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考语文的题型变化与命题原则

时间:2022-09-17 06:2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 导语】©文档大全网从长治市教育局了解到,探析高考语文的题型变化与命题原则已发布,详细内容如下:

image.png


  往年高考结束,面对试题颇感胸有成竹、驾轻就熟,今年高考结束,面对真题却忐忑不定、惴惴不安,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仔细梳理二十年高考语文发展变化的轨迹,愈发觉得今年考生应考语文实属不易。


  犹记2007年的一位高三学生,他酷爱研究试题总结规律,每次练考分数公布时,总要和我一起探讨清楚每一分的失分原因,从而总结题型分类、审题技巧、答题规律。这位学生高考考了132分。在当时此种方法行之高效,前提是考题阅读量适中、文本理解难度不大、命题题型基本固化。时过境迁,今日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有时代责任感、真正喜欢钻研语言文字、阅读量阅读能力表达水平知识积累均达标的学生,才能考取高分。我们必须要赶上高考语文改革的步伐,绝对不能只看到高考语文命题形式的变化,一味地在命题形式上竭力地模仿高考,亦步亦趋。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变“出去”,也可以变“回来”,眼下的关键是要把握高考命题的核心原则,坚守核心原则教与学,真正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


  一、高考写作命题的原则与特性


  形式的变化不足以畏惧,不必模仿,模仿形式意义并不大。200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由“话题作文”改革为“新材料作文”,历时16年,今年全国乙卷高考作文又改革为“话题作文”。


  抓住近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核心原则方为王道,核心原则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教材,二是时代。


  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高考作文命题有三个特性。一是限定性,要让考生带着“镣铐”跳舞,这个“镣铐”就是题目限定的话题或所给材料中蕴含的话题以及额外要求落实的任务。二是普适性,基本要让所有考生都不偏题且有内容可写,写好写不好及如何写由考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表达能力决定。三是价值性,作文题目的意义何在?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方面审视个人、人性、人与人关系的深刻性,一方面审视国家、社会、时代的特殊性,一方面审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时代”关联性。把二十年的高考作文汇聚起来分析,它犹如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尽管形式变来变去,但内容无非集中于这三个方面。有的侧重于某一方面,有的涵盖两个方面,而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核心原则均聚焦在一个方面——“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时代”。


  我们来比较两组作文题目。


  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中国崛起的特点”,材料如下: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018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青年与时代”“青年与国家”,材料如下: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这一组,同属大时事材料,但材料侧重的方面显然不同,2011侧重于审视国家发展,2018侧重于思考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2012年全国课标卷作文“船主与修船工”两人之间的故事,材料如下: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2020年全国乙卷高考作文题目“管仲鲍叔桓公”三人之间的故事,材料如下: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这一组,同属故事性材料,但材料侧重的方面显然也不同,2012年重于分析人性的善良和懂得感恩及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020年侧重于思考人才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人才要舍小我而为大国,拥有崇高的爱国精神与情怀。


  2018年与2022年命题侧重的方面是相同的,那么2022年命题又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呢?2018年作文内涵是青年要与新时代的中国一起追梦圆梦,即青年要与国家同频共振。2022年作文在此基础上内涵更加具体明确,希望青年要与国家在“跨越再跨越”这一方面同频共振。跨越,意味着越过一个界限或者障碍,国家正面临着“跨越式”发展,需要有突破的智慧勇气和能力,而国家的突破需要每一个有德有志有为的青年献出自己的智慧勇气力量,“海水”裹挟着“浪花”,“浪花”汇聚成“波涛”。既要思考个人的“跨越”,也要思考国家的“跨越”,更要思考个人与国家密不可分的关系。2018年作文内涵为一条线,2022年作文内涵是这一条线上的一个点,前者大而宽泛,限定性不强,个人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后者小而具体,指令性明确,个人与祖国要一起完成一个“跨越”式动作,中国人人追求卓越,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另外,我们来审视新教材必修课本的单元人文主题与高考作文命题的关系。必修上册有“青春激扬”“劳动光荣”“生命的诗意”“我们的家园”“乡土中国”“学习之道”“自然情怀”“语言家园”。必修下册有“中华文明之光”“良知与悲悯”“探索与发现”“媒介素养”“抱负和使命”“观察与批判”“不朽的红楼”“责任与担当”。高考作文主题其实是教材人文主题的子集,因此,不仅要深度学习,形成思想,还要结合自身去思考这些人文主题的时代意义,而且要把所思所想以随笔或者作文的形式写出来,同学之间还要充分地交流高质量的思想素材和承载思想的事件素材。这样,每个学生的高考作文都是属于他自己的那棵有根之木、那片有源之水。


  二、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内容与形式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核心原则有三个:一特别注重教材知识,二知识点轮番考查,三考查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关于高考语文特别注重教材知识的考查,我们来看两个例子。2018年高考全国卷2《后汉书·王涣传》的翻译题,翻译文中“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这三句话。答案为: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给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的时候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我一直以为其中所考的“荐(祭祀)”为生僻意义,在教学上反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推断。最近,上《窦娥冤》一文,才发现,教材的24页第3个注释,就是“荐,祭奠”。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的翻译题,翻译文中“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这三句话。答案为: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律应当判处死刑但是情况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况来使朝廷听到。我以为其中所考的“覆(复核)”为生僻意义,当然也是在教学上反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推断。最近,上《促织》一文,发现教材的120页第22个注释,是“覆算,覆,审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让我深深感叹,高考很注重考查教材知识点。2022年高考这一点体现得比以往任何一年高考都更加明显。涉及的教材篇目有初中的有高中的,《短歌行》《屈原列传》《曹刿论战》《孔雀东南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知识点的轮番考查与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轮番变化本质是一样的。因为知识点多而杂,作文命题形式多样化,所以每一年的高考命题都在追求与上一年的不同,即变化性和抽查性。我们来看今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翻译文中“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参考答案为:我请求对于那些没有人供养的老弱之人,没有家的鳏寡之人,评定之后国家供给食用。我们来分析近三年山西所考的翻译句子:


  (2021)②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这个句子侧重于考查动词与词类活用:覆视、据、当、矜、录、闻。


  (2020)②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这个句子侧重于考查语言形象表达与抽象表达的转换:其体(他的文章风格)、浑涵(博大深沉)、雄视(压倒、胜过、超越)。


  (2019)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这两个句子侧重于考查古今异义词与词类活用:短(诋毁)、欲(想要)、擅(独揽)、数(多次)、疏(奏章)、或(有的)、稍(逐渐),纷乱(使……乱)。


  我们会发现文言文基础知识中的特殊句式近几年来没有考查过,2022年高考翻译考查特殊句式的概率就极大,结果是考查了定语后置句。必会知识的轮番考查,这一规律应当指挥我们的教与学。


  考查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能力,是一个核心原则,但是题型的难易度有等差。例如,考查成语的使用,2022年对于考生来说是最难的一种考查形式。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一空填写一个适当的成语,三空三分,这种考查形式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极难得分。而以2014年为界限的两种考查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3分。2014年开始延续选择题的形式,改为辨析意义接近的三个成语或四组成语。2013年及以前是选择四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我个人认为自2014年这八年来,成语的考查属于最简单的形式。而2022年一跃而变为最难的形式。而病句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与成语完全如出一辙,虽然题目并不难做,却是一种最难的考查形式。给知识点的透彻学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训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储备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不只是高中三年的事情,是应当从小就要做起的。


  高考语文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很明确,就是以下六个方面。文言文知识点、病句辨析及修改的知识点、常用成语积累、议论文论证知识点、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知识点(包括结构艺术、修辞艺术、表现手法)、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文体特征知识点。


  三、高考阅读考查的内容与能力


  关于高考阅读的考查把我们的阅读教学指向了三个方面:一是实施单元阅读教学以提升阅读的数量与质量,二是新教材整本书阅读的落实,三是全力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师生一起真正地深入文本去读懂每一篇极富个性的文章、每一个极其独特的词句。当然文章的谋篇布局、角度方式、手法技巧也很关键,我们要花大力气舍得投入大量时间来解读清楚“是什么”,即养成精读钻研一词一句的习惯,然后再来赏析构思表达是如何的精巧美妙,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2022年高考论述文第三题的D项就涉及这样的内容——《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而原文中并没有叙述到这些内容,很显然,高考阅读的核心原则要求我们要把整本书的阅读落到实处。


  2022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B项和D项只有一处细微的差别,即“使各居其宅田其田”要不要在“田其田”之前断开,这个问题很微妙,平时语言训练习惯好的学生,既可凭语感也可依逻辑来做出正确选择。各居其宅田其田都是让这个动词的内容,然而是两件事,所以应用顿号隔开。我们再分析“对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这道题,我们对比原文和选项:原文是“今春筑台,是夺(耽误)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选项是“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原文的意思是叔向认为晋平公的做法不能够用来“定命安存且被后世人称为人君”,也就是“凭您这样的做法是达不到您想要的结果”,您的做法是“夺民时”,您想要的是“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把原文直译出来,就会发现选项不仅没有落实“所以”这一古今异义词,而且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全搞混乱了。可见,题目考查最基本的解释字词与理解句子及句间关系的能力。


  2022年高考诗歌阅读选择题,平时读书习惯是仔细抠字眼的学生,利用短短的几十秒即可选择正确。原诗一句“相交何用早”,这是一个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即“相交不用早”,那就意味着王勃与朋友并非早年朋友,而选项内容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这种要求学生细读文本、对文本高度尊重的考查方式是几十年来高考语文命题一贯坚守的原则,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2022年高考诗歌阅读主观题“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道题目实质就是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属于“是什么”的范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排遣离愁的句子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人间感情的深厚可以战胜距离的遥远,心灵的相通可以战胜地域的相隔。此诗作者以理智的思考来排遣离别的愁苦。《白下驿饯唐少府》排遣离愁的句子是“长安在日边”,友人离去,但友人前往的地方是明确的,而且是可以到达的,这一句充满了乐观情怀。长安是求取功名的地方,是能使人得志的地方。此诗作者借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和勉励来排遣离别的愁苦。可见,阅读教学的基础性——读懂文本,是阅读教学之根本。


  高考语文改革的依托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新教材新课程。所以,我们一线教师研究透彻教材、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好教材才是我们教学的核心原则。研究透彻教材,需要呕心沥血地学习,向专家学,向同事学,向前沿书籍学,向优秀论文学。真正地用好教材,需要把握教材的时代使命和设计理念及课程体系。真正地教好教材,需要焕然一新的课堂,在课堂上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出来,在课堂上把学生学习方法的不足和知识点的疑难暴露出来,在课堂上把学生论辩的多元思维展示出来,在课堂上把学生学习的各项潜能挖掘出来。


  

  原文标题:探析高考语文的题型变化与命题原则

  文章链接:https://jyj.changzhi.gov.cn/jyzc/202209/t20220915_2640878.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A0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