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人生活,揭秘:古人祭月是怎么回事?

副标题:揭秘:古人祭月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4-11-17 01:23: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秋节# 导语】“八月十五月儿明,爷爷为我打月饼。月饼圆圆甜又香,一块月饼一片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中秋月圆之夜。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传统的中秋佳节,在这个于中国人而言,意义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即将到来之际,你能想到哪些与其有关的传说、故事、习俗呢?嫦娥、玉兔、吴刚、桂树?或是燃灯、饮酒、斗蟋蟀?下面是©文档大全网整理发布的《揭秘:古人祭月是怎么回事?》,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文档大全网!

篇一


  因为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盘似玉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常常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祭月”的习俗,那么,古人“祭月”究竟是怎么回事儿?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庆祝活动?历朝历代又有哪些不同?昨日,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隋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古代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俗,唐代在宫廷和文人的影响下,玩月、望月、赏月之风盛行,传说唐玄宗在中秋祭月时曾到过月宫游览,更为祭月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到了宋代,中秋节正式形成,赏月和拜月成为民间比较普遍的习俗。

  明朝以及清朝,皇帝每年都在中秋节大搞祭月活动,祭月活动已成为中秋佳节的重要习俗。民间有俗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燕京岁时记》记载,“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一般只有小儿女膜拜月下。在京城中,还卖有月亮的神像,京城中把神像称作神马儿,不敢直接称呼为神,月亮马儿,就是是指用纸画的月亮神像,上面有太阴星君,样子和菩萨像差不多,下面,画着月宫和捣药的玉兔,执杵站立。画像金碧辉煌,色彩精致。神像一般长的有七八尺,短的有二三尺,画像顶上有彩旗,有红绿色,或者黄色。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面对月亮,供上画像,焚香行礼,拜祭结束,要和元宝等一同焚烧。

  祭月时不仅有神像,还要有供品。在太阴星君牌位和兔儿爷前面要供上月饼、水果等等,供完可以食用。在明清时期,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祭月时月饼是必不可少的,月饼上绘着嫦娥奔月等图案。这些习俗现在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各个地方略有差异,山西南部地区,中秋节时各家要专门做一个特大型的月饼,专用来拜月。山西北部地区拜月时要用大小不一的套饼,按照大小顺序垒起来,形成宝塔形状。拜月还有专门的拜月歌:“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

篇二


  清代,在一些富裕的家庭供品也是更为讲究,必须摆八种供品,每种供品都有着吉祥的象征意义,有象征着团圆的西瓜,象征着子孙满堂的石榴,象征着如意吉祥的柿子,象征早生贵子的栗子与红枣、象征富足生活的芋头、还有螃蟹以及青红丝馅的月饼。

  隋丽告诉记者,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大约魏晋之时,人们就习惯在中秋举行赏月活动,到了唐代,中秋节赏月、玩月、咏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为兴盛,《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元朝时,每至中秋佳节,除了祭月活动,还沿袭了许多宋朝的民俗游戏。夜晚时分,人们在月下饮酒赏莲,借着明亮的月光划船串月。妇女们要栽花、戴花,这有着“愿花常好”和“愿月常圆”的美好寓意。在中秋节,人们还会举行老少皆宜的斗蟋蟀活动,其中“九子斗蟋蟀”这一活动就有月圆合满的寓意。除此之外,还会举行歌舞、杂耍等中秋民俗玩乐活动。在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仍然兴盛,很多地方还发展出了烧斗香、走月亮、舞火龙等多样的风俗活动。

  “中秋佳节,从祭月到赏月,人们更多地参与进节日的庆祝活动之中,在祈祷吉祥如意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了娱乐和放松。中秋节的民俗活动更加丰富,祭月赏月,托月追思,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篇三


  “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

  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这是明《帝京景物略》记载中秋祭月的场面,其实,祭月的习俗由来已久。

  “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先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就有了对日月天地的膜拜!

  先秦时对月神的祭祀,称为“夜明”或“夕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管子轻重己》记载,“秋至而禾熟,天子於祀大瑞,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白,玉,带锡监,吹损之风,凿动金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祭品也是相当的高端,“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先人对天地日月的敬畏与崇拜,只是作为季节的祭祀仪式被列为皇家祀典,日月,代表阴阳的天地之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成了皇家的专利。

  到了宋代,祭月影响到民间,人们开始向月神祈福。《新编醉翁谈》“八月”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盼“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期“貌似嫦娥,颜如皓月”。慢慢的,在民间流行之后,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赏月重于祭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族儿女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祭月。傣族“拜月”,鄂伦春“打月亮”,壮族“祭月请神”,蒙古“追月”,藏族“寻月”,德昂族“串月”,阿细族“跳月”,苗族“闹月”,高山族“赏月”——·古今沿袭。

揭秘:古人祭月是怎么回事?.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Iv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