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

时间:2022-09-28 02:46: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婴幼儿# 导语】刘长卿(约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

  听弹琴

  刘长卿〔唐代〕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

  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

  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

  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2.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代〕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一作:夕阳)

  译文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唐代〕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译文

  孤云陪伴着野鹤,怎么能在人间居住。

  不要买下沃洲山,现在已经有人知道那儿了。

  韵译

  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注释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孤云、野鹤:比喻闲逸逍遥之人。

  将:携带,带领。

  沃洲山:在浙江省新昌县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道家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是一般的亲朋好友间的送往迎来,而是送僧人归山。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是留不住的。因此诗人诙谐地说:“岂向人间住。”尘世难留方外高人。方外高人理应去深山古刹,静心修 炼;因此,上人归山,恰得其所,理应祝贺,不该作儿女之态,像俗人那样依依不舍,甚至帐惘无极。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是对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不少僧人爱住名山宝刹,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扬名,然后接近权贵,以求闻达于皇帝,达到加官进爵的目的。这与假隐士走终南捷径的手段相似。“莫买沃洲山”,暗寓出沃洲山名声太大,人们都知道那地方,会影响修行,会成为走“终南捷径”的人。这后两句与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是同一用意,但此诗说得更直率。由此可见,作者与上人的关系亲密,可以直接规劝,所以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说:“索性勉其入山之深,是何等交谊?”

  观此诗作,写得妙趣横生、闲情逸趣,流露出诗人很看重灵澈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往隐居深山之中,却规劝方外上人要另觅他处,“莫买沃洲山”,表现出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



4.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唐代〕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注释

  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春草:一作“芳草”。

  “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鉴赏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5.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

  新年作

  刘长卿〔唐代〕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译文

  新年来临,思乡的心情格外迫切,想到自己漂泊在外不禁潸然落泪。

  年老了反而被贬谪他处居于人下,连春天也脚步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在岭南早晚只能与猿猴相依作伴,或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

  我已和被贬为长沙太傅的贾谊同遭遇,不知今后还要几年才能还乡?

  注释

  天畔:天边,指潘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

  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

  客:诗人自指。

  岭:指五岭。作者时贬潘州南巴,过此岭。

  长沙傅:指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6.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唐代〕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秋日一作:秋入)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译文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注释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7.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

  送李中丞之襄州

  刘长卿〔唐代〕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注释

  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

  师:军队。

  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轻生:不畏死亡。

  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8.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唐代〕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注释

  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

  烟水:茫茫的水面。

  飞鸟:比喻远行的人。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

  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汀(tīng)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白蘋(pín):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9.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唐代〕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为何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

  注释

  贾谊(jiǎyì):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谪宦:贬官。

  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10.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之刘长卿的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唐代〕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Ao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