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居家高效备考攻略

时间:2022-06-01 14:2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 导语】时光荏苒,2022年高考已经进入倒计时,1193万人将迎来属于他们的一次人生大考,正在全力备考的高三考生们,难免会有迷茫与压力。©文档大全网高考频道特别整理2022年高考居家高效备考攻略,助力2022年高考考生平稳度过冲刺期。

1.阳光高考网版


image.png


  备考策略:


  掌握科学备考方法,扬长补短


  高三成绩被按暂停键,考生前行的脚步不能停


  模考不断,高三家庭如此合力显效果


  面对高考倒计时,我们该怎么做?


  复习经验:


  语文:完善体系,重点突破

  数学: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英语:注重词汇学习,理顺语法知识


  历史:突出基础性,掌握必备知识


  政治: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关注社会热点


  地理:夯基础成网络,重“位置”能“综合”


  物理:突破难点和高频考点,加强独立审题训练


  化学:强化知识网络系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


  生物:善于分析图表,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考生必读:

  考生如何调整不良心态?

  1.过分在乎名次升降的敏感心理:过于频繁的竞争会使考生产生怯场、紧张的心理状态,考生要在适当竞争的基础上看到自身的点滴进步,构建独立稳定的心理状态。

  2.过度疲劳引起的烦躁心理:疲劳学习会出现焦虑、心慌气短等负面效果,考生要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比如学科交叉学习。

  3.过分追求完美的苛刻心理:有的考生对自身、老师、同学都要求过高,也会影响备考效率,应适当调低心理期望值,同时协调好人际关系,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宣泄途径。

  4.认为“我不行”的自卑心态:对于自卑的考生,要不断激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考试只是对一般能力的考查,只要用心复习、合理利用备考时间就会取得相应成绩。

  5.觉得“都会了”的自负心态:考生要客观评价自己,健全心理机制。

  备考期间的8条饮食法则:

  1.一日总能量略低于平日水平。

  2.烹调方法清淡,不用煎炸烧烤,烹调油适当减少。

  3.增加蔬菜供应量,特别是各种绿叶蔬菜。

  4.主食总量下降,适当增加全谷、薯类的比例,保持血糖稳定,并供应充足的B族维生素。但如果平日很少吃豆类、薯类等,不宜一次吃太多,避免肠道胀气或消化不良,宜少量添加,循序渐进。

  5.午餐、晚餐七八成饱,避免影响饭后的学习。两餐间少量加餐,以水果、酸奶为宜。

  6.尽量少吃各种甜食和含香精色素的加工食品。

  7.严格预防食物过敏和中毒,不吃来源可疑和以前没吃过的食物。

  8.如果食欲不振或消化功能下降,宜供应助消化药物和复合维生素。

  动力不足、精力不济or适应力不强?这些方法来帮你

  【提升动力】

  要从根本上提升备考动力,就需要将高考和自己的理想、心中的渴望建立直接联系。考生可以在此阶段挖掘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梳理生涯规划方向和目标,并将理想与学习建立直接联系。在理想不清晰或渴望不强烈的情况下,有一些技巧可以用来提升紧迫感:

  1.细化目标,将“高考”这个大目标分解为阶段小目标,每个小目标设定完成时间。设定临近且明确的截止时间,能充分激发紧张感,从而调动认知资源去全力行动。

  2.拿走分心物,从外部环境入手,降低干扰紧迫感的可能性。备考时,如果身边有太多诱惑,如手机、零食、床等,那疲惫时就很容易分心。考生可以创建一个不容易分心的环境,并将学习行为和这个环境建立心理联系。疲惫时,可以试着闭目或者伸懒腰等。

  3.组建备考小组,互相扶持互相激励。学习行为可“传染”,当身边的同学都在学习时,考生就很难安心躺平了。因此,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会更容易在学习上和他们比较,从而通过落差激发自己的紧迫感。

  【保存精力】

  考生可以将平台期看作修整期,用来调整身心状态。考生可关注睡眠和饮食,如果牺牲睡眠时间来补学习的漏洞,那么可利用这段时间适当补充睡眠,同时调整复习节奏。另外,积极的休闲活动可放松身心、积蓄能量,例如运动、看课外书、做手工等。相反,消极的休闲活动不仅不能帮考生“回血”,反而可能消耗精力、磨灭学习动力,阻碍后续备考。

  【增强适应力】

  处在复习“转型期”,考生要根据复习阶段特点,调整复习模式,突破学习瓶颈。经过一学期的复习,考生下一步就是将零散的知识连成“线”、组成“面”,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考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以“单元”或“章节”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整合时重点关注知识脉络和主旨,建立学科逻辑链,辅以综合性的练习来夯实整理结果;积极和老师沟通适应期的收获和困难,请老师在学业和身心适应、调整方面给予有益建议。

  直面各种考后情绪,行动起来就不会被裹挟

  【平常心面对成绩】

  考生要学会用平常心来面对自己的成绩,从要求自我完美的心理中走出来,学会接受自己,既接受优秀,也接受不足。只有这样,自己的心情才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从而顺利投入到之后的学习生活中。

  当考试成绩不理想导致焦虑、心情低落时,可以寻求朋友、家人或者老师的帮助。考生可以向他们倾诉,询问建议,适当放松身心,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也可以试着将情绪写在纸上,这样可以很好地缓解焦虑。

  【驳斥不合理信念】

  考生要学会驳斥自己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针对“考不好别人会瞧不起我,我高考也考不好了”这些想法,首先要找到其中不合理的点进行驳斥。例如:“考试是为自己,跟其他人没有关系”“其他人不会因为考试成绩而对我有什么看法”等。

  考生要知道考试是自己事,只要在学习上尽努力就好,不要给自己过大压力。考生还可以通过回忆过去考试中成功的体验,看看当时是怎么做的,怎么准备的,增加信心,以一种新的姿态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

  【以成长型思维看待考试】

  如考试成绩不理想,考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可能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才能及早发现问题,之后更加明晰努力的方向。考生可以梳理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如考试成绩理想,考生可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计划之后的复习。当然,也可以适当奖励自己放松一下,在放松的时候就好好放松,然后再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备考中。但如果在放松过程中,考生同时深陷后悔和焦虑的情绪,要立刻叫停自己,然后即刻行动,投入到复习状态中。这样就不会一直沉浸在懊悔的情绪里。

  家长必读:

  备考倒计时阶段,父母要做情绪稳定的陪考者

  【观察自己的呼吸】

  父母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时,可观察自己的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让这种专注力保持一段时间。观察呼吸是为了帮助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晰,不被瞬间产生的想法所影响,继而产生大量情绪和感受,做出让自己可能会后悔的行为,最终变成一场冲突。

  【避免思维的“反刍”】

  父母要避免总是想着“孩子考试可能会失败”“他心思不在学习上”“成绩下降就是因为他不努力”……这样的反复思考,只会让父母迷失方向,陷入恶性循环,产生情绪困扰。父母可以试着改变对孩子的负面评价,看到孩子的优势与潜能。面对发挥不好的科目,如果只是一次没考好,那应该相信孩子之后可以考出真正的水平。如果是经常发挥不好的科目,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绩浮动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及时解决。

  【接纳孩子的情绪】

  接纳孩子考前可能产生的焦虑、急躁情绪。成绩的波动可能导致孩子有一些情绪,父母要认识到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要多倾听、少说教,多正面疏导、不横加指责,多给孩子鼓励和积极反馈。父母要稳住阵脚,适时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鼓励、支持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陪伴和信任,满怀信心,轻松迎考。

  家有高考生,父母要知进退懂并行

  【学习中尝试后退,把选择权给予孩子】

  随着新高考变革,高考知识点、考题方向等内容都有了很多变化,父母要相信教师和孩子在学习上的能力,他们可以教好、学好。这时,父母不要主动给孩子支招,把学习的事还给孩子,相信他们的判断和选择。父母可以在沟通中询问孩子的需求,引导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询问孩子的作息安排,需要准备哪些食品和书本资料;询问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否需要代为保管手机等。父母把孩子推到学习主角的位置,孩子带着父母的信任、带着主动权去学习,便能自己思考与规划未来前进的方向和步骤。

  【生活中尝试并行,把尊重给予孩子】

  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第二飞跃期。考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希望被倾听和关注,希望被尊重和理解。建议父母放下对孩子的批判、指挥和命令,站在与孩子并列的位置,重新看待孩子。父母用尊重陪伴孩子,不做否定和强迫,接纳他们真实的样子。当孩子因成绩苦恼时,父母若能理解孩子的不易,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并告诉他们:“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感到苦恼。”通过一起想办法,孩子便会发现即便成绩不够好、人生不如意,自己依旧会被尊重与理解。他们亦会发现:高考、成绩是人生的一个评价指标,但不等于全部人生。人生还有兴趣、性格、人品等丰富的内容,每一项都可以带来价值和成就感。

  【交流中尝试前进,把希望给予孩子】

  每位父母和孩子都要明白:高考备考不会一帆风顺。遇到挫折,人都会有负面情绪,这是正常的,要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父母可以尝试把负面情绪转化为希望,给孩子正向的推动力。比如多在孩子面前展示美好的生活,不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日常用语中,可在“但是”一词后面接正向的语言,将困难变为机会,将失利化为得利。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虽然这次总分没达到预期,但我们看到了你的进步,你的学习方法是可以持续的。”

  【高三敏感期】亲子怎样减少隔阂,有效沟通?

  【稳定情绪,语气柔和】

  很多高三孩子期待父母能好好工作、生活,在生活上帮助自己,也能在精神上支持自己。他们不想看到父母比自己还紧张,每次谈话都要把负面情绪传递出来。因此,在与孩子谈话前,父母可以调整一下情绪,尽量保持心态平和。谈话中不要总是用责备的语气,多使用温柔、建议的语气,例如“妈妈很想听听你的想法”“目前是这样的情况,你说说看……”如果遇到孩子的言行反应过于激烈,父母要避免争吵,大家可以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沟通。

  【学会倾听当好顾问】

  高三生的时间很宝贵,父母在与其沟通时需要谈自己的意见,但更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尤其是孩子有意愿跟父母交流的时候,在安静的地方进行,排除干扰,避免打断孩子的话,集中精力于交谈的过程。从孩子吐露的心声中,了解具体的问题和观点,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情绪上的困扰需要父母安慰,还是现实的困难需要某一科目的补习等。切记要尊重孩子,不能强势,因为高三孩子经常会对父母的规劝表现出逆反,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倾听者和顾问,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言简意赅多用肯定】

  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父母的“唠叨”堵住了孩子的耳朵和嘴巴。在高考冲刺时期,父母更要注意在谈话时抓重点,简明扼要。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又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更愿意和父母交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要多表达肯定、认可、鼓励。高三生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如何与高三孩子沟通,没有固定模式,父母要从自家实际出发,坦率、真诚地对待孩子。进入备考后半程,父母更要掌握谈话沟通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把关心传递给孩子。

  【高考冲刺期】父母如何沟通既不伤害孩子,又能帮助孩子?

  【平静身心在先】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父母要先调节好自己的状态。如果自己有心理和情绪上的问题或困扰,争取快速清零。现在社会高速运转,对人的基本需求就是快速梳理复杂问题,找到并且解决急迫问题,让自己处于心理上的轻松状态,更阳光、更快乐。当一个有温度、有爱的家长带着真诚的关心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哪个孩子会拒绝呢?

  【建立信任关系】

  家是讲爱的地方。被人管会让人排斥,被人爱则能给人带来温暖。幸福的考生家庭氛围温暖和谐,父母不时时把考试成绩和各种目标放在嘴边,而是默默观察和支持孩子。这种和谐的信任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维护、经营。父母可以主动用心观察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各层面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接纳。这种信任关系建立起来后,就给后续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

  【传递爱的能量】

  父母是不是一直羞于表达,很久没有拥抱孩子了?这种肢体的情感表达,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是需要营造的。一束芳香的花,一顿色香味俱全的晚餐,一次轻松愉快的电影之旅,都是有价值的。一个疲惫的人需要忘却烦恼,彻底放松身心,才能更有精神和能量投入到接下来的挑战中。

  点击查看更多备考攻略

  

2.江苏教育考试院版




image.png


  时间滴答向前,2022年高考随之进入倒计时。处于冲刺阶段的考生们,既有跃跃欲试的兴奋,也必不可少掺杂着大战在即的慌张。

  如何急而不慌,忙而不乱,做好考前冲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师附中教学处副主任夏群,她为考生们送上三份“安心锦囊”——

  夏群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师附中教学处副主任,长期坚持在“陶老师”工作站志愿服务。

  锦囊一: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不要过多补充新题、偏题、怪题

  “其实在知识上,同学们要充满自信,各位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夏群表示,各位高三老师都具有多年带领学生备战高考的经验,复习节奏也是根据多年经验总结而来,早已妥善安排,所以同学们只需要相信学校、相信老师,跟着各科老师进度就一定不会有问题。

  “在此基础上,最后阶段我们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夏群特别提醒,对于最后一阶段来说,最重要的是巩固基础,保持稳定。自己复习的时候切勿贪多,也不要过多补充新题、偏题、怪题,“因为这就像饮食清淡的人突然进食大鱼大肉一样,容易消化不良,反而会影响考试发挥。”

  锦囊二:自信满满、轻装上阵

  考试心态决定发挥状态

  “高考绝对不只是知识的PK,更是心态比拼。”夏群在采访中表示,以往在和高三学生交流中发现,其实不少同学已经准备得相当充分了,但临考了还是会觉得不自信。在大考甚至整个人生中,心态常常会决定你的状态,从而对结果产生影响。事到如今,与其“心虚”,不如放平心态,在上场前给自己披挂上“自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肢体运动来调节焦虑情绪,例如蝴蝶拍训练、放松训练等等。

  锦囊三:保持体能、调整节律

  让生物节律与考试安排“同频共振”

  当然,高考也不仅是知识的较量,心态的PK,长时间坐着答题会耗费大量的体能和心力,因此也是一场身体素质的考验。

  “建议同学们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午间可以小憩15-30分钟;饮食方面要注意卫生,关注营养的合理搭配,但也不需要过多进补,以免肠胃不适;同时每天可以进行适量运动,哪怕只是饭后散步一会儿,这样有助于放松身心。”

  此外,夏群表示,生物节律不会立刻转变,因此建议考生在最后阶段,应逐步将生活起居调节为“高考模式”。“我们可以在各科考试对应的时间段安排相应的学科内容的复习,比如上午考语文,就上午复习语文,下午考英语英语复习就安排在下午,这样能帮助自己调整生物钟,让大脑节律和考试安排同步起来,考试时发挥状态。”

3.贵阳市招考网版



image.png

  2022年高考招生即将拉开帷幕,超过一千万名考生就要迎来属于他们的一次人生大考。

  相比往年,今年高考稳中有变。

  上海的高考时间延期。2022年全国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上海市秋季高考统考延期至7月7日至9日举行。

  招生计划有调整。“强基计划”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新增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试点高校,并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及农村地区招生倾斜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招生专业有增加。2022年共有38所高校通过了新增专业审批,新增31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智能运输工程专业、智慧海洋技术专业、智慧林业和智慧水利专业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置。

  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三批新高考省份加强改革协同,推动考教评招各环节有机衔接,进一步优化选考科目要求和“两依据一参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模式,同时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

  考试内容继续完善。命题愈加灵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然而,不变的是,考生们刻苦备考的身影,直面挑战的坚定……在临考前的冲刺阶段,邀请再多叮咛他们几句,说说最后复习的备考要点、注意事项,让考生们轻松上阵,从容应考。

  名句默写已进入复习阶段

  语文:树立“文本为王”意识

  山西省特级教师刘补明:

  在最后复习冲刺阶段,考生要进行一次关于语文知识、能力、素养及其对应考查点的盘点与自测,列好清单,全面评估,做到心中有数,应考有招。根据记忆的即时性来看,名句默写已进入复习阶段,要抓好黄金时期,强化相关训练。语文能力的考查,最终归结于读写能力的考查。阅读能力中,感知与理解力、分析与综合力、鉴赏与评析力是最重要的,文本类型虽千差万别,但解读文本的路径异中有同,对语言感受的道理也基本一致。要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明白命题意图,了然干扰所在,知晓得分秘诀,理清诸如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与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散文的意境体味与聚散探析,诗歌的情景关联与虚实组合等,认清语言表达的实质与关键所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写作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无论写作何种文体,面对何种写作话题,对审题、立意、用材、结构、表达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不妨预设类型思路,优化写作设计。

  阅读部分主观题答案的形成,要找依据,考生须树立“文本为王”的意识即母体意识,回归文本,筛选组合提炼,形成理想答案。书写简答题,得有要点意识,要点在前,简述随后;各要点的排列,要分得开、排得顺、扣得紧。对于经常出现判断失误的类型选择题,要补全知识,调整思路,形成策略,减少失误。

  保证基础问题的得分

  数学:考前减少难题练习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庄乾岭:

  数学试卷客观题分值大,一个基础题错误就会对成绩有较大影响,把会的问题作对,是考试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要保证基础问题的得分。做好知识脉络梳理,消除知识和方法的盲点。有些内容在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中相对独立,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较少,考试时会因为不熟悉造成答题困难,如复数、立体几何中的台体面积与体积公式等,应格外关注、加强复习。有些概念容易混乱不清,如复合函数的抽象表达式等,应回归教材,梳理基本内容,做到准确理解。

  其次,提高中档难度问题的答题能力。反复的模拟训练或专项训练是做好这类问题的主要手段,内容、方法熟悉了,结构清晰了,就能从“可以会”转变为“一定会”。如以函数性质为背景的问题,要求熟练掌握符号、文字、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符号表示、关系分析能力提出要求。因此,考生应多进行针对性练习,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对比不同方法的特点,确定适合自己的一般方法。

  最后是难题的应对。此类考题对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考生应根据自己平时测试情况,确定解题能力,合理面对这类问题的复习。一般来说,因投入产出比不高,做不好容易动摇信心,建议一般考生在考前减少这类问题的练习。

  稳扎稳打拿下大多数基础题和中档题

  英语:主要语法内容再整理

  北师大二附中外语教师刘力菀:

  高考英语试题非常关注基础性,重视对语言基础、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因此在考前应将复习重心回归到学科的核心知识上,稳扎稳打拿下大多数的基础题和中档题。在词汇方面,可以复习《课标》附录中的词汇表,保证对主要词汇的熟练认知,重新默写不规则动词表中的动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等。语法方面,可以用思维导图方式将主要语法内容,如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三大从句等知识框架再整理一遍,保证对语法的核心体系和重点知识了然于心。

  通过“好题重做”“错题再做”,不仅可以针对知识点查漏补缺,还能通过对做题过程中所运用知识、策略、方法的反思,追加同类题练习作为巩固,以堵上知识和能力的“漏洞”。同时,针对高考试题强调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要对重点题型和常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力求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和答题思路。

  作文复习,一方面要整理应用文如社交信件的提纲思路,总结常见话题及相关表述以形成结构化知识,另一方面要总结改正近期出现的语言错误,整理好词好句、常见短语、句型句式并练习,以增加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考生在保证每日40~60分钟学习时间基础上,考前可以每隔几天按照高考时间完整做一套真题或模拟题,以建立做题常规、形成答题规范,帮助自己进入考试模式。

  结合近期热点,总结微专题

  历史:最重要原则是尊重材料

  南开中学高级教师于宁:

  高考历史命题凸显两大出发点:一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因此,结合近期热点,总结微专题,既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成体系地复习基础知识,又可以将现实问题与历史发展相结合,把握历史脉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新冠肺炎疫情,考生应以“医疗与公共卫生”“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微专题形式展开复习。在复习时,每一个主干知识的专有名词,都是回答问题时的关键词。回答材料解析题或论述题时,关键词要明确展示出来。

  情境化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流趋向,但万变不离其宗,考生在遇到新情境新问题时,静下心找到其与所学知识的连接点,将基础知识迁移过来,便能迎刃而解。新情景材料有可能和课本知识不一致,做历史选择题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材料。如果脱离材料,根据自己认知进行选择,就违背了材料选择题判断的基本原则。因此,客观看待材料,避免主观判断,是提高客观题得分率的重要条件。

  此外,在最后冲刺阶段,每日保持一定量的练习,可以让考生保持对答题技巧的熟练度,而不至于生疏。

  运用思维导图总结知识框架

  政治:了解近一年时政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师文涛:

  思想政治学科统编新教材包含四本必修教材和三本选修教材。“思想政治”包含外在“政治”和内在“思想”。前者包括我国国内治理和参与国际治理,后者包括思想理论和哲学文化。上述两个部分、四个方面的知识框架什么样?内在关联是什么?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出上述内容,基础知识就十分扎实了。

  近五年高考真题,依然是价值的复习材料。最后冲刺阶段,学生可以再次完成往年真题。建议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结合自身常见疏漏和薄弱环节,进行反思强化,对于多次错漏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夯实;其二,分析真题的解题思路和参考答案的逻辑,以设问为切入点反推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思维导图。

  此外,建议高考生对近一年的时政要闻有所了解,如重要的会议要点、中央一号文件等等。从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信息材料出发,思考与之关联的主干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90分钟考试时间内,存在出现某些因素影响临场发挥的可能性。因此,学生们须做好“紧急状况”的应对预案。政治试题中,分析论述题型占比很高。考前冲刺阶段,建议做好15分钟内完成2~3道论述题的答题训练和心理准备,避免临场慌乱造成大量失分。

  切忌陷入“题海”

  地理:关注复习“道”与“术”

  山东大学附中高中地理教研组长王涛永:

  通过深化理解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以实现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地理之“道”;通过具体的方式方法,落实地理复习之“术”。在此过程中,将地理学科的“道”与“术”有机统一起来,能获得复习效果。

  先说地理考前复习之“道”。《地理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依据,考生考前要重点关注,准确把握复习内容和要求。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地理学科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因此,考生在最后冲刺时,只有围绕关键能力进行针对训练,才能事半功倍。

  再说地理考前复习之“术”。首先,精研高考真题和易错题。地理学科的试题以真实情境为载体,涵盖的知识点繁多复杂。考生切忌陷入“题海”,应该抓住高考真题进行研究,以点带面进行有效复习。同时将之前做过的错题进行重做,复习巩固易错知识。地理主干知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规律等。考前复习时,要立足基础和主干内容,弄清、弄透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进而将着眼点放在其迁移运用上,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对课本的再阅读、再熟悉至关重要

  物理:重视实验题复习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刘海丽:

  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如能量这一概念就贯穿高中三年的学习。通过对课本的再阅读、再熟悉,可以领会物理学生动丰富的思想,从整体角度使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融会贯通。

  回归基本题型,对每一道习题,要能把握关键字词和提取图表信息,弄清所给物理情境涉及的物理规律、相关物理状态、物理过程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等。

  重视实验复习,理解实验结论形成的过程。从每年全国物理高考的实践来看,实验题的得分率一般都不理想。对于每一个考查的实验,都要重视领会和熟悉实验的思想、原理、操作方法、数据的记录处理要点以及实验误差来源分析等。

  坚持每天模拟训练,找出失分点,及时弄懂并进行归纳总结。注重规范解题,如填空和实验题中的有效位数、计算题中基本公式的规范书写等。针对自己容易失分的题型,多进行训练。记录解答每个题型所用时间,合理分配解题时间,争取做到会做的题目一分不丢。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生物:关注知识内容清单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张向东:

  高考试题命制侧重评价考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时的能力,但分析解决情境的答案一定要在教材内,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考生应依据《考试说明》中的知识内容清单,结合教材和笔记,可采用回忆的方法,描述生物学概念、概述生理过程;或采用概念图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冲刺阶段复习做题忌多、杂、难,定时完成合适的高考真题很关键。通过真题演练,有助于考生完善理综考试的时间分配;有助于从高考真题中总结必考考点、高频考点等命题规律及对考点的考查形式,有利于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特别要关注遗传规律应用中的分析推理方法、生物学相关原理和原因分析等逻辑推理分析作答题的归纳和总结,以提高用生物学知识、原理解释和解决有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做出合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是高考的考查重点之一。考生要对《考纲》中要求的实验原理、步骤、结果、结论及实验材料、试剂使用等了如指掌;注意挖掘生物学一些经典实验蕴含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要求写出实验思路,是近年课标卷的常考题型,分值也高。考生应从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自变量的设置原则,因变量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突破此题型。

  再梳理一遍基础知识

  化学:增强对学科本质的理解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化学教研组长叶海玲: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需要我们建立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平衡观等观念,能够从微观视角认识宏观性质、通过改变条件调控反应等。这些观念都会体现在试题中,因此对化学本质的理解是应对高考的法宝。

  首先,考前再梳理一遍基础知识。对教材中知识的认识不停留于表面,能以物质结构为起点、以反应条件控制为手段、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进行梳理,正确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在考场上准确调用知识分析问题。

  其次,回顾错题,有效提升复习质量。回顾错题时将错题归因,是读题不准确还是知识漏洞,或是对概念和原理理解不准确?在这个过程中,考生会发现试题考查的知识和能力是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观念紧密联系的。

  最后,回顾考题,锤炼应试力。最后几天,考生可重新审视近年高考真题,从试题命制角度再次研读,着重整理试题中如何考查基础知识,常考哪些思维环节的补充,怎样实现反应条件的控制,等等。考生要从答题角度再看高考题,着重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答题的切入点和要点,考虑答案如何做到表述规范和语言精准。

  (学术支持:华东政法大学高教所副研究员万圆)



image.png

  高考,是一场突破自我的较量。心态良好,至关重要。整个迎考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平常心妥善处理好下列重点环节。

  自我防护:做到“一静一动”

  与往届相比,2022届考生就读高中期间,遭遇疫情侵扰的频率高,大家在自我防护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依然不能大意,要努力做好“一静一动”两方面工作。

  “一静”,是指从现在起到高考结束要处于静止状态。原则上不得跨地区流动,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避免与外地人员接触。要保证“两点一线”,离校、离家时必须佩戴合格的医用口罩。

  “一动”,是指从现在起到高考结束要做好健康情况监测。包括一天两次测量自己的体温,查看是否有发烧等情况。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核酸检测。另外,要注意是否有腹泻、乏力、嗓子疼痛、干咳、味觉和嗅觉方面的症状,一旦出现这些异常改变,必须快速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知识攻略:题海战术已不管用

  最后半个多月的复习,在知识攻略上强化“五个再”工作:基础知识再重温、课本知识再回看、重点方法再速览、典型例题再回顾、题型专项再训练。在具体实施中努力做到:

  基础性。在后期复习中,大家要把目光聚焦在学科的课程标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围绕这些要素,采取边想边写的方法,细化考点。也可借助课本目录回顾知识线索,对不清楚的部分仔细阅读,看完一节、一章、一本书后再梳理一遍。

  反思性。到了复习后期,题海战术已经不管用,可有的同学仍在盲目做题,结果虽然题目做得多,却总在同一个知识点或是同一类题型上失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典型例题的总结,不会对错题进行归档整理,更没有对照自己的错题进行反思。殊不知,失分点其实就是增分点。后期复习要注意运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作业进行圈点批注,加强解题后的反思,对典型习题做好归档工作。

  策略性。具体地说,要提升应试技巧,强化总分意识。在应试中,会做的题目要看全、看清、看细,尽量拿高分;不全会的题目要学会找关键信息和关键词,执果找因,力求分步得分;理解评分标准,以及评卷的基本规则和赋分、扣分细则。

  起居安排:牢记六件事

  高考复习的最后十多天,很多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考生的起居安排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一定要记住的事项有六条:

  第一,积极调整好生物钟,让自己的“兴奋点”与高考各科考试的时间完美契合。

  第二,劳逸结合,午休,午休以不超过半小时为宜。

  第三,睡前拒绝电子产品,喝一小杯热牛奶有助于睡眠。

  第四,合理饮食,均衡营养,烹调要清淡,脂肪不宜过高,不食用药物及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来“提神醒脑”。

  第五,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可以做做操、散散步等。

  第六,目前天气变化比较大,考生应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增减衣物。

  心态调节:降低心理预期

  越是临近高考,考生们的心理压力就会越大,及时调整好心态,是顺利迎考、取胜高考的法宝。

  第一,强化自信。自信是一种信念,同时也是一种意志,如果我们对一件事充满信心,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感到恐惧。其实有时候并不是考生不够优秀,而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上,缺点一旦被放大,久而久之人自然就会丧失自信心,产生自我怀疑,这样非常不利于考试发挥。

  第二,自我减压。临考前,一些人担心自己高考发挥不好,担心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担心自己高考失利对不起父母老师的辛苦栽培,想得越多给自己的压力也就越大。正确的减压方法是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用平常心对待考试,高考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全部,自己发挥应有水平不留遗憾就足够了。

  第三,积极暗示。千万不要小瞧心理暗示对一个人的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心,更有利于竞技水平发挥;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只会徒增烦恼,扰乱思绪,最终影响考试。如果在做题时遇到解不出来的难题,可以告诉自己:这道题这么难,没有多少人能够解出来,因此我不用把时间浪费在这么难的题上面,还是应该多练练其他题,提高自己的答题速度和正确率。

  第四,掌握调节方法。考试入场前,如仍处于紧张状态,哼几句流行歌曲,做几次深呼吸,想点与考试无关却使自己高兴的事,积极参与同学间谈笑转移注意力,冲淡紧张情绪。进入考场后,不必理会别人的表情和反应,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把视线集中在教室前的某一个点上,凝视1分钟左右,什么都不要去想,让情绪稳定下来。答题过程中若感觉紧张,先停笔,身体自然坐正,轻闭双眼,双手平放桌上深呼吸,收紧双拳以及全身肌肉,然后慢慢呼气,随之放松肌肉,待情绪稳定后再继续答题。

  总之,我想告诉各位考生的是,高考,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生宝贵的财富。请记住:考前满信心,下笔如有神;休息多静心,养好精气神;思考必细心,身心都入神;答题要用心,聚精又会神。

  (作者:周立新,系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党委副书记)

4.成都教育网版



image.png


  ■关注2022高考高招

  距离2022年高考还有14天。在这两周时间里,如何做好考前疫情防控?考前心态、饮食、健康等方面如何调整?最后的备考该注意什么?采访了相关专家,给考生梳理一份备考指南。

  【做好14天监测】全国多地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根据教育部此前要求,考生应做好考前连续14天本地健康监测,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跨区域流动、不到人群流动性较大场所、不前往中高风险等级地区等。

  “疫情下的高考备考,要按照指引,做足措施,科学防疫。备考期间,考生要保持学校与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状态,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配合学校做好核酸检测,及时申报14天个人健康情况和行动轨迹;与家人一起减少社交,管理好自己的健康码和行程码。外地考生须及时赶回高考报名所在地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说。

  【科学作息】除了注意个人防护之外,科学合理的作息是健康的保证。广州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级长程炤亚建议,考生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不开“夜车”。考生日常复习的内容安排,可考虑跟高考考试科目时间保持一致,尽量把生物钟调整到上午9点至11点30分,下午3点至5点的时间段。

  【饮食均衡】饮食常态化,兼顾营养,切忌大补。多位备考专家提示,考前的饮食不需要额外吃补品或保健品,保持日常的均衡营养即可;可清淡饮食,尽量少吃一些含脂肪高的油炸类食品或者是辛辣食品,以免上火或腹泻;多喝水,少喝饮料,避免肠胃不适带来身体负担。

  具体到一日三餐,考生早餐可选择谷类、面食、蛋奶、水果等,午晚餐的食物可以多样化,包括富含优质蛋白的鱼虾、瘦肉、鸡蛋、牛奶、豆腐等,适当搭配蔬菜水果,夜晚可以少量加餐,切忌量太大增加肠胃负担而影响睡眠。

  【备考回归基础】到了最后的备考阶段,考生该复习些什么呢?姚训琪建议,题量要减下来,回归基础,回归课本。

  “最后两周到了收官阶段,考生要把备考状态调整到‘巅峰’状态。从题海中抬头,自主地有针对性进行一个知识盲区的扫描,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科试卷满天飞。到这个阶段一定要从基础开始,梳理核心知识体系,再回归基础。”程炤亚说。

  【平常心应考】最后两周是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的时候,心理调整非常重要。要怀着“平常心”去应对高考。要尝试着跳出高考来看高考高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经历,而不是终点,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学习之余,可以适当通过运动、音乐和阅读来调节心情。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老师李明说,运动可以稳定心率,释放压力,更有助于睡眠,让人头脑更清醒,建议考生傍晚跑跑步出出汗即可,不要太过激烈;一首和你产生共鸣的轻音乐,能帮助你放松,帮助你更有信心;在每天的头脑风暴、题海遨游后,一本散文集或诗词集会是你脑海中的世外桃源,会帮助改善你的大脑,也会提高写作的灵感。

  当高考遇上生理期,有些家长会让孩子服用药物来人为避免。相关专家表示,一个身体的状态波动并不足以影响考场上的能力发挥,因为考生的应考水平、能力经过长年累月大量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已经具备了非常稳定的输出。相反,心理的调整超越生理的应对。如果额外用药物等强行干预,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增大考生的心理压力。

  “高考的价值在于我们用青春真正投入的过程,重在过程,不是结果。全力以赴,问心无愧,把努力留给自己,用努力求得的结果。”程炤亚说。

  【应对极端天气】气象部门预测,高考时间,北方高温、南方降雨的可能性较大。考生要注意防暑降温,对极端天气做好充足准备,选择适当的出行路线和交通工具,带齐雨具,预留足够的路上时间,出现任何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AUR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