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五篇】

副标题: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五篇】

时间:2024-03-03 16:2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导语】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文档大全网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学生搜集资料较详细的给予口头表扬。

篇二:我爱这土地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活动2【活动】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活动3【活动】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活动4【活动】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活动5【活动】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篇三: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英文
  If I were a bird
  I should sing with my husky throat
  The land which is being hitted by the storm
  The river which is always filled with our indignation
  The wind which blows violently forever
  And the most tenderness dawn which comes from the forest……
  After that I died
  The feathers corrupted in the earth.
  Why are the tears always in my eyes?
  That's because I love the land so much……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篇四:乡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四、师:通过朗读,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淡的愁绪,我们仿佛也在慢慢体会,同学们让我们奏响第二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 (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作者抓住这四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生3: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生4: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 、母子死别 、两岸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 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师:课文学到这时,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想说,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生:我想对台湾同胞说台湾同胞,你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生:我想对余光中说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布置作业(课件)

篇五:乡愁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 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七、布置作业(见附练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五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Is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