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第五版_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副标题: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时间:2024-07-09 10:1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导游证考试# 导语】2018年导游证考试备战已经悄然拉开了帷幕,为了各位考友能够更好地复习应战,©文档大全网为大家带来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希望能对各位的备考有帮助。

  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防建筑与古镇古村

  一、城市规划沿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聚落遗址已经出现规模较小的城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统治集团政治上的需要,在商代早期这种城堡发展成为有防御设施的都城。根据考古发掘,可以确认的有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西周的都城有陕西岐山与扶风的周原遗址和西安的丰镐遗址。商周时期的都城规模不大,城内有富城,宫城内有宫殿,现已发现建筑基址。

  东周列国都城的面积增大,一般为10~20平方千米。列国都城均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宫城和郭城都有各自的城垣,每边城垣均有数目不等的城门,与城内的街道相接。宫城内都有高大的建筑群。

  秦汉都城,其设计除适应作为大城市的经济生活上的需要以外,还充分显示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根据调查发掘证明,汉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合。城的平面形状大体近于方形,城的四面各有3个城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经由城门的主要大街都分成平行的三股。长乐官和未央宫在城南部,东市和西市在城北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址,多利用东汉旧城改建而成,改建重点在于集中富苑衙署和加强西北隅的军事据点,扩大并规整居民区,调整并对称地安排工商业区。如北魏洛阳都城,其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的传统上逐步推进,作为都城中心的皇宫,其位置偏向北移,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在城外设立东西两市。

  隋唐时期的都城如长安城结构严谨,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由1l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将其划分为棋盘式的格局,其间布列110坊及东西两市。

  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延续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由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偏南,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四向开门,南面的门就是天 安 门。皇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苑、庙社、寺观、衙署、宅第等。皇城中的宫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角楼。宫城内是明清两朝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内城呈长方形,南面三门,东、北、西各两座门。这些城门都有瓮城,建有城楼和箭楼。内城的东南和西南两个城角上建有角楼。内城主要有亲王府、佛寺、道观等建筑。内城的街巷,大体沿用元大都的规划,分布在皇宫衙署的两侧。有两条南北大干道,胡同则分布在干道两旁。在胡同与胡同之间再配以南北向或东西向的次要干道,从平面上看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形。大、小干道旁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商店和作坊。胡同小巷则是市民居住区。明代由于经费紧张,只在南边修了外城。外城区主要是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及天坛和先农坛。

  二、现存古代城市建筑介绍

  城,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州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围绕。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

  中国有北京、西安、开封、洛阳、南京、杭州等古都,还有山西平遥及云南丽江等地方名城。

  (一)明南京城墙

  明南京(原称应天府)城墙,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原建宫城、皇城、外郭已毁,仅剩都城城垣。城垣内侧周长33千米,为世界第一。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砌成,以糯米拌石灰灌浆作黏合剂,十分坚固。原有城门13座,其中聚宝(中华)、石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至今。聚宝门规模,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在我国城垣建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西安城墙

  我国现存型的、保存完整的是明代的西安城墙,建于1370-1378年。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城墙周长合119千米,高12米,厚16.5米,城内面积近12平方千米,四面正中辟门,每座门外设箭楼,以利射击,内建城楼,两楼之间建瓮城。城墙里面建有马道六处,外面建有敌台,城垣外围护城河宽20余米,深10余米。

  (三)平遥城墙

  平遥城墙位于山西平遥县,是我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其余三面皆直列砌筑,周长6.4千米,墙高12米,平均宽35米。城外表全部用青砖砌筑,内墙为土筑。周辟六门。东西门外又筑瓮城,以利防守,城门上原建有高数丈的城门楼,四角各筑角楼,每隔50米筑城台一座,连同角楼,共计94座,今大多已残坏。城外有护城河。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均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资料。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城镇,始建于南宋末年。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在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丽江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作为古城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迩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是其重要的内涵。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古长城建筑

  (一)古长城修筑历史

  长城是一处特殊的防御工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均选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最早修筑长城的是齐国和楚国,大约始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战国时魏、燕、赵、秦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汉长城东起辽东,西迄蒲昌海(亦名盐泽,即今罗布泊),长l万千米,是汉武帝在三次征服匈奴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规模,不仅抵御了匈奴南下,而且保护了通往西域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曾多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6350千米以上。在长城沿线保存了许多雄关隘口。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明长城结构

  明长城的主体是城墙。城墙多建在蜿蜒曲折的山脉的分水线上。其构造按地区特点有条石墙、夯土墙和砖墙等。墙高3~8米,顶宽在4~6米。城墙上每隔30~100米建有敌台。敌台有实心、空心两种,平面有方有圆。实心敌台只能在顶部瞭望射击,而空心敌台则下层能住人,顶上可嘹望射击。烽堠是报警的墩台建筑,都建在山岭处或地势开阔处,相距约1.5千米。一般烽堠用夯土筑成,重要的在外包砖,上建雉堞和望室。雉堞是城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做掩护用。台上贮薪,遇有敌情,日间焚烟,夜间举火,依规定路线,很快传至营堡。凡长城经过的险要地带都设有关隘。关隘是军事孔道,所以防御设置极为严密。一般是在关口置营堡,加建墩台,并加建一道城墙以加探纵深防卫。重要关口则纵深配置营堡,多建城墙数重。

  (三)城段

  长城的城段包括八达岭长城和金山岭长城。

  八达岭是我国明长城保存最完整、有代表性的段落之一。因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长城是明代修筑的,城墙高大坚固,敌楼密集,用料考究。它建筑宏伟,防御设施齐全,是万里长城的精华,也是明长城中最杰出的代表。

  金山岭长城被誉为“第二八达岭”,盘桓在河北滦平县的大小金山岭上。1980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调查长城保护情况时发现了这段长城。它由明代初年徐达督修,1567年,戚继光镇守北疆,继续兴建众多敌楼和战台,使之成为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

  (四)关隘

  长城上有三个的关隘,即山海关、居庸关和嘉峪关。

  l.山海关

  山海关为万里长城第一关。其北踞燕山,南抵渤海,位居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自占为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筑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关城平面呈方形,有城门四座,各门之上高筑城楼,现仅有东门保存完好。关城四周还有瓮城、东罗城等军事设施,形成关城外围的屏障。

  2.居庸关

  居庸关位于北京的昌平区。“居庸关”一名始自秦代,相传因秦始皇“徙居庸徒”(佣工)到此修筑长城而得名。三国时名西关,北齐时称纳款关,后改今名。现存关城建于明初。关城位于长达20千米的深谷之中,是北京西北的门户。明代在关城设卫所,驻重兵把守并统辖附近长城沿线的守军。关城中有一过街塔基座,名云台。云台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以白色大理石砌成,正中开一石券门,门道可通车马。券门和券洞刻有浮雕图案,艺术价值很高。

  3.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是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有“河西第一隘口”的称誉。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关城平面呈梯形,西城墙外侧又加筑了一道厚墙,南北城墙外侧有低矮土墙与其平行。关城有东、西二门,上面均有城楼。东西二门外建有瓮城。关城四隅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相传,当年建关时,工匠们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块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

  四、古镇古村

  占镇古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截至2016年12月,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共有528个,包括太湖流域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等。这些名镇名村中,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截至2016年12月,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的古镇共有252个。首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共有10个: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重庆市合川区涞滩镇、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截至2016年12月,列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共有276个。首批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共有12个: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湖南省岳阳县张谷镇张谷英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GRU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