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时间:2024-07-11 14:5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文档大全网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卷Ⅰ

  一、选择题(33小题,每题2分,共66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主义中央集权制

  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

  3.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世袭制度B.察举制度C.九品正中制D.科举制度

  4、习*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通判B.御史大夫C.刺史D.监察御史

  5.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秦朝的太尉B.唐朝的中书省C.宋朝的通判D.清朝的军机处

  6.“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

  A.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

  7.古代罗马法规定:“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度B.调节个人财产关系

  C.保障国家长治久安D.提高公民政治地位

  8.《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行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

  A.在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

  B.罗马对妇女歧视,说明了它的局限性

  C.说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未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

  D.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9.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A.君主*B.共和制C.贵族制D.君主立宪制

  10.华盛顿在其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强调的是()

  A.中央集权原则B.自由平等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司法独立原则

  11.有学者认为: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这部宪法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12.“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

  13.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的国家,勇士的家乡”

  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愿她保*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14.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了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C.抗日战争D.鸦片战争

  15.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①*了清王朝的统治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6.鲁青在《从十五世纪出发》中说道:“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19世纪末打在中国背上的“鞭子”,给中国带来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王朝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17.“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18.清末,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的灯谜,如“论伍子胥之为人”,谜底为“议员”;“颈上污尘”,谜底为“领土”;“独行三年丧”,谜底为“*”;“成汤鸣条之役”,谜底为“商战”等。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A.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B.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C.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D.体现了追求民主的思想

  19.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B.民主与*的斗争激烈

  C.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D.**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20.历史学家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指出:“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促使中国实现“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三罢”斗争出现D.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

  21.“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材料中的“他”是指()

  A.圣西门B.傅立叶C.马克思D.孙中山

  22.《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沙皇*统治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成立人民委员会

  23.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材料中的“这个办法”是指()

  A.武装夺取政权B.联合地方实力派C.*清朝政府D.开展国民*

  24.下列*诗词能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

  A.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B.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5.“……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A.北伐战争的革命洪流B.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D.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豪情

  26.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的途径

  C.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D.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27.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2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自“*”结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使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有了新的发展,突出表现为()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29.湖南某医院被曝光以工业氧代替医疗用氧,引起当地群众恐慌。如果患者家属以“不作为”状告当地卫生局,这些家属行为的法律依据是()

  ①《刑事诉讼法》②《民事诉讼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④《行政复议法》

  A.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②③

  30.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我觉得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

  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B.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C.拒绝两岸统一,坚持“*”立场

  D.国民党与中共进行合作

  31.“就在2l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下列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香港回归B.澳门回归C.“九二共识”通过D.《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32.杜鲁门总统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这表明()

  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美苏盟友关系破裂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33.“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此观点说明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是()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D.建立经互会

  卷Ⅱ

  二、材料分析题(共34分)

  35、(18分)自古以来,各国发展中出现过多种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百度网

  材料二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前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⑴请回答:指出材料一中的政治模式各是什么?(2分)

  ⑵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3分)列举英、德、美三国的史实说明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6分)

  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3分)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4分)

  3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张澜在政协上的讲话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所述及的法律有何特点?(2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重要历史意义。(6分)

  (3)据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4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4分)

  【答案】

  1、A2、C3、D4、B5、D6、C7、C8、B

  9、D10、C11、C12、B13、B14、D15、B

  16、C17、B18、A19、B20、B21、C22、C

  23、D24、B25、C26、C27、D28、D29、A

  30、A31、B32、A33、B

  35、(1)模式: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国*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2分)

  (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3分)

  史实:英国确立的是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制;德国确立*主义色彩浓厚的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各2分,共6分)

  (3)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3分)

  民主增量:拨乱反正,平反各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4分,)

  36、(1)特点:君权至上。(2分)

  (2)特点:主权在民。(2分)。意义: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4分)。

  (3)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4分)

  (4)从*向民主发展;从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从人治到法治。(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二】

  一、选择题

  1.1933年3月,美国国会决定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其主要职责是()

  A.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B.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

  C.加强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D.尽快恢复银行和金融秩序

  解析:美国国会决定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故C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紧急银行法》的内容,B项属于美国联邦银行的职责,D项是美国整顿银行业的主要目的。

  答案:C

  2.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故A、B、D三项推理错误。

  答案:C

  3.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是()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

  答案:B

  4.有人说,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经济③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表面变化④没有从发展、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5.1918年,苏维埃政权陷入层层包围,当时在经济上最紧迫的难题是()

  A.原油B.棉花C.煤D.粮食

  解析:在1918年的*,由于连年战争,*经济极度困难,其中最困难的问题是粮食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6.1929年10月29日,美国一些开船出海玩的富人们回来后发现,他们已变成身无分文的贫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通货膨胀B.股票上扬C.股价暴跌D.银行倒闭

  答案:C

  题干所述的是1929年的经济危机爆发时股价下跌,股市崩溃导致股票持有者财富缩水的情形。

  7.读下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判断其最可能是哪一历史事件带来的结果()。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46.2%40.6%28.4%16.5%8.4%A.殖民争霸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1929~1933年经济危机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C

  表格反映了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下降的情况,美国、德国首当其冲,从四个选项来看,只有经济大危机期间可能使几个大国生产同时下降。

  8.20世纪的“大萧条”和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人类历两次影响较大的经济危机。对这两次经济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从美国开始,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国家

  B.前者源于生产相对过剩,后者源于美国次贷危机

  C.危机发生后各国都设置贸易壁垒,加强对经济干预

  D.前者引发了世界大战,后者促进了国际合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属于难题。A是两者的相同点,B、D也是正确的说法,只有C属于“大萧条”时期,各国都设置贸易壁垒,加强对经济干预,而今天的金融危机中多数国家都寻求国际合作,以摆脱金融危机。

  9.下图为反映罗斯福新政的一幅漫画,画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旁边站着一名护士。根据美国的政治体制和罗斯福新政的有关知识判断,漫画中的“护士”应是()

  A.国会B.州政府C.*官D.副总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政体,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总统和国会的关系。在管理国家方面,总统和国会是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官属于司法系统,州政府和副总统在美国新政中主要是执行具体的政策。所以,A是选项。

  10.图1、图2、图3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是()。

  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B

  解析:从图3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从图2“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从图1“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可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实行工业国有化D.实行实物配给制

  解析:实行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12.下列关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工人阶级广泛开展联合斗争②经济迅速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日趋尖锐④主要国家完成工业革命

  A.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发展,属于较难题。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故②③正确;工人阶级走向联合的标志是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故①错误;德国和日本分别是在19世纪60、70年代国家统一和明治维新时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故④错误。

  13.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客观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②国内经济文化落后③集中发展重工业

  ④斯大林个人独断专行⑤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⑤

  解析:注意本题考查的是客观原因。斯大林的本人因素是主观原因。集中发展重工业不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14.“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了5位自己信任的法院法官,并被批准。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它在解释宪法时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乎宪法的怀疑。”这个“罗斯福法院”

  A.是罗斯福总统违反宪法的产物B.是罗斯福总统操纵司法权的结果

  C.有利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D.虽违宪,但有利于实施罗斯福新政

  答案:C

  由“罗斯福法院”“在解释宪法时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乎宪法的怀疑”可知C正确。由“提名了5位自己信任的法院法官,并被批准”可知罗斯福没有违宪,A、B、D说法错误,均可以排除。

  15.1935年5月27日,美国法院宣布《全国产业复兴法》无效。1936年1月6日,又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反宪法。法院创立140年中,总共宣布废止的法律不过60种,但现在不过一年,法院竟一口气把罗斯福的新法取消了11种之多。这一现象说明

  A.美国法院法官不须经过总统任命

  B.美国法院的权力凌驾于总统之上

  C.罗斯福新政在推行中受到重重阻力

  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没有缓解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1年3月,俄共(布)中央和粮食人民委员会分别通过关于商品交换的条例,规定不通过市场,不经过私商中介人,而实行商品实物交换。

  1921年12月,俄共(布)十一大规定,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基本任务”,把整个商业由商品交换转上了货币交换制的自由贸易的正常轨道上来。

  材料二:1923~1924年,战时大幅度扩展的自然经济下降为0.6%,小商品经济扩大为51%,原来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恢复到8.9%,国家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为0.1%,社会主义经济占38.5%,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发展,缓解了社会政治危机。

  材料三:从1926年起,苏联基本结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及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到1937年,苏联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农业的主要形式。国营与合作社商业已控制了商品流通领域,社会主义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简明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之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社会主义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所有制。

  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表现为两种形式:国家财产(全民财产),合作化集体农庄财产(各集体农庄财产、各合作社财产)。

  《1936年苏联宪法》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二,利用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苏俄为什么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根据材料二、三、四,联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和规律的原理,分析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3)通过上述材料,分析苏俄(联)政府发挥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解析:本题为一道学科之间的综合题,以政史综合为主,要求根据材料所提供的知识背景,借用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论证相关问题。

  参考答案:(1)①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存在社会分工,这就决定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间需要彼此交换产品,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即商品经济的前提。②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它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不同所有者,有着各自的物质利益,其经济联系只能通过买卖关系建立并维持下去,在互相转让产品时,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③实物交换是商品交换最原始的方式,根本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充分利用货币的流通职能促进商品生产。实践也证明,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2)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用来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生活实施多方面和多种形式的控制调节,为经济基础服务。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或社会主义所有制。从材料三可知,到1924年,社会主义经济还只占国民经济的一小部分,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有必要运用无产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发挥上层建筑的作用,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促进社会主义所有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占据国民经济支配地位,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到1936年,用立法手段将这一成果固定下来。

  (3)组织和引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17.阅读下列中外历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两百多年来,美国的宪法虽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但它却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美国宪法的变化和发展……是通过对宪法的修正案、法院对宪法的司法解释、宪法惯例及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宪法性文件等形式来实现的……美国宪法的第二十二条修案……于1951年2月批准生效,该修正案规定,无论任何人,当选总统不得超过两次。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材料四中,195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对总统任期作出了明确规定。导致这一修正案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案:(1)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如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

  (3)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资产阶级反对君主*,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诉求。

  (4)此前的美国宪法对总统任期未作出具体规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为防止后来者破坏或影响民主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战后,美国制定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总统任期。

  18.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的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解析:本题没有回避热点问题历史周年纪念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考查了经济危机、斯大林体制、罗斯福新政、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知识,难度系数为中等难度。

  第(1)问注意两种模式的消极影响,要分别从英国和苏联经济表现回答,如英国的经济危机和苏联的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等方面,不要涉及政治制度。

  第(2)问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由此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从自由放任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3)问4分的分值,回答苏中两国的原因,要简练。由所学知识可回答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主要是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不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国改革成功思想上得益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实践上的表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4)问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得益于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关键是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从而概括出美中的共同点就是经济计划和市场作用相结合,进而概括出随着经济发展要对僵化的经济模式进行改革的启示。

  19.有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是一只“看得见的手”。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的过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30年代初,胡佛政府运用的是上述哪只手?其主要观点是什么?结果如何?

  (2)罗斯福总统运用的是上述哪只手?列举三例说明他在社会救济方面是如何用这只手的。并说明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里根总统和克林顿总统分别是如何运用“看得见的手”的?结果如何?

  答案:(1)用“看不见的手”。观点: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2)用“看得见的手”。例: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消费。

  (3)里根: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结果: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

  三、问答题

  20.阅读1948~2008年美国失业情况统计图:

  请完成:

  (1)图中所示的失业率最低点出现在哪一经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美国盛行的经济理论是什么?

  (2)图中所示失业率点出现在哪一时期?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图中哪一阶段反映了美国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联动关系被打破?这一联动关系是怎样被打破的?

  (4)从上述各阶段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成效中,你认为政府应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解析:第(1)问中的“经济发展阶段”可依据图中“1954年”等信息展开思考,“经济理论”可依据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2)问中的“时期”可结合图中“1978年”等信息进行判断,“措施”需要从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进行说明;第(3)问中的“阶段”应注意“联动关系”的限制条件,“措施”需要联系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4)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从经济发展战略、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1)经济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2)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措施: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3)阶段:1996~2008年。措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4)政府应发挥的作用: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以推进社会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为目标。(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亦可)

  21.“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完成: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解析:首先找出三个国家改革的史实,然后具体分析其各自的特点,注意要抓住要点。

  参考答案:(1)*: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罗斯福实施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局:*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3)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22.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指出,“大萧条”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分界线,并以“走向战争”四个字概括1929~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据此完成: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大萧条”影响的论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2)20世纪30年代,世界“走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问要求评价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个观点,一是1929年经济危机将一战后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二是1929~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是“走向战争”。回答时,应从总体上了解一战后二战前的这段历史,把握20世纪20年代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和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这两大阶段特征。第(2)问实际是要求分析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回答时要注意思考角度,既要点明根本原因,也要分析西方大国对法西斯所持态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1929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极大,使其前后10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一战结束至1929年,战胜国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对这一体系的一系列调整,使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1929年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德日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欧亚战争的策源地。法西斯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疯狂对外扩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崩溃,世界开始逐渐“走向战争”。

  (2)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德、意、日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扩张,是导致世界“走向战争”的重要原因,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也加快了世界“走向战争”的步伐。

  23.当前,一场新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引起了人们对金融问题的高度关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白银资本》一书写道:“自16世纪中期起,白银注入中国经济所造成的经济扩张更为壮观。明代经济越来越在银本位的基础上货币化”。结合史实分析明朝时期白银大量流人中国的原因及其影响。

  (2)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长时间占据世界金融霸主地位,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的金融领域爆发,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新政在克服金融危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当前,世界正面临一场严重的金融风暴。请你结合历史经验与教训,谈谈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这场危机?

  答案:(1)原因:封建经济高度发达,中国手工业品畅销国际市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原因: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殖民国家,殖民掠夺与海外贸易带来巨额财富;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直接原因:过度的超前消费和银行的盲目贷款;股市等金融领域的过度投机。

  措施: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管制证券业等。

  (4)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24.自十月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本题从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考查综合、分析能力。所谓广度,就是必须结合历史必修一的内容及把所学到的有关苏联(苏俄)的经济政策加以综合,形成全面的、系统化的历史认识。所谓深度,就是把每一个具体的历史知识,从原因、目的、特点、影响等各方面加以分析,形成多层面的、有一定深度的历史认识。广度综合、深度分析是学习历史学科的两种基本功夫和基本要求;考深度、考广度、考深广结合是历史问答题命题的三种基本思路和基本形式。另外,从目前的高考实际来看,此类题的答案宜简洁、明确、全面。

  参考答案:变化和影响: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接管银行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寺院和皇室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完成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为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此,限度地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严重损害了苏俄农民的利益,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

  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社会秩序很快趋于稳定,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工农联盟得到改善和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5年起,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1927年起,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1928年起,实行计划经济建设。结果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质量低劣;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健康、快速地发展;改革必须照顾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不能损害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利益;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开展工作要有创新精神。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F2G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