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与表达的心得体会,追求思辨与表达空间高考作文改革释放了哪些信号

副标题:追求思辨与表达空间高考作文改革释放了哪些信号

时间:2023-12-26 16:3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6月7日上午9点,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幕拉开,940万学子奔赴考场,举国瞩目。
  北京育英学校考点大门口,守候多时的老师和家长们翘首以盼。11时30分,首场语文考试结束。考生们鱼贯而出,考场外瞬间人声鼎沸。
  不问“考得怎么样?”一位老师对迎面而来的考生招手,很贴心地说:“加油!”“快回去好好休息!”
  “题型二选一,我选了第一个《说纽带》。难度我觉得还好,应该不会跑题,自由发挥的余地比较大,不过貌似也不容易写好。”考生吴霖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恢复高考40年来,改革步伐从未停止。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出现了哪些变化?高考改革释放了哪些信号?
  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开放式作文引领创新 把选择权还给考生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高考这样的超大规模选拔型考试,写作题目必须清晰。今年全国共10道写作题目,其中9个题目都回归到清晰地给标题或给话题写作的题型。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写作规律认识的大幅度提升。”他表示,2015年以来,高考作文题目逐渐摆脱了“给材料写作”的模糊状态,重要的特点是,给了学生话题或者材料之后,又告诉学生明确的写作要求,这样就不会跑题。
  所谓“文章千古事”。历年高考作文试题,都会成为全国人民整个夏季纳凉饮茶时的谈资。同样,今年语文高考刚结束,全国卷和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迅速在网络传开,在朋友圈刷屏。微博上有一项网友投票是“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哪道作文题”。结果,山东卷得票最多,其次是全国卷Ⅰ。但是遭网友讨论和吐槽最多的也恰恰是这两道题。
  “讨论和吐槽都很正常,这是全社会关注高考的一个出口。”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毕竟,在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写作能力难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因此,作文就成为占分最多、用时最长、最能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性考题。同时,它还是衡量和考察中学教学内容改革和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要全民这样关注和讨论数学英语就很难。这是好事情,但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分析高考作文。”熊丙奇认为,今年高考作文延续了材料作文的出题思路,目的就在于“要给学生思辨与表达的空间”,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评价一个作文题,就要看它是否给了考生这样的机会”。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潘涌指出,由“全命题作文”向开放性“话题作文”的转变,是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型上的重要转变,“对学生思想存在软性束缚的‘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正在逐年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趋向思维多元、文体自主、自行拟题的‘话题作文’”。
  而“话题作文”本身也越来越向着开放式、多选型材料作文过渡,有人称之为“新材料作文”,区别于传统封闭式材料作文。正如熊丙奇所说:“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变化就是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比如全国卷Ⅰ、卷Ⅱ、卷Ⅲ和北京卷都让考生在多个话题材料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发挥。”为此,他认为,“这是今年高考作文的亮点,应该进一步拓展和延续下去。”
  追求思辨与表达空间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体
  事实上,纵观四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大都与当时的经济发展与时代特征有着某种隐喻式的内在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考作文不仅是对学生接受语文训练的快速检验,更是见证时代与思想演变的“浓缩文本”。
  生于1946年的王老先生,参加1977年的高考时已经31岁,被搁浅的青春仿佛被恢复的高考制度瞬间点燃。那一年高考是分省考试,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当时写这个题目的作文时挺激动的,我记得我在结尾处连着用了好几个排比句,喊了好几个口号,都是用的感叹号。”王老先生向科技日报记者回忆道。
  不仅如此,在高考恢复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高考作文的出题和立意都围绕着政治和时事热点,如1978年的《速度问题是政治问题》、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7年《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1989年的《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
  所以,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可以用“横空出世”来形容,自此话题作文登上高考舞台。这一命题转折让那些会读书、爱思考、悟性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在当时看来,这一题目除了文体不局限外,内容的开放程度也令众人称赞:审题扣题的压力减小了,而对考生的思想认识、想象能力、语言能力的考查力度却大大提高。
  在潘涌看来,这正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新思维的诞生而出现的高考作文“新常态”,“凸显出社会转型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形态上的鲜明蜕变”。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命题逐步向着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语文教学本质回归,同样是当下多元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表现。
  更进一步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大蜕变及其教学改革,对一线教师的自身素养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包括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而进行高度同质化教学的一线教师,无法避开‘后命题时代’高考作文创新所带来的拷问。这就决定了教师职能必须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策略。”潘涌表示。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实现更高层面的教育公平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老百姓对个性化、选择性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决定着高考的功能、体制、模式要有深刻变化。”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表示,新一轮高考改革是一次“格局性改革”,“更加强调考生的自主选择权、强调每个人的教育公平,强调彻底打破应试教育藩篱、把学生和教师从应试训练中解放出来”。
  回顾四十年,1978年到1984年期间的高考作文都是全国统一命题,上海于1985年便开启了自主命题的先河,打破了命题高度集中的局面。三十年后,上海又成为新一轮国家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大地区之一。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上海、浙江为两大试点省市。当月,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发布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至此,酝酿已久的招生考试改革国家总体方案终于落地。
  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已于7日参加了高考首场考试。因此,2017年也被称为“新高考元年”。在王烽看来,首批改革试点之所以选择上海和浙江两地,与其多年来在教育体制改革领域做出的积极探索以及形成的改革基础有很大关系。
  《意见》中强调的“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等改革蓝图,将以试点地区为起始,以点带面在未来几年内快速推进和实现,目的是通过更多元的评价,实现更高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追求思辨与表达空间 高考作文改革释放了哪些信号.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CHN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