发展儒家思想逐渐使用了社会需要。(2)在经历秦“焚书坑儒”的沉重打击之后,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得到自汉代以来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经朱熹、王阳明等人吸收佛、道的思想,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
(4)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5)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6)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了“*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7)21世纪的今天,我国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明,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P课文第23-24页)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传播和影响
1、造纸术:①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结束了羊皮纸和小牛皮纸的时代,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人西欧,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3、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②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③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④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4、火药:①唐初,人们在炼丹时发明了火药。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⑤火药经欧洲人改进,不仅使欧洲封建贵族走向衰落,而且成了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同时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组织和支持提供了重要保障。
(2)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发达提供了物质基础。
(3)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各民族间的融合及频繁的中外往来,有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继承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5)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和刻苦钻研。
◆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1)中西方科技的差别:约15世纪后半期开始,近代科学在文艺复兴的过程中在西欧兴起,我国的科技不但被西方迅速赶上和超过,而且日益走向衰落,这一时期中西科技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
①在条件上,中国没有形成科学家的群体组织,没有建立起新的学科体系;西方则出现了科学社团,建立起了物理化学学科体系。②在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属于应用科学,如《本草纲目》等;西方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
③在研究方法上,中国主要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科学家的研究注重实验方法。
(2)西方科技在近代的原因:
①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
②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④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3)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①政治: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限制和阻碍。
③政策:闭关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文化: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与清代的“*”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考纲要求】
(1)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书法 中国画
(2)文学成就———诗经 楚辞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3)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京剧的产生
一、书画的起源和演变

(一)书法艺术——(P课文第31-32页)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历程: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②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商朝的甲骨文。③商周时期,文字铸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西周晚期,通过整理金文,形成“籀文”。④秦统一后,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⑤后来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出现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
(2)特点: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1)秦小篆(秦《泰山刻石》)和汉隶已具有书法的美感,但还是书法的自发阶段。
(2)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和笔墨纸张的改进,推动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名作是《兰亭序》。
(3)隋唐一统,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草书有“颠张(旭)狂(怀)素”,楷书有欧阳询和“颜
真卿)筋柳(公权)骨”。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4)宋代书法风气总体倾向是崇尚意趣、忽略法度,出现各具情态的“宋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5)明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书法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P课文第37-40页)1、《诗经》:
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保存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反映贵族平民的生活。风是西周时的民歌,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具有现实主义倾向;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句式自由灵活; 代表作:屈原——《离骚》(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3、汉赋: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特点:是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吸收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1)繁荣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 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以诗取士”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1)繁荣原因:①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的繁荣,——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如娱乐生活。
③宋代社会矛盾的尖锐,文学家用“长短句”更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3)代表:
婉约派:委婉含蓄、细腻动人——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豪放派:豪放激愤、气势雄伟——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6、元曲: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散曲(元代出现的新体诗)和元代杂剧两大类。
(1)元散曲是宋、金俚曲俗谣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形成的。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2)元杂剧将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随元代城市经济的苏和繁荣,市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也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元杂剧逐渐兴盛起来。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窦娥冤》)等。
7、明清小说
(1

)社会背景:
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
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2)成就:
①通俗文学的代表: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浸染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③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
三、京剧的产生——(P课文第42-43页)
【课程标准】
1、背景:
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种戏剧的场所,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2、形成:
①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
②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 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3、发展:同治、光绪年问,京剧走向成熟,迎来第一个繁盛时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4、艺术特征: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将唱、念、做、打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特的艺术体系。
5、地位:京剧的艺术成就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和、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宋代重文,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两宋之际,太平景象被近金人铁蹄踏破,士人南下,流落异乡。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朝廷不思进取。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艺术作品。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考纲要求】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2.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薄伽丘、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2)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3.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改良蒸汽机 (4)电气技术的应用
4.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P课文第45-46页)

什么是人文精神?广义的“人文精神”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存在的价值。什么是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强调维护人性尊严,反对神性,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的一种哲学思潮和世界观。
1、智者学派(前5世纪中叶):
(1)背景:①根本原因: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②主要原因: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社会生活丰富,思想活跃。
③思想基础:前7世纪出现的自然哲学
④直接原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观点
①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②“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是人制定的;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3)代表人物:普罗塔格哥拉。
(4)评价:①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把人置于世界和万物的中心)否认了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②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
(1)思想:①认识人自己,注重伦理道德。
②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即知德合一。
③政治上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2)评论: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异同:
(1)同:基本上属于同一时代;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都肯定了人的价值,否定绝对权威;都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表现。
(2)异:智者学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苏格拉底则强调道德的作用,认为生的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14~17世纪)——(P课文第48-50页)
(1)背景:①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垄断
②14世纪以来,意大利城市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源)
③新兴资产阶级兴起并要求打破教会的束缚,但由于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
④14世纪中叶,黑死病的蔓延促使人们开始反省。
◆意大利最早兴起文艺复兴的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文化环境相对宽松。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薄伽丘,代表作为《十日谈》,享有“人曲”美誉:讽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揭露批判贵族的等级观念;歌颂人性,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
②莎士比亚。英国人文主义代表,戏剧家,代表作品四大悲剧与两大喜剧,其中《哈姆雷特》深刻反映其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4)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①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觉醒,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
④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⑤动摇了神学的无上权威,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
⑥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2、宗教改革(16~17世纪)——(P课文第52-53页)
(1)背景:
①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思想基础: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③直接原因:教皇在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
(2)目的:把基督教会改造成为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基督教新教会。
(3)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
①思想:1517年,其著作为《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简化宗教仪式;人人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这一学说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影响:马丁路德改革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4)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否定教皇的权威,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自权。
(5)宗教改革的作用:①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②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为启蒙运动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三 )启蒙运动(17~18世纪)——(P课文第55-57页)

1、背景:
①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要求;
③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思想武器。
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
2、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3、主要内容:提倡用理性判断事物,尊重科学,一切唯理性是从,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
4、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5、启蒙运动的影响:
(1)性质:欧洲历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3)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4)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
(1)共同点:都注重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的思想;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2)不同点:①从背景上看,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而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②从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不仅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做了准备,也为新制度的建立谋划了蓝图。
③从影响上看,文艺复兴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3)联系: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异同。
(1)相同点: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繁荣的根本。
(2)不同点:①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②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③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界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世界的人文精神。
二、19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一)物理学——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P课文第59-61页)

1、背景:
(1)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实验科学的时代。
(2)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3)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时期经济上的需要。
2、建立:牛顿经典力学
(1)建立的标志是牛顿确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的比例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2)《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
(3)其显著特征:一是注重实验,二是它的数学化。
(4)验证:海王星的发现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3、历史地位:
(1)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2)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3)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去了蒸汽时代。(4)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4、局限:无法解决物质热辐射现象+物质传播媒介问题
(二)生物学——达尔文的进化论——(P课文第61-62页)

1、背景:
(1)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上帝造人说成禁锢人们思想的教条。
(2)16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摧督教会的精神*,使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进化论的诞生起了推动作用。
(4)19世纪初期生物学本身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创立,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达尔文与进化论:
(1)形成标志: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
(2)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③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了论证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3)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论证了人猿同祖论,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3、影响:
(1)挑战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论,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
(2)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3)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4)进化论(赫胥黎《天演论》)传入中国,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4、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其产生分歧的根源主要是:
(1)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
(2)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学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
(3)从政治上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科学是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三)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P课文第62页)
(1)背景:工业革命开始后,动力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呼唤着新动力;早期蒸汽机用于矿井抽水。
(2)概况:瓦特改良蒸汽机,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革新蒸汽机得到广泛使用并推广。
①1785年“万能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1807蒸汽轮船、1814蒸汽机车;“蒸汽时代”的到来:
(3)意义:解决了工业中的动力问题,促进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大量出现;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为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电气技术的应用(19世纪末)——(P课文第63-64页)
(1)背景:
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②各种工业发展的需要;③科学家们对电的不懈追求;
④理论基础: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2)概况:
①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科学实践运用:电能的产生:1867 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比):电动机;
电能的应用:爱迪生发明电灯和配电系统,改进了电话、电报、电影等发明。
(3)意义:①电力的普遍运用,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②极大推动了工业生产,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推动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历史意义――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P课文第70页)

①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促进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二次技术革命
③资本主义从此确立全球优势,世界联系密切,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四)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量子论与现代信息技术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必修三.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8d6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