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有几个单元_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综合检测卷

副标题: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综合检测卷

时间:2024-11-20 11:1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文档大全网为你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综合检测卷》,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篇一】

  1.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富强之策,全藉铁路交通,亟宜从速兴筑。他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这说明()

  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

  C.铁路是最普及、青睐的运输方式

  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解析:从材料“富强之策,全藉铁路交通,亟宜从速兴筑”以及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提出修建计划等都说明他对铁路的重视,即体现了铁路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2.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

  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解析: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是从19世纪80年代初修建唐胥铁路开始的。

  答案:B

  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解析:本题结合近代福建茶叶销售的市场信息,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中国能够实现市场信息同步的技术依托于近代电讯业的发展,再排查四个选项,只有A项属于近代电讯业。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5.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④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分析能力。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②③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没有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排除含④的B、C、D三项。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有铁路及火车始于1865年……此后,修铁路之议沸沸扬扬,反对之声亦甚嚣尘上……(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迄1911年(宣统三年),中国修成铁路4809.05千米,其中被列强控制的就达4476.24千米,占铁路全长的94.1%。

  ——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

  材料中,19世纪后半期“反对之声亦甚嚣尘上”说明了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铁路建设高潮的原因。

  答案:说明:传统习俗和保守观念排斥近代物质文明。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中国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出现商办铁路热潮)。

  基础巩固

  1.对于“上海新造铁路火车开往吴淞”这一事件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上海铁路最早由中国人建造

  B.可作为研究中国近代交通的资料

  C.这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D.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解析: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铁路,不久被拆除。因此A项说法错误。

  答案:A

  2.在歌曲《天路》中把青藏铁路比喻成一条巨龙,近代中国修建铁路充满艰辛。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A.京张铁路B.唐胥铁路

  C.京广铁路D.京沪铁路

  解析: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

  答案:A

  3.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解析:铁路的修筑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有利于反抗外国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贫民受铁路之害,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转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说明由于铁路修筑使四万人失业,从而说明传统就业格局被改变。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能力提升

  4.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彻底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D.推动了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解析: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冲击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但是,西方轮船公司仍然掌握着中国航运业的大部分,故答案为A。洋务运动未阻止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由此来看,B、C、D的理解是正确的。故选A。

  答案:A

  5.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车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

  1889698454491100000

  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交通工具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889—1926年间,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以畜力、人力为动力的传统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以内燃机、电力为动力的近代交通工具增加,表明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这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密切相关。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增加表明公共交通有一定发展。故D项为答案。

  答案:D

  6.把下列关于近代中国交通、通讯方面的事件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台湾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②轮船招商局③京张铁路④大清邮政局成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

  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②出现最早,用先锋法锁定D项。

  答案:D

  7.我们在欢庆青藏铁路通车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光绪六年(1880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之行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可以体味。“步履之艰”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国人自建铁路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②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兴建权③洋务派内部矛盾重重④地主阶级洋务派拒绝引进西方生产技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解析:②出现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④与史实不符,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故排除含②④的选项,选D项。

  答案:D

  8.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上写道:“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从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②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可促进外贸③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④彻底改变列强垄断中国航运局面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①正确;“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说明②正确;“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说明③正确;④错在“彻底改变”。

  答案:D

  9.下表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产生表中各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

  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西餐

  马车、轿子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A.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的推动

  B.西方国家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的政策

  D.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10.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信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地位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由“英国无线电通信业务方才起步”可知①正确;②说法错误;由“1899年”可知③错误,戊戌变法使得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由“1899年”和无线电报机的传入分析可知④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C项。

  答案:C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并不得辄受供给。”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

  ——《唐律疏议》

  材料三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交通史航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问,考查古代中国交通的发展,根据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军事等方面分析。第(2)问,考查唐代驿站的特点,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作用:有利于巩固政权;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主要特点:兼有馆舍功能;专供贵族及官员使用;具有军事职能。

  (3)变化: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篇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解析:根据“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可知,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答案:A

  2.“那时(15世纪末)的欧洲正如一位作家所描绘的那样,像一个靠他人‘通过墙上的裂缝喂养的巨人’。但是,这位巨人的力量和知识正在增长,牢狱的围墙已不能长久地禁锢住他。”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裂缝”说明东西方商路畅通

  B.“巨人”仍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中,丝毫看不到光明

  C.“牢狱”指的是封建神学的束缚

  D.“巨人的力量”主要指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15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崛起,阻断了东西方商路,故A项错误;此时正是中世纪末期,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14世纪在意大利已经出现文艺复兴运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牢狱”不仅仅是指封建神学的束缚,封建专制制度也阻碍了新经济的增长,故C项错误;材料中“巨人的力量”指的是新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3.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传播宗教的目的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D.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解析:地理大发现最初的“动机”和“设想”是掠夺财富和传播基督教,但结果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B

  4.“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看,这一事件的进步意义在于()

  A.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B.使世界走向整体化

  C.西欧列强开始殖民扩张

  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解析:材料中“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指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殖民扩张。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来看,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欧洲罪恶的殖民掠夺活动,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答案:A

  5.马克思指出:“……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材料描述的是()

  A.19世纪的英国B.16世纪的西班牙

  C.20世纪的美国D.17世纪的荷兰

  解析: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根据“独占……商业往来”“海运业……胜过任何别的国家”,可知此国海上运输业发达,据此可知答案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6.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解析:题干时间为16世纪,此时英国还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是在20世纪以后,故B项错误;从时间可以判断是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路中心的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故C项正确;“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7.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18世纪初,一位叫罗伯特•克莱夫的英国人在到达印度后的几年里,曾写信告诉父亲:“我得到的财富使我能在祖国过上我做梦也想不到的好生活……我已经给姐妹们每人汇去2000英镑,并将在适当时候照顾弟兄们。”罗伯特•克莱夫信中“我得到的财富”最有可能来自()

  A.对殖民地的掠夺B.大规模商品输出的回报

  C.贩卖黑人奴隶D.海外资本输出的回报

  解析:把握材料中的时间和地理信息,18世纪英国人在印度大肆掠夺,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都刚刚起步,贩卖黑人奴隶主要发生在非洲,故选A项。

  答案:A

  8.“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A.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的情景

  D.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解析:从材料中“像牲畜一样”“奴隶主”等反映的现象可以看出,这是进行黑奴贸易的情景,故选A项。

  答案:A

  9.布罗代尔说:“18世纪50—60年代在英国发端或崛起的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若干世纪前早就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的终点。”这里他强调了“工业革命”是()

  A.技术经验积累的结果

  B.世界市场扩大的产物

  C.始于英国“光荣革命”

  D.“工业化”进程的终点

  解析:材料中“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若干世纪前早就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的终点”强调的是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是工匠技术经验积累的结果,A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B项错误;英国“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是工业革命开展的政治前提,C项错误;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不是终点,D项错误。

  答案:A

  10.“1789—1848年,发生在英国的大变革……应该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喷发,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对“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进程加快B.社会结构分化加剧

  C.洲际间联系加强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1789—1848年,发生在英国的大变革指的是工业革命,其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以使社会结构分化加剧,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故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1.进入21世纪,蒸汽机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使用的动力源于()

  A.哈格里夫斯的发明B.阿克莱特的发明

  C.瓦特的发明D.史蒂芬孙的发明

  解析:蒸汽机车的发明者是史蒂芬孙,其使用的动力是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

  答案:C

  12.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将投资1500亿美元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建立低碳燃料标准。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被广泛利用始于()

  A.新航路的开辟B.蒸汽动力的推广

  C.第二次工业革命D.电力的广泛应用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答案:C

  13.20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美国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对该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反映了上帝创世说

  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绩

  C.体现了大企业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D.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

  解析:从时间上看,这一时期的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大企业,“世界又被摩根先生(美国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形象地反映了大企业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答案:C

  14.“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论据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②③④均是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背景;①错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所以答案为C项。

  答案:C

  15.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开平煤矿”“李鸿章”等可知,此时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

  答案:A

  16.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材料说明1879年以前,各省所用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B项正确。

  答案:B

  17.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解析: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可知,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

  答案:B

  18.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

  答案:B

  19.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的影响。由火车速度快,使“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可知,当时对时间的精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生活,故B项正确;A项有较大的迷惑性,A项只是材料的表面意思,与“重在说明”不符,排除A项;C项“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与D项“有利于国家管理”与材料主旨不符,可排除。

  答案:B

  20.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获得美国更大的支持,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材料中“美国……占总量44.10%”表明此时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4分)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文明以海洋争夺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洋时代”的来临——

  材料一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太恐惧而被迫返航。

  “海洋时代”下的世界——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海洋时代”下的中国——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材料四有学者认为,洋务派是近代中国“海洋意识”较强的阶层,他们呼吁加强海防,开发海洋。

  “海洋时代”下史学观念的演变——

  材料五十五六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的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材料六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史学界在世界历史的编纂方面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位穿越赤道的航海家是谁?推动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无形之手”有哪些?(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描述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过程。(2分)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选择了陆地”指的是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导致中国“选择了陆地”的因素有哪些?(4分)

  (4)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四的观点。(2分)

  (5)结合材料五回答,“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2分)

  (6)按照材料六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会对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评价较高。请按照材料六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2分)

  答案:(1)迪亚士。“无形之手”: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热”的推动;传播天主教的热情;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东西方传统商路。

  (2)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分别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

  (3)政策:“闭关锁国”。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传统礼教的束缚。

  (4)创办福州船政局;创建海军;创建相关的新式学堂(马尾船政学堂);等等。(答“轮船招商局”不得分)

  (5)合理性: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6)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闭塞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2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项目1920年1936年1920—1936年

  产值比重(%)产值比重(%)平均增长(%)

  官僚资本1.8442.22.2212.01.18

  民族资本2.5157.816.3288.012.41

  合计4.35100.018.54100.0

  (货币单位1936年币值:亿元)

  材料二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

  项目1920年1936年1920—1936年

  产值比重(%)产值比重(%)平均增长(%)

  中国资本6.6144.826.0963.29.0

  外国资本8.1355.215.1636.83.9

  合计14.74100.041.25100.0

  (货币单位1936年币值:亿元)

  (1)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哪三种资本形态?哪一种产生最早?(4分)

  (2)根据材料指出哪一种资本在当时发展最快。这种资本在当时发展最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从1937年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资本”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答案:(1)三种资本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最早:外国资本。

  (2)最快:民族资本。主要原因: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3)基本特点: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原因:①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②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

  2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1)依据材料,归纳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运动为中国近代习俗的演变开辟了道路。(4分)

  答案:(1)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维新变法创造条件。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综合检测卷.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96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