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的偶像
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偶像是雷锋、焦裕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偶像是张铁生、红卫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偶像是军人、文学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偶像是大款和明星,二十一世纪初是网络高手和明星。这偶像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变化,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但其中价值观念的失落却也是趋势之一,这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价值观念与信仰、思想有关,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关,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我的偶像鲁迅先生
10 月 19 日已到了,蓦然回首,鲁迅先生已经逝世 67 年。
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静坐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67 年了,先生已经去了 67 年了……”夜雨淅沥,灯色愈照愈昏黄。
几度误解,几度怀疑,几度逃避和疏远,终究还是回归了。现在我们谈先生的文字,或许会觉得它过于冷峭和沉重。的确,先生是缺乏梁实秋的闲适,林语堂的“性灵”,周作人的散淡,徐志摩的诗情画意。然而,如果那个时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吟风弄月的感性文字,只留下一片悠然淡漠的文人趣味,那么我们又怎能体味到那个时代的黑暗?那个时代,在我们眼里恐怕只是一具时间的骸骨罢了。
我崇拜先生,并不因为他是那个超凡入圣的“神”,而是因为他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他当然会有错误,但他永远不怕改正错误。他在严酷的剖析外部世界的同时,以更为严酷,甚至可以说是近乎残忍的态度剖析内心世界;他怀着三闾大夫般的旷世忧愤,用一枝如太史公一样的奇崛文笔去书写黑暗;他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仿佛一盏高高吊起的孤灯,光芒穿越了时空,一直照亮今天。
作为 21 世纪的年轻一代,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这样的一位伟人寂寞呢?然而事实上,先生是越来越寂寞了。记得曾有一位朋友问我:“你的偶像是谁?”从他闪烁的笑眼中,我看出他等待着我说出某位“星”的名字。然而当我平静地告诉他,我的偶像是鲁迅先生时,他竟满脸惊奇,狐疑地大笑起来。当时,我是气愤的,几天后,我再次回想这件事时,却不禁有些悲哀了。
难道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了?已经不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了?已经只是文学意义上的一笔而可以轻轻带过了?已经作为一份文化遗产而被束之高阁了?
当我们沉醉在商业的喧嚣中无法自拔时,一颗浮躁的心怎能容得下那痛苦的灵魂拷问和锋利的匕首投枪?看看老一辈学人,他们在文章中那么深切地怀念先生,他们不断以《呐喊》告诫我们:今生今世,年轻一代一定要读鲁迅!不读他,我们无法直面繁杂的人生;不读他,我们无法看到心灵深处的鄙陋;不读他,我们无法守住那片高洁的精神家园;不读他,我们无法具体而透彻地了解中国!
在这雨潇潇的夜里,静静地翻着先生的照片集,心里不禁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是的,只要先生的书在,就一定有人读;只要有人读,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就会绵亘不绝地传下去。先生一直在以一种父亲般的博大胸怀宽容着我们。他在等待,等待着我们走出浮躁的海面,等待着我们以后辈学子的身份,带着一颗不沾染世俗习气的心,去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没有偶像也能健康成长
同学们都有各自的偶像,有的喜欢明星,有的崇拜英雄,惟独我没有。我也喜欢周杰伦,也敬佩周恩来,但是他们并不是我的偶像,我不会让自己的思想受别人的主宰。去年, F4 在北京开演唱会,很多同学都去看了,有的人回来之后嗓子都喊哑了。那天,我只在家里静静地听他们的磁带,享受纯净的音乐带给我的恬淡。我相信,没有偶像我也会快乐地成长。
平凡的人也可以成为偶像
顾晔一说出她的偶像的名字时,我们差点没笑趴下。她竟然崇拜居委会那个土了吧唧的张大爷,还说要拜师学艺,太可笑了。张大爷除了会发发牢骚之外还能干什么呀。可是两天后,顾晔拿着一张精致的剪纸过来时,我们都傻眼了。我们涌进张大爷的家里,一看,啊,满墙都是漂亮的剪纸,那复杂的图案让我画也画不出来呀。没说的,他当时就成了我们共同的偶像,以后我们每天放了学都去他那里学剪纸。