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17-23】

副标题: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17-23】

时间:2024-05-07 08:1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 导语】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17-23】》供您查阅。


<a href='https://www.wddqw.com/c_86.html' target='_blank'>作文</a>7-600x400.jpg


【第一篇】

【1】阅读下面的诗做题(6分)
  西陵夜居  (唐)吴融
  寒潮落远汀,暝色入柴扃。漏永沉沉静,灯孤的的青。
  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尽夜成愁绝,啼蛩莫近庭。
  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夜”的哪两个特点?试简述之。诗中哪个字最能传达诗人暗夜中的情绪、堪称“诗眼”?
  【参考答案】
  1、写出了“静”与“暗”两个特点。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潮音、池雨、夜漏和晚风林鸟、啼蛩以衬夜之“静”,写孤灯“的的青”则以衬夜之“暗”。 诗眼是“愁” 字。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除非问取黄鹂”中的“问取”是何意思?(2分)
  ②黄庭坚的诗词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请鉴赏这首词(50字内)(4分)
  【参考答案】
  ①问一问。②这首词的主旨是惜春。词的上下阙都采用设问的形式,道出作者寻觅春迹的痴情,且将一个极平常的留春旧题点化得趣味盎然、生动可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2分)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
  (2)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习绪。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6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①【注】裴潾一生经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所知。)
  (1)这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2)这两首诗共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裴诗:通过对月夜之中和冷露 点缀之下的白牡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同情。体现出诗人高洁的品格以及对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感叹。(2分)刘诗: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1分)
  (2)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1分)裴诗:通过富贵之人争相欣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对比,衬托了白牡丹超凡脱俗,优雅高洁的形象。刘诗:将芍药的“妖无格”,芙蓉的“净少情”与牡丹进行对比,衬托出牡丹的国色天香。(2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参考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第二篇】

【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
  ⑴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6分)
  ⑵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1)吞、醉。(2分)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1分)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1分)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分)
  (2)用典、借代(2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1]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2],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1]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时。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2]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结合诗句分析在颈联中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5分)
  (2)请你谈谈对这首诗中“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一联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以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
  【8】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踏 莎 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秦观贬徙郴州所作。
  1.“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5分)
  2.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一种“有我之境”,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束束梅花,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1分)(2)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如砖石砌墙。(2分)(3)同时也可以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2分)
  2.(1)词人居住在寂寞的孤馆,料峭春寒不时袭来,杜鹃啼血之声凄厉无比,恰逢日暮时分,夕阳西下,郴州客馆其境不胜其悲。(3分)
  (2)可堪,即不堪。词人羁旅之身,感受此境,抒发了客居的寂寞孤单,游子的归思,遭逢贬谪的凄苦心情。(3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②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为欧公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
  ②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
  (1).本词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起笔的新颖之处是什么?司空图《酒泉子》有“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本词添一“共”字,试分析“共从容”的妙处。(5分)
  2(2).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词句加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①作者既未去写酒宴之盛,也未去写人们的宴饮之乐,而是写作者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而去,能够停留下来,参加他们的宴饮,一道欣赏这大好的春光。(2分)②“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1分)对东风而言,不仅是爱惜好风,而且有留住景,以便游赏之意;(1分)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
  (2)①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的怅恨,从古至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无穷无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②“今年花胜去年红”今年的花比去年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希望友人尽情观赏,也足见去年作者曾与友人来赏过此花,包含对过去美好的回忆,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友谊。③本应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明年花开不知同谁再来赏此花的伤感之情(答对两点即4分)④“今年花胜去年红”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清代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2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 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诗的标题是“春宫怨”,诗中哪几句写的是“春”?哪几句写的是“怨”?抒情主人公又因何而怨?(6分)
  (2)这首诗的颈联尤为人称道,试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通过抒情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出一幅典型的盛春正午的绮丽景象:春风骀荡,鸟声清脆唧喳,丽日高照,花影层叠繁茂。(2分)
  (2)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借自然界的美好春景,表达抒情主人公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既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情景交融。(3分)

【第三篇】

【1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3分)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答:①借景抒情(或融情人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②反衬(或对比)。“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3分)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1.5分)。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1.5分)。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每点2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赏析 (7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1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7分)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4分)
  【15】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孟诗
  韦诗
  【参考答案】
  (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1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分)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第四篇】

【16】阅读下面两首描写牧童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牧 童 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 童 答钟弱[注]翁   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 钟弱为平凉太守,热衷于功名。
  (1)这两首诗中都描写了牧童的笛声,请简要分析其对刻画牧童形象的作用。(4分)
  (2)这两首诗表达主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两首诗都借笛声来刻画牧童的形象。前一首诗写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吹出嘹亮的笛声,隔着田陇都能听见,与那些在官场争夺名利的人比起来,牧童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后一首诗写牧童“归来饱饭黄昏后”,面对晚风中的六七里野草,悠闲地吹起笛子,表现了牧童闲适的心情。
  (2)前一首诗直接将牧童生活与“长安名利客”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牧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后一首诗通过描写牧童悠闲恬静的生活图景,间接地表达了对钟弱热衷于功名的劝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能力。前一首诗的主旨已在后两句中点明,诗人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牧童的生活与“长安名利客”的官场生活进行比较,赞美前者,否定后者。读后一首诗要注意诗后的“注”,后一首诗也暗含对比,主旨表达得含蓄一些。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4分)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一怎样的哲理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2分);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2分)。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1分)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1分),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1分)
  (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写于大历初居夔州时。
  (1) 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2分。关键词“孤单困苦”“执着念群”,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2分。答对第一点得1分,答对第二点或第三点得1分。)
  (2)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2分。手法答对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尾联用衬托(或陪衬)手法,写野鸦“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2分。手法答对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中“雪衣公子”是什么?根据诗歌的意境说说“清意”指什么? (4分)
  2、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描绘的是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3、这首诗歌托物言志,说说作者借这个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白鹭  清高、高洁的志向
  2、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烘托(衬托):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拟人:次句, “雪衣公子” 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直抒胸臆:后两句尤其是末名的“独”、“叹”两字直抒心存高洁而无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3、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第五篇】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这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2分)所做的铺垫(1分)。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2分)作铺垫(1分)。
  2.答案:衬托(1分),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2分)。(答对比酌情给分)
  3.答案: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2分);半生漂泊,羁旅异地的悲愁(1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1)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前人评价“‘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隐”“依”。(1分,只答出一个不给分)“隐”“依”二粽子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1分)生物形象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景象,富有情趣。(2分)
  (2)“度鸟”两句空中景物;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姿态悠闲。(2分)同时融情于景;那横空而过的飞鸟,岂不是人生匆遽的象征?(或答“飞鸟茫然地知飞象征着人生没有目标的奔忙”)(1分)而自由自在的白云,因无心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1)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请你简要描述诗人“望”到的景象。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分)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三四句作者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一二句2分,三四2分)。
  (2)(4分)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感情2分,分析2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4分)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第六篇】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少年游·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3分)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分)
  3、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作者描写了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等来表现“早”。(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3分)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2分)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3分)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候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⑴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前所写。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6分)
  ⑵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⑴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2分)想到的是:
  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担十九年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1分)
  二是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1分)
  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 (1分)
  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1分)
  ⑵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4分)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陵绝望  高蟾 金陵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数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怀古伤今,借景抒情,为唐朝的衰败而感伤。(3分)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1分)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是世上画家画不出来的。(2分)韦诗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2分)
  【9】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
  (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4分)
  【参考答案】
  (1)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 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答到一点一分,两点满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同答问题 (7分)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3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1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手法和内容各1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 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通郁结心头。(2分)

【第七篇】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十五夜望 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 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12】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大举南侵,陈与义避寇逃难,辗转流徒,诗即写于其时。
  (1)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阴晴”二字是全诗的中心所在,“阴晴”在诗中含义是什么?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谈谈诗歌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4分)
  (2) 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就上句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阴晴” 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暗喻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1分)颔联及颈联先写阴云密布,雷声震天,渲染雨前声势,再写雨压竹枝,直接描写雨势之大,(1分)后写雨中竹枝偃仰之态,山角风云开合,晦明变化之态,由阴转晴,(1分)暗喻抗金局势有所缓和,初见曙光(1分)。
  (2)尾联用典(1分),上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1分),表达作者心系天下,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壬戌清明作 清·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⑵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1) 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2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1分)
  (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2分)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2分)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2分)
  【诗歌赏析】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这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写实际的天气,又是写内心的感触:清廷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后一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出郁闷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对比手法写眼前的现实。“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这样的写法,情感爱憎分明,而表达委婉含蓄。
  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龙蛇”这里比喻志士。“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这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全诗处处写亡国之恨和难以回天之感,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而字里行间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斗志,令人震撼。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诗人。
  (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用?(2分)
  (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诗的主旨?(5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1分);在繁茂的春草后缀以“茫茫”加以修饰,也暗示了荒凉之意(1分)。(2分)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17-23】.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FK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