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作业本上册答案人教版

时间:2023-06-07 06:19: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二# 导语】学习是每个学生日常必做的事情,通过学习,他们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然而,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了谁而学习?大多数学生可能无从回答。对于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他或许会说他学习是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于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他或许会说他学习是为了不被父母责备,或者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而对于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可能会说他学习是为了能够得到父母的奖励……祝愿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您整理的《初二语文作业本上册答案人教版》,供大家学习参考。


1.初二语文作业本上册答案人教版 篇一


  桥之美

  一、1.(1)chāi摧(2)xiān销(3)颐(4)dào2.询——寻雀——鹊型——形启——起3.(1)停在脚步。(2)支配,操纵。

  4.(1)打比方(2)列数字(3)引用,作诠释

  (4)摹状貌

  二、(一)1.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 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所以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会碰见桥。

  2.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3.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4.多描写性语言、形象、生动。《中国石拱桥》的语言平实、准确。5.略

  (二)1.活字印刷是印刷划时代的改革。2.质量差,效率低,耗时长,占房多,难改错。3.和泥,刻字,定型,排字,制版,印刷。4.作比较。

  5.开辟新时代,形容意义重大。

  苏州园林

  一、1.轩榭沼镂蔷薇嶙峋鉴壑嶂酌

  2.(1)别出心裁(2)别具匠心(3)因地制宜

  3.(1)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成几个部分,但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2)鉴别,欣赏。

  4.(1)完美、容许、败笔(2)尽量、简朴(3)即使、也(4)如果、就(5)图案、美术、美术5.BDAC

  6.(1)作比较(2)举例子(3)打比方

  7.苏州园林总分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角落的布置门窗的雕琢油漆的调配。

  二、(一)1.不矛盾。“不同”指的是建筑的实际情况;“共同点”指的是设计指导思想。2.不可以。“绝大部分”表明是多数而不是全部,因为我国的建筑也不是对称的。3.作比较,主要说明的是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

  4.比喻。作用在于说明苏州园林像美术画,具有图画美。(二)1.(1)晋祠的位置。(2)晋祠建造的时间和缘由。(3)“晋”的由来。

  2.周柏隋槐介绍的简略,后“二绝”介绍的详细。3.古老

  4.说明难老泉的由来,增加了趣味性。

2.初二语文作业本上册答案人教版 篇二


  【练芦花荡答案】

  自主预习

  二、语言积累

  1、dīfang;gāo;yào;mēn;

  zè;yāohe;sàsà;

  cuān;qiú;噤;抹

  2、(1)C;

  (2)B;

  (3)A;

  (4)C

  3、(1)外貌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4)动作描写

  三、问题思考

  1、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把鬼子引进了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敌人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2、老头子有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他爱憎分明,又过于自信自尊;他智勇双全。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形象,高度赞扬了抗日根据地人民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热情。

  课文研读

  四、整体感知

  1、小说运用传神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刻匦人物形象,还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2、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耄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于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3、景物一:“夜晚……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作用:描写了灿烂的星空,优美的苇塘,美丽的国土,却被敌人侵占,既交代了时代背景(战争环境),又蕴含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懑和仇恨。用苇子生长的姿态,暗含抗日军民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景物二:“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作用: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景物三:“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作用:写水的平、清,说明钩子布设得巧妙、隐蔽,不易发现,衬托老人的聪明机智。

  景物四:“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作用:用美丽的芦花,衬托老人报仇时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4、这句话道出了老头子因为过于自信而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后昀内疚心理,但实际上是他高度负责的表现。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片段探究

  1、炮火纷飞,残酷的战争环境。

  2、“狠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苇子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旺盛的生存力量。

  3、这句话贯穿全文始终,是本文的线索,也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4、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出。表现了抗日军队的乐观精神,也是老头子功劳的体现。

  课外延伸

  六、拓展阅读

  1、属于环境描写。

  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黄呢子下水作铺垫。

  2、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作用:形象地概括了三个黄呢子的特征,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3、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粘钩将鬼子紧紧钩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鬼子的愤恨之情。

  4、“你还小,你家里就剩下你这根独苗了,你还是回到岸上吧!”因为孙全机智勇敢地消灭了三个黄呢子,并获得了三只王八盒子,使郑队长认识到他的机智和勇敢。

3.初二语文作业本上册答案人教版 篇三


  《再朔生命》答案

  1、niǎn;cán;jì;guǎi;suō;cù;yǎn;xǐ

  2、截;然;感;慨;权;筑;翼;翼;悔;;邀;觅;遐

  3、(1)原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必在一字一句上下工夫。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像花朵、锦绣汇集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4、一份牵挂;一种付出;一生的奉献

  5、A

  6、(1)莎莉文教育海伦认识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称。

  (2)莎莉文教育海伦认识大自然。

  (3)莎莉文教育海伦认识“爱”这个抽象名词。

  7、表达了作者焦虑、不安、绝望、迷惘的心情。

  8、正是对“水”的理解启发了海伦,使她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有名称,使“我”有了求知的*,一切都豁然开朗起来。

  9、爱海伦,对事业执著,对海伦循循善诱,善于因势剩导,教育方法多种多样。

  10、略

  11、①“我”代数不及格时,老师给“我”关爱。②老师每天于百忙之中抽时间给“我”补课。③老师激发了“我”解答难题的勇气和灵感。④老师没有接受母亲给买的贵重衣料,而接受了我给买的一只红萝卜。⑤“我”坐在老师对面时的那种敬慕和爱恋之情。⑥老师对“我”的勉慰和“我”为老师翻译些短篇文字。

  12、“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牢记了原理。”

  13、T女士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她热诚为“我”补习算术,完全是出于对“我”的爱护,因而不肯接受母亲的“报酬”;红萝卜却无疑是童年时的作者对老师的一颗敬爱之心,T女士接受红萝卜同样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

  14、我对老师的敬爱、敬慕和爱恋、沉痛而深切的思念。表现了尊师爱生,尤其赞美了老师的美丽、和平、善于诱导。

  15、答案举例:“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飘”字不仅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女士的美丽形象,而且巧妙地与“云雾”相对应;“生命”一词写出T女士的出现,对于童年时代的作者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4.初二语文作业本上册答案人教版 篇四


  《蜡烛》

  一、积累运用

  1.(1)fú(2)jiào(3)pǎi(4)lì(5)pú(6)yè

  (7)xīn(8)jū(9)chàn

  2.fú拂晓fú仿佛lì瓦砾shuò铄金

  là蜡烛là腊月jié竭力xiē歇息

  3.(1)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高度疲劳。

  (2)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3)严肃而恭敬

  4.×√×√√

  5.略

  6.A

  二、阅读鉴赏

  (一)1.表现了敌人的凶残,表明“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的悲痛,情感都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3.“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也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出老妇人“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的内心活动。

  4.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答案不)

  (二)1.一位德国母亲收留交战的美、德士兵。平安的度过了一个圣诞夜。

  2.“这回事”指相互为交战双方的这一事实:“孩子们”指德国兵和美国兵。

  3.母亲亲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敌人能够友好的相处,非常高兴,她相信两国人民之间没有仇恨,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的,所以很“激动”。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勇敢、慈爱、富有同情心、有着博大胸怀的人。虽然她是德国人,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因此,当美国士兵像向她求救时,她才会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的收留他们,并杀掉家中的公鸡来款待他们。这位母亲是伟大而可敬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1.jǐyǔ琉璃fàláng

  缭hài曦瞥jiè箧

  2.(1)CDAEB(2).BC(3).A

  3.提示:任选文中的句子,注意对美法联军的“赞誉”是反语,反话正说。

  4.击败——打败大胜——小胜力挫——力克

  5.不可名状仿佛

  6.B

  二、(一)1.亚洲文明的代表或亚洲文明的象征。

  2.总评,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因为圆明园是幻想艺术的代表作,用“诗人”修饰“建筑师”是为了强调其富于幻想的特点。

  4.凸显出侵略者行径的野蛮。

  5.圆明园虽然当时是*,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

  (二)1.(1)在这里体验品味、领悟、研究的意思。

  (2)这里运用了借喻,指圆明园被焚毁。

  2.第一部分总的介绍圆明园的美丽,却被英法联军焚毁;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大水法”这一景观;第三部分具体写汉白玉的精神。

  3.文中用圆明园的“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骸进行比较,以此来英法联军的卑劣行径。

  5.“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里刻画了英法使臣马戛尔尼阴暗丑陋的内心世界,他的骄横,他的强盗逻辑,他的贪婪卑劣的心理都很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对此人的描写,来揭露西方列强的本质,使人窥见了历史的悲剧皆源于罪恶的心理。

  6.赞美汉白玉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苟且偷生。实则赞颂中国人的气节。

5.初二语文作业本上册答案人教版 篇五


  【《芦花荡》】

  一、积累运用

  1.A

  2.(1)犁铧黎明梨树(2)船舱沧海抢劫(3)烧水阻挠浇花

  (4)树梢稍微俏皮(5)穿梭俊美疏浚(6)竹篙蒿草嵩山

  3.(1)渗——惨林林——淋淋(2)窜——蹿窜——蹿

  (3)末——抹(4)错——措

  4.(1)心里描写(2)肖像描写

  5.C

  6.B

  7.撑奔着飘

  8.示例:让我们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叶和花。

  让我们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棵花孕育的根深叶茂。

  9.B

  二、阅读鉴赏

  (一)1.“一声一声想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内疚到了极点,痛苦到了极点,他感到耻辱,无地自容。

  2.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顺利完成任务,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觉得没脸见部队。与“过于自信与自尊”一句照应。

  3.衬托老头子因女孩受伤而自责、失落的心。飒飒的风响正像老头子不平静的心。

  (二)“苇叶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捉鱼用”(眼前看见到的苇是实写);“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回事苇的世界”(想象和联想的苇,则是虚写)。

  作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把人和苇紧紧结合在一起,既富有地方特征,又把斗争的环境和斗争的场面交融在一起,使形象鲜明,象征意义更加具体突出。

  2.荷塘朱自清知识海洋

  3.仇恨是一个:根据地人民对日本鬼子切齿的仇恨:爱是一个:老百姓对子弟兵的关心爱护:智慧是一个:巧妙掩护干部免遭敌人搜捕。这句话突出了采蒲台妇女们仇恨日寇、爱护战士、机智勇敢。

  4.D

  【《蜡烛》】

  一、积累运用

  1.(1)fú(2)jiào(3)pǎi(4)lì(5)pú(6)yè

  (7)xīn(8)jū(9)chàn

  2.fú拂晓fú仿佛lì瓦砾shuò铄金

  là蜡烛là腊月jié竭力xiē歇息

  3.(1)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高度疲劳。

  (2)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3)严肃而恭敬

  4.×√×√√

  5.略

  6.A

  二、阅读鉴赏

  (一)1.表现了敌人的凶残,表明“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的悲痛,情感都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3.“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也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出老妇人“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的内心活动。

  4.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答案不)

  (二)1.一位德国母亲收留交战的美、德士兵。平安的度过了一个圣诞夜。

  2.“这回事”指相互为交战双方的这一事实:“孩子们”指德国兵和美国兵。

  3.母亲亲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敌人能够友好的相处,非常高兴,她相信两国人民之间没有仇恨,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的,所以很“激动”。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勇敢、慈爱、富有同情心、有着博大胸怀的人。虽然她是德国人,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因此,当美国士兵像向她求救时,她才会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的收留他们,并杀掉家中的公鸡来款待他们。这位母亲是伟大而可敬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Ca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