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 导语】寒窗苦读十余载,今朝考试展锋芒;思维冷静不慌乱,下笔如神才华展;心平气和信心足,过关斩将如流水;细心用心加耐心,努力备考,定会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考试笔记【1-5】》供您查阅。
【第一篇】
一、宋代部分:
1、王禹偁字元之,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2、北宋前期词作中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开豪放词先声的是范仲淹的《渔家傲》。
3、北宋前期善写塞上风光的词人是范仲淹。
4、因所作有三处善用“影”字,被称为“张三影”的作家是张先。
5、被王国维评为“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的名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晏殊《浣溪纱》。
7、《六一词》的作者是欧阳修。他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导人。
8、柳永《望海潮》一词所写的都市是杭州。
9、柳永《雨霖铃》一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几句,就点染关系而言,属于先点后染。
10、柳永《雨霖铃》一词由叙别情别景转入设想别后相思的过渡句子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11、王安石写作《答司马谏议书》的目的是为了支持新法。
1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为论据的“盘庚之迁”发生于商代。
1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在对“侵官”等责难加以驳复之前,先加以辨明的关系是名实。
14、王安石《桂枝香》一词由写景转入怀古的句子是“念往昔,繁华竞逐”。
【第二篇】
《季氏将伐颛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论语》主要掌握:
1,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注意:要与后面“李将军列传”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以及“冯谖客孟尝君”的《战国策》是“国别体杂史”相区别)。
2,内容:记载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
3,作者:是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 子。
孔子主要掌握:
1,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2,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其思想核心是“仁”,观点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本文是《论语》中一篇记言散文。
《课文主旨》
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
颛臾,春秋时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主旨: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疑难词句》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
2,无乃尔是过与:恐怕是要责备你吧。(过:责备)
3,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他?
4,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
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舍曰:不说,辞:找借口)
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招徕,使动用法)
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学习要点》
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2,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3,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破中有立。
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
4,本文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实事实论据: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名人名言论据:“周任有言”。
5,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
比喻句: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排比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反诘句:“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注:反诘句是反问句中的一种,反问句后面不说出答案的句子为反诘句。反诘句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寓义。
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将冉有、季路比喻看守虎兕与龟玉的人,虎兕出来行凶,龟玉被毁,是看守者的失职。
7,理解下列成语
(1)开柙出虎;负责看管的人失职,或放纵坏人。
(2)分崩离析: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
(3)季孙之忧:引起忧患的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4)祸起萧墙:灾祸是从内部产生的。
8,《重点段落分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
(2),“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双重寓意是什么。见《学习要点》6。
(3)论据:属于理论论据(名人名言)。
(4),论证方法:演绎法。
【第三篇】
《秋水》(重点文章)
《作家作品》
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
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疑难词句》
(1)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面:动词,向东)
(2)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
(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
(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自多:自夸;多:自负)
(6)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
(8)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9)拘于虚也。虚:居住的地方。
《学习要点》
1、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地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3、善用比喻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也是排比句)
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诘句)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也是反诘句)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也是反诘句)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也是反诘句)
4、排比句
(1)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见上面例句
5、反诘句
见上面例句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重点段落分析》
1,文章开始第一段。
(1)这段话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从主观视觉感受来反映客观世界的黄河。
(2)这段话的大意。
写河伯由自大到自己认识到渺小的转变。
(3)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起到铺垫作用。
2,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这段的观点:五帝等人的作为,都是微不足道的;伯夷、仲尼是在自高自大。
(2)论证方法:前三句,归纳法。后面,类比法。
(3)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反诘。
【第四篇】
《大同》(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嚳、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
《主旨》
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疑难词语解释》
(1)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孔子的慨叹,是由于鲁国的缘故。
(2)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没有赶上,但是心里向往那个时代。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为全民所有,推选有才能的人参加管理,讲求诚信,谋求和睦。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以,人们不仅亲自己的亲人,还亲别人的亲人;不仅爱护自己的子女,还爱护别人的子女;使老人有所终止,壮年人能有工作,小孩能健康成长。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种情况下,*谋就不会产生,盗贼就不会发生,大门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6)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礼来规定君臣的名分,用礼来加深父子的亲情,用礼使兄弟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和睦。
(7)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用礼来考察道义、诚信、过错,以仁爱为典范,向民众明示为人行事的常规。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对比手法)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
(1)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2)人事制度
选举制:“选贤举能”
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3)精神文明
“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自然顺应自然。
“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4)物质文明
物质极大丰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
“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
(5)社会治安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护不闭”
“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兵由此起”
运用排比句,增加了气势。
《重点段落分析》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话分析了大同与小康的社会主要特点。
这段话分为两层:一层,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二层分析小康社会的特点。
论证方法为对比法。
修辞方法为排比法。
【第五篇】
《陈情表》(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李密,三国时在蜀汉做过尚书郎。西晋时,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 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推辞不就。
《主旨》
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李密属于亡国之臣,面对新朝天子的征召,他婉言陈情,是冒着不与新朝合作的风险的。
《疑难字词》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去世,死了。)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强近:亲近的亲属。应门:照看门户。)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私自;废远:放弃奉养而远离。)
(4)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祚薄:福气衰微。)
(5)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婴:缠绕。)
(6)猥以微溅,当侍东宫。(东官:太子的住处。)
《学习要点》
1、掌握“以子之矛,克子之盾”的论证方法。
作者紧紧抓住“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说法,表明自己奉养祖母就是在实践朝廷这一号召,而晋武帝硬要他奉诏,反而会使他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2、夹叙夹议,以情动人。
作者在抒发议论时,更多的是在陈述自己的苦衷,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理服人。
3、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文章大量采用整齐的四句形式,其中又有大量的散文句子,骈散结合的形式,既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又不显得呆板。
《重点段落分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本段说明上表的原因,点名奉亲与奉诏之间的矛盾。
过去州郡长官都曾举荐自己,自己都因为这一原因没去。意在表明自己这次难以奉诏并非偶然,而这次朝廷的征诏,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考试笔记【1-5】.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