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的审美风范有哪三个突出特点?]中国舞蹈审美特点的形成之我见

时间:2023-06-12 07:2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中国舞蹈的三大发展时期看中国舞蹈的形成基础
西周是中国舞蹈的第一大发展时期,周公旦“制礼作乐”之始,建立了中国第一套礼乐制度,还设立了相应的礼乐机构,掌管各种礼乐事宜。历的《六代舞》、《六小舞》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周代舞蹈不但突出了它的功用性—祭祀,而且突出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天子八佾①,诸侯用六佾②,大夫用四佾③,士用二佾④,也体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在《周礼·乐师》中注:“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在这个时期民间乐舞的发展出现了雅乐与“郑卫之声”的区别。“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已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春秋时代,封建领主制继续向封建地主制过渡,至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力提高,促使生产关系的改变,较先进的封建地主制先后在诸侯国确立。社会基础的改变势必导致了上层建筑的改变,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渐渐没落史称“礼崩乐坏”。雅乐的衰败随之而起的是民间乐舞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民间乐舞大量见载于《诗经》《楚辞》的典籍。诗经中的“风”便是各地的民歌。
汉代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它表现在舞蹈活动的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到,出现了一些的舞蹈和舞人;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入,以及乐府在汇集民间乐舞中的重要作用。

“百戏”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它是多种民间艺术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的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百戏”。“百戏”中各种表演项目不仅广泛盛行于民间,骇异代表性,最能体现王朝表演艺术水平的艺术形式经常出现在宫廷,出现在皇帝招待域外使节及少数民族首领的集宴中。汉代除穿插在“百戏”中有舞蹈表演外,在后宫和贵族之家还有许多专门以表演歌舞娱人的艺人—“女乐”,有时也称为“歌舞者”,即隋、唐时代的歌舞伎人。汉朝初期宫廷设置了两种乐舞机构,一是属于奉常的太乐,主要掌管宗庙的祭祀雅乐,另一个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少府的乐府,管理供皇帝娱乐的俗乐舞。不过乐府的设立本来就是以搜索民间乐舞,体察民情为职责的,以国家的力量采集,整理大量民间乐舞,在客观上对汉代的乐舞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在汉代的酒宴中,除观赏歌舞艺人的表演外,汉代还有宾客间相邀起舞的习俗,这种古老的交谊舞,时人称之为“以舞相属”。

汉代的雅乐乐舞,一方面继承前代传统如《嘉至》、《永至》、《登歌》、《休成》等乐,还有《武德乐》、《文始舞》。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结合民间乐舞风格,重新整理创作了《大风歌》《灵星舞》《巴渝舞》等。汉代俗乐糅入雅乐使部分雅乐舞蹈呈现出新的面貌。但这新创作的雅乐舞蹈在时间与祭祀这种长时间的消磨中雅乐舞蹈又逐渐僵化起来。原先具有的生机也开始失去原有的风采。

汉代以舞具为舞名的舞蹈还有四大杂舞,这四种舞常被作为一组舞蹈。有时称作“四舞”或“杂舞”,是汉魏一直流传到唐代的舞蹈。
唐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发展的光辉夺目的一篇,南北朝各族乐舞大交流,大融合是唐代舞蹈艺术之花成长的土壤,唐代社会的兴盛强大是舞蹈艺术之花盛开的良好气候。在唐代舞蹈活动极为普遍,社会各阶层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各种方式,频繁地进行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舞蹈是人们乐于欣赏的表演艺术形式,又是人们用以自娱的极好方式,在唐代舞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在唐代不是被歧视的对象而是人人以善舞为荣。

在唐代音乐舞蹈十分发达,歌舞自然成了群众欢庆节目,自我娱乐的重要方式。我们所熟悉的“踏歌”在唐代流行十分广泛。在乡间、城镇、甚至在宫廷组织庆祝节目的活动中,“踏歌”都是人们极为喜爱的自娱舞蹈。在盛行踏歌的同时,也曾在一段时间中盛行西域风俗—“泼寒胡戏”。虽然“泼寒胡戏”在流行一段时间被禁止了,但是这一民俗活动中流行的曲子《苏莫遮》舞蹈《浑脱》却以另外多种方式得以流传。

中国舞蹈审美特点的形成之我见.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Gl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