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 导语】颠倒黑白出自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指鹿为马。以下“幼儿益智成语故事:颠倒黑白”由©文档大全网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文档大全网!
颠倒黑白
战国时期,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叫屈原。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之家,年轻时聪明好学,见闻广博,擅长辞令,无论在政治、外交或文学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才能和造诣,因此深得楚怀王的信赖,曾被任命为左徒,负责起草法令和接待诸侯宾客等事宜。
屈原所处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楚国的声望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他对内主张改革弊政,对外采取联齐抗秦的策略,触犯了贵族内部腐朽势力的利益,引起了这些人的嫉恨。因此,他们的代表人物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便相互勾结,接二连三地向楚怀王进谗,恶意中伤和诬陷屈原。久而久之,怀王就对屈原渐渐疏远起来。
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到楚国,对怀王说,只要楚国同齐国绝交,秦国愿将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割让给楚国。屈原认为这是一场骗局,极力劝谏怀王不要上当。但昏聩至极的怀王不但不听,而且把忠心为国的屈原放逐到汉水以北。
等到楚、齐绝交以后,秦国立即变卦赖账,说割让的土地不是六百里而是六里,怀王怨恨秦国食言,重新召回屈原,并出兵攻打秦国,结果惨败,损失严重。后来,秦王又主动要求讲和,并约怀王到秦国相会。怀王中计前往,进入武关后便遭到扣押,被幽禁了三年,最后病死在秦国。
怀王的儿子襄王即位以后,更加糊涂昏庸,对靳尚和子兰言听计从,进一步屈服于秦国的压力。不久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到更遥远的湘水地区。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郢都(楚国的都城),烧毁楚国先王的陵墓,使无数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亡。屈原在湘水闻讯后,感到无限的哀痛,但他自己负屈含冤,报国无门,只能把满腔的忠诚和悲愤,抒发在回环起伏、激越奔放的诗篇中。在着名的《九章·怀沙》里,他写了这样两句诗:“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对那些肆意颠倒黑白、葬送楚国的*佞小人,进行了愤怒的鞭挞和控诉。不久,屈原写下了最后一篇绝命诗《惜往日》,便纵身跳进滚滚的汨罗江,自沉而死。
——《九章·怀沙》
【求解驿站】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活学活用】那种总爱~的人,在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
【妙语点拨】当屈原看到秦军进犯,国都失陷时,他选择了死。他想以死来惊醒昏庸的贵族,唤醒沉睡的国人。然而,屈原的死并没有起到警世作用,楚国还是亡了。楚国统治者昏聩无能,不善纳忠言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近义】颠倒是非、混淆是非、指鹿为马
【反义】实事求是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成语举例:终日终夜,只是躺在烟铺上,公事大小,一概不问,任着幕宾胥使,颠倒黑白。(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七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故意的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倒,不能读作“dào”。
成语辨析:颠倒黑白和“颠倒是非”、“混淆是非”、“混淆黑白”;都含“故意违反事实;混淆正确和谬误;制造混乱”的意思。不同在于:“混淆是非”和“混淆黑白”用于强调“故意制造某种假象;造成混乱”的意思;颠倒黑白和“混淆黑白”用于强调“故意歪曲事实”的意思时;“颠倒是非”和“混淆是非”用于强调“把正确的和谬误颠倒;认识上有错误”的意思。
颠倒黑白造句
(1),老师处理同学的矛盾很有原则,从不颠倒黑白。
(2),在正义与真理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人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
(3),小钟那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作法是不对的。
(4),如果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任意夸大,甚至颠倒黑白,那就大错特错了。
(5),他竟然敢在大众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真是胆大妄为。
(6),这件事我们几个同学都在现场,你不能胡说八道,颠倒黑白。
(7),有的野心家随意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弄得史学领域乌烟瘴气。
(8),某电视台,长期以来,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颠倒黑白,避重就轻,选择性公布真相。
(9),社会上多的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人,媒体报导不可不慎。
(10),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痛斥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人的真正目的。
(11),这帮政客把持着舆论工具,颠倒黑白,造谣惑众。
(12),那种总爱颠倒黑白的人,是不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