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导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着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文档大全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学习目标:1、 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 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 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 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平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平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习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 佳 倍 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 遥 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习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 时,王维独自一人 。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 ,想起家乡的亲人, 。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正因为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所以这首诗直到今天还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配乐背诵)
5、总结学法。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眼含热泪,神情忧郁的诗人王维。这节课,我们通过逐次逐句地品,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习古诗时,同学们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长时间外出时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思亲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出示:
(1)学过的思乡诗歌题目:《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
(2)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qiè),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
篇二
一、教学目的:1.阅读课文,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学习李时珍为了能够解除病人痛苦,不畏艰险,坚持实践,行医著书的高尚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诊费”“记载”“解除”“拜访”“流传”“救死扶伤”“疑难病症”“严寒酷暑”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书后问题。
4、给课文第4自然段分层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层和概括层意为难点。
三、教学思路:
教学生字词——初步理解——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深刻理解——指导朗读
四、教学资料:
李时珍(1515—1593):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22岁随父学医。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行程达1万余里。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分52卷,包括药物1892种,药方11096张,药物形态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李时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一起来了解这位伟大的医学家编写这一伟大的著作的历程。出示幻灯片:看看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李时珍的照片
二、初读,理线索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李时珍是怎样一个人?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的?板书:立志、学医、编书。
2.找出与上面三方面对应的自然段。
3、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把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
多读几遍,好好体会,等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
老师问: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当中哪一段或者哪一句话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
三、引读,明大概
课文第1、2自然段是非重点内容,所以采用引读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李时珍是何时、何地、怎样的人,他立志学医的原因是什么?
四、细读,识“经过”
(1)指导学生围绕“编书”质疑。
(2)梳理学生提问,并有针对性地释疑。
A.导读第3自然段,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善的药物书,并进行分层训练。
出示幻灯片:学习第3自然段,说说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1、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不全面。
2、有药物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不详细
3、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不正确。
然后老师指着板书,边说边划去了三个“不”,所以,内容全面、详细、正确的药物书就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板书:全面详细正确;结合第二句话进一步理解“完善”的意思)
①引读第1、2句。
②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在书上标序号。引读旧的药物书有三个缺点,并指导概括:不全、不详、不准。
③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与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总分)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总分关系。
④旧的药物书有这么多缺点,李时珍有什么想法?(读第3句)有什么决定?(读第4句)
师小结:从李时珍下决心重编药物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态度严谨的人。
板书:态度严谨
⑤比较句子:
他决心编写一部药物书
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
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a.默读三句话,比较句子异同;
b.引导学生理解“决心”、“重新”、“完善”的意思,重点理解“完善”:完善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药物书才是完善的药物书?请联系第2句理解。
⑥第2句和第3、4句是什么关系?(因果)指导用“因为......所以......”说话。
B、讲读第4自然段时,提问:“为了编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出示文字课件:“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上千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句子中体会到天气的恶劣,路途的艰辛,“走遍了”说明了地方的广。)学生能说到,不能说到老师不要拼命分析,可以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或老师口头的叙述,是呀,山那么高,路途那么遥远,有时是雪花纷飞,有时酷暑难耐,只要是出产药材的名山,李时珍都------走遍。真是不辞辛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读出李时珍的不怕坚辛吧)
“他有时----------山上过夜”(不怕苦,不怕累)
“他走了上万里路-----------学到了----------没有的知识”(虚心请教。师述:向这些不同身份的人请教,实际上是为了让医学的内容更正确,更详细,更全面。)
“他还亲口品尝”-------(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①读第1句,可以看出这一段主要写李时珍哪方面工作?(亲自上山采药)
②朗读写他亲自上山采药的句子。
③结合课文插图,指导理解“走遍了”,“不怕......不怕”,“拜访”等词意思,学习李时珍严谨科学态度和献身医学的崇高品质。
④出示句子:
他还品尝了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还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a.品尝是什么意思?
b.品尝药材会有什么危险?
c.品尝越多,遇到的危险就越大,他明知道这一切,他为什么还亲口品尝许多药材?
d.三句话相比,哪一句更体现了李时珍献身医学的崇高品质?再读体会。
⑤后面4句和第1句是什么关系?(总分)用“--”画出总起句。
⑥教给学生“抓总起句概括自然段意思”的方法。
小结:李时珍为了编写这部药物书,不但“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采药”,从这件事中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不怕辛劳,献身科学的人)
师导:那么,他这样不辞辛苦的到各地去采药,都是为了要编写一部怎样的药书呢?(完善)请大家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老师引背第4自然段,出示幻灯:同学们,李时珍正是为了编写一部“全面、详细、准确”的药物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 ),还亲自到( )。他不怕( ),不怕( ),走遍了( )。他有时( ),饿了( ),天黑了就在( )。许多药材他都要(),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 ),拜访千百个( ),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 )。
C、自由读第5自然段,了解李时珍编的《本草纲目》是否已达到完善的要求。
①《本草纲目》达到了完善的要求吗?自由读第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②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伟大”一词。
③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完善”的意思。
4.再读第5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编书的不容易。
①编写这部书容易吗?从哪些词体会到?用“…”标出来。
②自读体会编书的不容易。
出示“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分新的药物书,就是的《本草纲目》。”
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去掉这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整整”说明时间长,“终于”说明历尽艰辛,“”说明这本书的价值。)
板书:有毅力,有恒心
四、品读,悟精神
边读边想象,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情景。比方说,在无数个晚上,在炎热的夏天,李时珍怎样做的等等)
五、指板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为我们祖国有这样伟大的医学和药物学家(板书)感到自豪,为有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感到骄傲。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
板书 :
救死护伤,立志学医
立志
处处留心,暗记药方
李时珍
伟大的医学家
和药物学家 不详细
学医: 一面行医,一面研究不全面 态度严谨
不具体
不怕……不怕…… 不辞辛劳
编书 亲自采药,亲口品尝 献身医学
积累经验,拜访别人 虚心请教
整整27年,终于编成 持之以恒
篇三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1、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首诗《静夜思》,还记得吗?谁写的?会背吗?
2、你们知道吗,刚才背诵的《静夜思》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这是香港的老百姓评选的,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思亲佳作,它排在第五,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前板书诗题。 齐读课题。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更想念亲人;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 同学们读得太有感情了,那作者王维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呢?谁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给大家展示一下:作者,背景。
4\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的品尝到漂泊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我们就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听录音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韵味。
4.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 生字宝宝也来了,快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出示课件)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生字宝宝满意的离开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怎么样?把生字带回课文再读,注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出示课件)
6 你们读得真棒,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请你们自由读古诗:逐字逐句的体会诗句,不明白的地方看书下注释,查阅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不过老师有个疑问: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 还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看谁能真正了解王维,想象合理: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_每逢佳节倍思亲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他看到的什么情景?他耳边传来的是什么?他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有的说,王维可能在旅店里,听见街上人们呼朋引伴相约去登高,而自己却孤独寂寞,十分惆怅,想起了遥远的故乡与亲人;有的说,王维也随着人流来到当地的高山上,看见大家都插上了茱萸,不由地想起往年与兄弟们一起说说笑笑,一起登上家乡的峰的快乐情景,嘴角不由浮现出笑意。而这时一阵喧闹声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旅居他乡的客人,不由心中浮现出淡淡的乡愁,他极目向远处望去,可浮云遮望眼,他多么想插上翅膀,飞到家乡,飞到亲人中间呀!谁能把他此时的感受读出来.
5.指导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他想象到家里的亲人在干什么呢?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说诗意)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谁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出示书法作品。
是呀,这短短的四句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是它却能将人们的思乡之苦、思乡之痛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看,著明书法家王砚辉老先生来自农村,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挥毫写下一幅书法作品。读。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把对大陆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在他那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之中。(出示一幅书法作品)读。
许多漂泊在外的华裔侨胞也都喜欢用这首诗来表达出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眷恋:。读。
老师相信,当你们长大以后,当你远离家乡,甚至远离祖国母亲的时候,你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读——
老师更相信,将来你们也会写下更加精彩的诗来表达你们的思乡之情。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正在阅读:
2018年安徽资产评估师报名入口已开通报名5月31日截止05-16
秋天的校园作文300字06-17
让我最难忘的军训作文500字06-29
初中议论文:脚印09-20
2021广东广州增城区广附实验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招聘公告09-19
2022年河南焦作市市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总成绩及进入考察人员公告08-29
关于过小年的作文1000字【5篇】01-23
2016年党员思想汇报:党组织生活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