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 文化与旅游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文化与文化景观
l.文化与地理
(1)文化的概念
广义: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
(2)文化与自然环境
关系:并不能截然分开。任何物质文化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许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它们当中属于生产力的文化事物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变化节奏较快;而上层的文化事物相对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3)文化与地理
研究主题: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扩散和文化区
2.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l)文化景观
概念: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空间性:(空间大小、形态差异很大如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和常见雕塑)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
功能性:目的性和功能意义(城市雕塑美学观赏、烽火台军事信息传递、寺庙宗教信仰功能)
时代性: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特征,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转化(长城、烽火台等)
(3)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但不是任何文化景观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指示性较好,所以其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
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3.文化景观与自然
(1)文化与自然
(2)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物质文化景观(其中与生产和生活相关)受自然的影响最为突出
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较小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文化景观的指示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少
(3)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
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l)文化源地
狭义文化区的概念:指某种文化体系的覆盖范围,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体系。如中国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或者说中原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它们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这种文化区是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分布范围不同
5.文化空间扩散和扩散类型
(l)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实例分析
17世纪末彼得一世的改革:学习西欧先进技术,建立扩大海军,提高西欧生活方式,属传染扩散
阿拉伯帝国的发展:阿拉伯商人将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传到欧洲,将阿拉伯的天文、医学、伊斯兰教带到中国、欧洲人到阿拉伯学习,将所学知识带回国家,属迁移扩散
文化扩散的意义:是文化扩散的反映,扩大或新产生了文化区
现代文化扩散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光纤、网络等
6.宗教与地理
(l)宗教种类及分布
宗教: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精神文化事物,更多的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过程: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为主)→部落宗教(抽象思维发展,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民族宗教(自然神——人格化的民族神,多神崇拜——一神崇拜)→世界性宗教
(2)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扩散过程及分布
宗教 发源地 扩散过程 分布
基督教 天主教
东正教
新教或清教 1世纪初的巴勒斯坦地区 先在地中海地区扩散、后向欧洲西部扩散(传染扩散)、又向美洲扩散。狭义的基督教就是指新教 欧洲和美洲
伊斯兰教 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随国家的扩张而扩散,以迁移扩散为主,扩展扩散为辅 中东、北非、南亚、东南亚地区,教徒称作穆斯林
佛教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 北传佛教早期几乎都是迁移扩散,分为北传和南传两大分支,即大乘(北传)佛教和小乘(南传)两个教派 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
(3)宗教文化景观
主要是宗教建筑:佛寺、庵院、道观、教堂、清真寺等
其它宗教文化景观:中国三大佛教石窟、少林寺塔林、耶路撒冷的哭墙
7.身边的文化和地理
(1)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主要观察其语言、宗教、艺术形式、经济类型、生活习俗等
(2)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扩散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发展
(二)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l)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概念:是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3)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需求:休息生息、弥补消耗、恢复体力、脑力;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交流
2.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分类(根据本质属性分)
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地貌景观处于相对重要位置,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景观: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教育性意义大
(2)旅游资源的特性
多样性
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可创造性:主要针对人文景观
长存性:本身存在的历史,旅游资源使用的无消耗性
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
美学价值: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形象美是核心
科学价值:夏威夷火山、东非大裂谷、喀斯特地貌、泰山、庐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历史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
3.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千峰万壑——远眺俯视(武陵源群峰)
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位置
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
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
江河湖海——较高的亭台楼阁上远望俯视
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
山水组合景观——乘船现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把握季节: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变长,但南方千米以上的高山也最宜夏季观赏,因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并兼有避暑之效
把握天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能观赏到云海,又能观赏到日出日落
把握时间: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观要确切把握观赏时机,如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潮和青海湖5月份观候鸟等。
(3)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特点
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主景的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层次: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用障景法避免整个园景一览无余;用隔景法,丰富景观层次
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等作为取景的画框,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
借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国的景色,以扩大园景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的特色之一
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相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寺庙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低山丘陵地区在山脊线或山麓湖边修建宝塔等
在人文景观的建设中,要再现自然,与自然相协调。北方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与宽阔整齐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江南园林规模较小,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一方山水一方情,风俗民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并因此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5)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
发挥想象:通过想象感悟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6)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
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欣赏过程中注意节律安排,保持饱满情绪。风景区一般分为序幕、发展、高潮、结束等景区
4.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修建旅游设施;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化古迹受到损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三)中国的旅游业
1.中国的旅游业
(1)旅游业
旅游的好处:增长实际知识,欣赏自然风光美景,观光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并能增强体质,有益身心健康
旅游业的特点: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被称为“无烟工业”
旅游业的作用:不仅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创汇,而且能带动工业、农业、建筑、商业、邮电、运输等项目的发展
(2)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地、“天涯海角”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3)旅游区的建设与保护一为什么要保护、怎样保护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读“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图回答:
(1)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属于文化景观。
用事实说明其怎样表现出文化景观具有的特点:
①
②
③
(2)该古迹已破损严重,面目全非。
①这主要是受地质作用中 外力的影响所致。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冰川
②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这说明文化景观是 的指示物。
(3)金字塔的科学造型、巨大的石块工程,反映了古埃及人民伟大的 文化;古陵寝的气势、风格、雕塑的造型、技艺,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灿烂的 文化,这些还体现了文化景观是 。
(4)因此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成为享誉世界的 旅游资源,金字塔的宏伟、壮观,狮身人面像的象形、神韵具有很高的 价值。它是世界的建筑具有很高的 价值。
【解析】 本题是一道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学科综合题。知识跨度大、答题难度也较高。难点主要是第一小题的后半问。回答时首先应想到文化景观具有哪些特点,再结合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特点来进行表述。如果对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做的情况不够了解,就很难用事实来说明它们所体现的文化景观特点。
【答案】 (1)特点①它们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表现出文化景观的空间性特点。②它们在古代是帝王的陵墓和墓地建筑,作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成为世界的旅游胜地,说明了文化景观的功能性特点。③金字塔是由巨大的石灰石砌成,外现宏伟,里面有结构复杂的墓室。狮身人面像是按照某帝王的面目,由一整块巨石雕塑而成,威武而充满神韵。这些都反映出5000多年前,古代埃及人民伟大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雕塑技艺,以及古埃及帝王的墓葬习俗。从而表现了文化景观的时代性特征。 (2)①B ②气候干燥 自然环境 (3)物质 精神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4)人文 美学 历史文化
【例2】 读公元前3000—2000年世界文化源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l)此图反映的是文化 (事物、现象、系统)源地分布状况,其中A.B、C.D兴起的共同自然条件有 、 、 。
(2)上述四大文化区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有 、 、 等。
(3)与图中文化源地相对应的文化要素——古代文字的类型分别是C ,D ,E 。
(4)图中文化源地最初都获得突破的方面是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中的 。
【解析】 文化源地大致分为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以及文化系统的源地两种。前者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地(如课本中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中国造纸术的源地等),后者指一个结构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如课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等)。
【答案】 (l)系统 优越气候条件 河流 冲积平原 (2)农田 道路 乡村聚落等
(3)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拼音文字 (4)农业
【例3】 把下列文化扩散的情况与其主要所属的文化扩散的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①传染扩散
B欧洲的西装革履→亚洲人的西式休闲装 ②等级扩散
C粤菜馆在美国唐人街生意兴隆 ③刺激扩散
D基督教在美洲的扩散。 ④迁移扩散
E摇滚乐兴起后,由年轻人扩大到中年人 ⑤扩展扩散
【解析】 文化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根据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短,我们可以将文化扩散分为两大类。其分类情况如下:
实际上文化扩散的类型对于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来说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绝对化。例如马列主义来到中国是一些留洋的学生将马列主义带回中国,这应属于迁移扩散;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属于扩展扩散中的传染扩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结合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而创造了适应中国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则可理解为刺激扩散;今天我们在学校通过课堂学习马列主义则应属于文化传承。所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天的世界由于信息通信的发达,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文化传播很难用某一种扩散来分析。
【答案】 A①⑤ B③⑤ C④ D④ E②⑤
【例4】 2002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亲切会见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第十一世班禅将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朱总理。朱总理对他在西藏圆满完成13岁寿典的佛事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为他6年来在佛学和文化知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表承祝贺。
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的 (今 境内)。
(2)大乘佛教中心位于今 向北扩散到 、中国 、
和 ,又称北传佛教,其中向北进入中国西藏地区的佛教,后来发展为 ,俗称 。
(3)佛教传入中国西藏属于( )
A.迁移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扩展扩散
(4)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 文化事物,它的产生虽然受 的影响,但是更多地受 发展的影响。
(5)西藏自治区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 高原上,其首府 是的旅游城市, 和 (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6)2001年6月开工建设的 铁路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目前西藏地区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还是以 运输为主。
【解析】 这是一道以“朱钅容 基总理会见第十一世班禅”为切入点设计的学科内综合题。第(1)(2)(3)题考查的是有关佛教的发源地以及扩散等方面的知识。第(4)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分类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了解掌握情况。第(5)题考查的是西藏的地形及旅游景点。第(6)题考查西藏交通方面的知识。
【答案】 (l)古印度 尼泊尔 (2)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中亚 蒙古 朝鲜 日本 藏传佛教 喇嘛教 (3)A (4)精神 自然环境 社会 (5)青藏 拉萨 布达拉宫 大昭寺(6)青藏 公路
【例5】 读下图及资料,回答:
敦煌莫高窟: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大型石窟,保留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及从晋到宋近十个朝代的各种写经、文书、帛画等文物,是驰名中外的一项艺术明珠。
鸣沙山、月牙泉:以“沙岭睛鸣”和“月泉晓激”而于世。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地势险要,巍峨宏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
酒泉:泉水清澈见底,澄碧如酒。有汉武帝赐御酒与霍去病败凶奴庆功,将酒倾于泉水之中,泉水化为美酒的传说;并以产名贵工艺品夜光杯著称。
(l)试从敦煌地区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世、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对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优势和缺陷进行评价。
优势
缺陷
(2)敦煌在历是 宗教中的 教派所在地,其文化扩散属于 扩散类型。
(3)敦煌石窟属于 文化景观,从它的建造时间和分布地区,以及各种文物可以有助于了解该宗教的 ,这反映了文化景观的 特性。
【解析】 本题以敦煌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考核的切入点,考核学生对一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按题目要求对其优势和缺陷进行分别分析。本题同时考核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分布和类型以及文化扩散类型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 (1)敦煌莫高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附近还有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酒泉等旅游地各具特色,使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因而本身游览价值大。
距经济发达的东部大城市较远,市场距离大;只有一条铁路,且又不能直接到目的地,还需乘坐汽车,其交通位置及通达性不好;由于当地较偏僻,经济不发达,使地区接待能力较差;洞窟多为粉沙、泥质、易风化、侵蚀,洞虽多,但面积不大,故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很有限。
(2)佛教 大乘 迁移 (3)精神 历史分布 空间
【例6】 阅读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情况,回答我国世界遗产的有关问题:
文化遗产:长城(嘉峪关、八达岭、山海关三处)、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陵兵马桶、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布达拉宫、武当山古建筑群、平遥古城(山西)、苏州园林、丽江古城(云南)、颐和园、天坛、大足石刻(重庆)龙门石窟、青城山和都江堰、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和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安徽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云冈石窟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四川)、武陵源(湖南)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文化景观遗产:庐山
(1)上述世界遗产中处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有哪些?简述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意义?
(2)北京颐和园和苏州园林同属园林景观,试比较其园林建筑风格的差异,以说明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3)江西庐山、山东泰山同为风景名山,其成因是否相同?为什么?
(4)文化源地可分为文化事物源地或现象的源地及文化系统的源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属 。
(5)上述的文化遗产同属 文化体系,该文化体系由 和 所构成。
(6)长城和北京故宫等作为文化景观,其特性有哪些变化?作为旅游景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7)每年的6月22日这一天,我国28处世界遗产中白天最长的是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3月21日这一天,日出最晚的是(北京时间) 。
(8)布达拉宫属 教建筑景观,1994年12月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遗产,其主要原因是 。
(9)敦煌莫高窟周围分布着许多信仰 教的居民,文化景观的时代性告诉我们,敦煌石窟记载了 教从 到 在这里的分布状况。
【解析】 世界遗产,特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人类罕见且目前无法替代的财产,具体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以及文化景观四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将作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能作为军事攻击的目标。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已有630多个。对我国来说申报遗产一方面,它不仅有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意义,还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增强全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作为旅游景点的世界遗产每年都将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从而吸引全世界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极大关注,掀起到华旅游观光的热潮,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本题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考核的知识涉及到了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世界遗产的了解。
【答案】 (1)处于西部地带的有: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西藏布达拉宫、四川峨眉山——乐山、云南丽江古城、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等9处。另外,长城跨东、中、西三个地带。世界遗产是名胜,可受到“世界遗产基金”提供援助,可以招徕和组织国际游客进行游览活动。西部地区可以这些世界遗产为依托,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2)我国古代园林要求再现自然,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基本原则,正确处理自然与人为的关系。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异。颐和园为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北方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苏州古典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既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3)两山成因相同,同为由断层上升而成的块状山。
(4)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
(5)中华 汉文化综合体(或中原文化综合体)少数民族文化综合体(或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
(6)文化景观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人类创造文化景观时都有其目的,长城县有军事防卫的功能,故宫是封建统治者的居住地,二者均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今天它们已完全丧失了当时的功能,更多地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点,主要功能变成了旅游观赏的对象,具有了游览价值。
(7)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寺庙 河北承优避暑山庄周围寺庙 西藏布达拉宫
(8)喇嘛 建筑风格独特、汉藏人民和平友好的见证
(9)伊斯兰 佛 南北朝 宋代
高三地理教案:文化与旅游.doc正在阅读:
高三地理教案:文化与旅游05-19
香是我的一张名片作文500字01-21
新的小生命作文600字05-08
2020年9月河南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查询网站:中国教育考试网10-27
2017年6月19日四川南充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合格人员名单01-19
2022年1月福建龙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补报名时间:12月5日至6日11-01
班里的那点事作文900字01-12
2018年9月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基础知识(强化练习2)06-28
2017年6月英语六级分数手机短信方式02-01
学生素质上升口号05-01
小升初英语双语阅读推荐【三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