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A)情感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
(C)认知成分
(D)动机成分
【答案】A
2.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 )模型。
(A)B=f (P,E)
(B) P-O-X
(C)TIRO
(D) A-B-C
【答案】D
3.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指( )。
(A)情感
(B)行为倾向
(C)人格
(D)认知
【答案】D
4.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 )功能。
(A)工具性
(B)自我防御
(C)认知
(D)价值表现
【答案】A
5.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 )功能。
(A)自我防御
(B)工具性
(C)价值表现
(D)认知
【答案】D
6.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 )维度。
(A)强度
(B)外显度
(C)方向
(D)深度
【答案】D
7.态度的内化是指( )。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且将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B)个体采纳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
(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成分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
【答案】A
8.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 )。
(A)最稳定
(B)较小
(C)最难预测
(D)
【答案】D
9.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 )信自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A)低程度的畏惧
(B)中等程度的畏惧
(C)高程度的畏惧
(D)程度的畏惧
【答案】B
10.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 )的关系。
(A)线性
(B)U型曲线
(C)随机
(D)倒U型曲线
【答案】D
11.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 )模型。
(A)P-O-X
(B)B=f (P,E)
(C)A-B-C
(D) TIRO
【答案】A
12.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 )。
(A)费力最小原则
(B)符合需要原则
(C)社会交换原则
(D)道德原则
【答案】A
13.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
(A)他人
(B)另一对象
(C)个体
(D)环境
【答案】A
14.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 )。
(A)诱因的强度
(B)回避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趋向动机
【答案】A
15.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 )。
(A)有无情感的交流
(B)有无态度的交流
(C)有无媒体的中介
(D)有无言语的出现
【答案】C
16.沟通是( )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A)信息
(B)情感
(C)物质
(D)能量
【答案】A
17.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
(A)信息
(B)障碍
(C)背景
(D)认知
【答案】D
18.正式沟通网络形式不包括( )。
(A)全通道式
(B)圆周式
(C)轮式
(D)集束式
【答案】D
19.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地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 )。
(A)目光
(B)面部表情
(C)姿势
(D)空问距离
【答案】A
20.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 )距离。
(A)公众
(B)社交
(C)个人
(D)亲密
【答案】C
21.最重要的身体言语沟通方式是( )。
(A)身体姿势
(B)身体运动
(C)目光
(D)面部表情
【答案】C
22.除了目光外,( )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A)身体姿势
(B)身体运动
(C)身体接触
(D)面部表情
【答案】D
23.个体与他人在( )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A)触摸
(B)身体运动
(C)目光接触
(D)面部表情
【答案】A
24.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姿态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之为( )。
(A)姿势
(B)外部语言
(C)触摸
(D)身体运动
【答案】A
25.霍尔(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 )。
(A)。~18英寸
(B)1.5~4英尺
(C)4~12英尺
(D) 12—25英尺
【答案】D
26.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由沟通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 )来引导。
(A)情绪
(B)认知
(C)评价
(D)想象
【答案】D
27.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较高,这种沟通网络是( )。
(A)圆周式
(B)轮式
(C)全通道式
(D)Y式
【答案】C
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 )的联系。
(A)心理上
(B)行为上
(C)价值观上
(D)利益上
【答案】A
29.人际关系的特点不包括( )。
(A)个体性
(B)直接性
(C)情感性
(D)系统性
【答案】D
30.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是( )。
(A)自我暴露程度
(B)好恶评价
(C)情感卷入程度
(D)亲密行为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