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考专升本英语作文]2017年成考专升本《语文》考点资料【五篇】

副标题:2017年成考专升本《语文》考点资料【五篇】

时间:2024-03-01 03:2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升本# 导语】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文章;冷静细心,发挥如鱼得水;心想事成,努力备考,考到理想院校!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 《2017年成考专升本《语文》考点资料【五篇】》供您查阅。

【第一篇】

《香市》

  茅盾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茅盾散文集《话匣子》,是一篇记事散文。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五四”运动时期,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幻灭》时开始用的笔名。1928年6月因发表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他在文坛上崭露头角。20世纪30年代,因发表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茅盾而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代表。茅盾的散文名篇有《香市》《风景谈》和《白杨礼赞》等。

  2、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香市”昔盛今衰的现象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江南农村、市镇面貌的变化,揭示了*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军阀反动势力深入农村和小商人转嫁危机造成了中国农村自然经济日益凋敝的现实,展示了旧中国由封建自然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反而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和破产这一悲剧。

  3、对比手法

  全文共分两部分,分别写“香市”的昔盛今衰的场面和气氛,昔日的“香市”是农民为祈神赐福、借佛游春而自发组织的。农民和儿童是这狂欢节的主角。昔日民间的“香市”到处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而革命后,重兴“香市”是由小商人发起的,呈现出萧条、冷清的景象;作者在描述重兴“香市”时运用了反衬手法。这是本文总体上的对比。此外,还有场面对比、气氛对比、节日内容的对比等各方面的对比。

  4、暗示意义

  文中写革命后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后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挂起了“蚕种改良所”的招牌。这里“公安分局”象征着军阀势力统治已深入了农村;而“蚕种改良所”则象征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社庙的被瓜分也暗示了造成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原因。

【第二篇】

《往事》

  冰·心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冰心散文集《往事》,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景散文。冰心,原名谢婉莹,1921年,文学研究会在京成立,她是成员之一。冰心是“五四”时期涌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1919年9月,她以“冰心”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问题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1月,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繁星》,同年10月又出版了第一部散文和短篇小说合集《超人》,又陆续出版了诗集《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往事》,以及小说集《去国》《姑姑》和《冬儿姑娘》等。冰心擅长写散文,语言典雅飘逸、清丽淡远、文笔细腻,文体自成一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

  2、中心思想

  作品的思想主旨是:通过姊弟们谈海、咏海这件生活琐事的回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海的女神妩媚、飘逸、威严的形象,赞美了大海温柔沉静、超绝威严、神秘有容、虚怀广博的性格,进而启发人们培养大海的品性,号召大家做个“海化”的青年。作品反映了作者在“五四”运动之后不满黑暗现实、积极思考人生、追求光明和理想,要做个富有进取精神的有为青年的思想情绪。

  3、欲扬先抑

  《往事》的主旨是赞美大海,然而在文章开篇却两次说大海“单调”,其实是为了突出下文写大海的丰富多彩的品格。这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4、拟人化手法

  这篇散文采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大海以思想、感情和生命,把它幻想成一个人格化的“海的女神”,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奇妙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了女神的风姿:身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佩戴明亮的星星作饰物,驾着风车,长袖飘逸飞舞,驰骋在海波上。在云霞的海上,她妩媚动人,云发飘扬,在风雨的海上,她阴沉威严。通过作者的妙笔,“海的女神”的仙姿、喜怒哀乐、思想与性格就跃然纸上,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第三篇】

《论毅力》

  粱启超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与康有为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l902年戊戌变法之后。戊戌变法失败,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惨遭杀害,大批

  维新党人被贬官、监禁、流放,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在这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梁启超心情极度苦闷彷徨,但仍思积极进取,他满怀激情写作本文,旨在勉励身处逆境中的“真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所吓倒,不要为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百折不挠,振奋精神,冲破重重阻力,勇往直前。

  3、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以勉励处于逆境中的“真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为失败所吓倒,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4、论证方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本身已包含着正反两个方面。全文紧紧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证,在论证中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将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对比,证明有毅力者以其坚韧不拔而获成功,缺乏毅力者则难免失败;人生总是逆境居多,顺逆境又总是交替出现,大凡成功者都是善于抓住顺境、扭转逆境的人,而失败者则往往是哀叹命运不济、逢难必退、终究屈服于逆境的人。最后,作者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作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反复的正反对比,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5、比喻和层递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如用操舟为喻,说明征程中风浪有顺有逆,若能“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即可顺利到达彼岸。又如用孔子《论语·子罕》中的比喻“譬如为山”及《孟子·尽心上》中的比喻“譬若掘井”等说明做事贵在坚持。而能否坚持,关键又在于是否有毅力。层递有两处,一是将“智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与“至强之人”五种人,按照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列,以突出强者。说明没有毅力不能成功,没有至强的毅力也不能成功。只有至强者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二是在操舟的比喻中,将“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按照由少到多的次序排列,从反面说明没有至强的毅力不能取得成功。

【第四篇】

在古汉语中,文言实词的数量要远远超过文言虚词。事实上,课文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词,对文言实词掌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于文言实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一词多义的现象,特别应该重点掌握那些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对此,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归纳整理:

  一词多义的,如“施”字:

  爱其母,施及庄公。(施:推及)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施:延续)

  用则施诸人,会则传诸其徒。(施:施舍,给予)

  再如“过”字:

  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且尔言过矣。(过:错误)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矣?(过:过错)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过:超过)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日。(过:往访,拜访)

  ……

  古今异义的,如: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多:赞美,夸耀)

  异道行,可数百里。(可:大约)

  姜氏何厌之有?(厌:满足)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两家子弟才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通知:通晓,理解)

  不知何人奏皇帝,皇帝恻隐知人弊。(弊:困苦)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往,到)

  说到词语解释,我们不能不提到教材上的注解。

  一篇古文的注释,少则几十,多则几百。要把它们全部记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考生在记忆时,必须有所选择。一般说来,凡是有关地名、人名、典故、语法、考证,以及有歧义的注释是不会进入试题的,因此

  考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剔除,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语义肯定、注释简明的词语上来。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对现代作品中文言词语的理解。考试大纲特别要求,要“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现代作品中文字障碍比较少,因此对词语的注释相对也比较少。对于现代作品中已有的注释,考生固然应当重视;对于教材中没有注释的文言词语,考生也不能放松。比如: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蛊惑:欺骗,迷惑,毒害)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恕:原谅)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格:标准)没有辫子,该当何罪?(当:判处)王三胜弩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弩:把眼睛睁大,凸出)

  许多人在这个小国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捱:苦度时光,拖延)

  夜晚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曳:拖,拽)

  我想索性今夜彻底的谈一谈海,看词锋到何时为止,联想到何处为极。(极:尽头)

  庙前乌龙潭的一泓清水依然如昔。(一泓:一片)

  考生可以参照上述办法,将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先行摘出,然后借助有关的工具书,将这些词语的解释一一标出,以便记忆。

【第五篇】

“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考生可以自己对这12个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

  下面以“以”字为例:

  “以”从词性上讲可分为介词和连词两大类。在解释“以”字以前,先分清词性。一般的说,凡是“以”字后面是动词的,“以”一般作连词;凡是“以”字后面是名词的,“以”一般作介词。作连词时,“以”字连接前后两个动作,翻译成“来”、“去”、“而”等,或者不翻译;作介词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掌握,可以翻译成“因为”、“凭借”、“按照”、“把”、“向”、“从”、

  “在”、“用”等。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以何”,“以”为介词,可译成“因为”)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为连词,可译作“而”)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以”为连词,可译作“来”)

  斧斤以时入山林。(“以”为介词,可译作“按照”)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为介词,可译作“用”)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以”为介词,可译作“因”)

  皆以力战为名。(“以”为介词,可译作“凭借”)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以”为介词,可译作“在”)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以”为介词,可译作“把”)

  需要说明的是,在大学语文考试中,文言虚词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一般只在选择题中有一道小题是考查文言虚词用法的。因此考生还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文言实词的掌握上来。

2017年成考专升本《语文》考点资料【五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H3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